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是一个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时代。加强创新、推进创新、激励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那么如何才能创新?
  朱永新教授曾在《创新教育论纲》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解读了创新。他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才能创造世界,创新生活。
  那么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是怎么做的呢?近日,我们走访了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三所学校——大关实验中学、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星澜小学,探寻那里开展的创新教育实践情况。
  构建校本化STEAM课程,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大关实验中学是杭州市优质公办初中,在这个学校里,有一幢5000平方米的STEAM中心楼,这是中国第一所在校园内拥有STEAM中心楼的学校。中心上下三层有十几间创新实验室,包括虚拟现实实验室、未来城市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创新数字化实验室、3D打印创意实验室等。对STEAM教育大家并不陌生,本刊刊登过很多有关的文章,那么大关实验中学为什么要探索和实践STEAM课程呢?章继钢校长说,筹建STEAM中心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创新视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投入到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大关实验中学打造了一支出色的STEAM教学团队,构建了校本化的STEAM課程体系。大关实验中学的STEAM课程从传统项目,如航模、海模、车模入手,搭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模型课程,其中《乡情古塔》,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开发《乡情古塔》课程中,大关实验中学组建了以裘乐春老师为核心的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学生学着讲古塔、试着访古塔。在讲古塔的模块中,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查阅资料来寻找古塔真相,从古塔的历史起源、结构特征、材料特点、古塔建筑、雕刻工艺、文化意蕴等角度进行报告阐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对不同类型的塔进行记录和比较,同时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完成塔结构的简单分析。在访古塔的模块中,学生通过实地测量、计算、现场研究考察保俶塔、理公塔、灵隐寺石塔和香积寺石塔等古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切实感受了古塔的美与价值,培养了他们对古塔的兴趣。学校还将《乡情古塔》的课程融入3D打印技术与工程,升级成了3D古塔项目,通过统计古塔测量数据、运用123D软件建模古塔,再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古塔。3D建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关实验中学一直在不断完善有生命力的STEAM课程体系,以乡情古塔课程为生长点,又探索了融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学科的制造塔项目,学生能够利用不同材料将塔身的形态制作出来,不少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创造改进,学生们通过设计塔、造古塔提高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也对塔的建筑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STEAM课程项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假设、动手尝试、不断验证自己的设想,获得真探究真学习的体验,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体验幸福快乐的过程。
  STEAM教育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学科教育,恰恰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需求、解决时代问题,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
  借助AI先进技术,打造个性化智能教育环境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技术进步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并远超越人类学习速度。当机器人已被赋予人类“学会学习”能力时,我们不但需重新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将如何更好适应和立足于未来智能时代,而且需积极探索AI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并推动教学模式的新发展。杭州世外小学的陈民仙校长从基层学校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了近年来他们在智能教育上的探索与实践。陈民仙校长说,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秉承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让学生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学校”的办学理念。自建校以来,一直开展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教育,追求精益求精教育品质,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及优化办学模式和课程建设。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和评价模式又该如何的转变和发展呢?
  杭州世外小学借助AI先进技术,致力于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教育环境。为了保障学生校园安全,学校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在学科课程上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引入Scholastic英语分级阅读平台,构建学生知识图谱。该平台会根据学生阅读能力、阅读爱好和阅读习惯,智能推荐最适宜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材料。基于学生阅读后的评测,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相关阅读数据报告,方便教师们随时掌握学生阅读情况。这有力促进了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发展。学校还开展了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s)项目,结合二维码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在杭州世外小学农场、STEAM、陶艺等各类专用教室和图书馆里常能看到学生“扫码”学习的活跃身影。
  AI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也是杭州世外小学这几年关注和探索的焦点。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从一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电脑、软件操作以及学会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此外,学校突出编程在AI校本课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一系列课程,学校希望学生从小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亲身体验编程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AI的兴趣。同时,在发展学生逻辑推理和程序设计等基本技能以及他们的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等高阶能力上,学校发现Fun With Coding课程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就如何有效开展实施上述系列课程,陈校长说,依据学校6C培养模式,采用由斯坦福大学提出的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科学方法论,以综合性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并开展项目式课堂教学。学校不提倡传统式地讲授编程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发现社会现实问题,运用编程,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并获得创新。其中Alex老师执教的无人机编程课程,就是一个日常PBL(项目驱动式)探究学习模式的缩影。
  产品化成果多元、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习是杭州世外小学倡导的评价模式。不仅评测学生最终设计出的模型或产品,而且对学生项目学习中体现出的实践创新、设计意识、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等核心素养和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价。
  尊重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发展人的内在力量,杭州世外小学这种“闻斯行诸”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推广学习,也期盼这所学校继续推进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并最终带来令人惊喜的教育变革。
  挖掘“星星乐”“科学加”活动,落实校本特色课程教育
  杭州市星澜小学的卜杭琴校长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要求,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每一个,每一天,美一程”的“3Mei七彩光谱”多元课程体系;学校紧紧围绕“创意探究”这一核心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丰盈课程内容,撬动特色课程的发展。那么学校有哪些特色课程呢?
  首先是“星星乐”农社种植课程。当今城市的孩子亲近土地的机会甚少,“五谷不分”成了生活中的常态,土里长的、树上挂的经常混为一谈。本着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亲近脚下的校园热土,在耕植過程中见证植物成长的奥秘,明白“汗滴禾下土”的现实内涵,学校开始了第一季的种植课程。利用物联网农业环境智能控制园内植物,学生见证人造的阳光雨露怎样把植物种植好;控制系统中的数据生成可以让学生分析光照、水分、养分、温度、湿度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物联网智能技术让学生能够持续观察一花一叶的生长变化历程。学生爱的课程才真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现实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往往通过信息技术的植入可以得到一个不同角度的突破与创新。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科学加”综合实践周活动。每年学校都会抽出一周时间叫停基础课程,开展“科学加”综合实践周活动。“科学加”综合实践周活动课程,以STEM教育理念为导向,跨学科设计活动,创设社会情境,体验设计、购材、制作、拍卖的乐趣;指导学生学会友善、默契合作;引导学生基于实用的创新;鼓励学生寻找设计缺陷,努力克服与完善产品。今年的实践周活动已经是第六届了。
  实践周的第一天,主要解决主体活动中必备的知识、技术和团队合作方法问题,这些小活动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老师们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指导学生自主分组、分工,带领学生在室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破冰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找到彼此间的默契。第二天和第三天是实践周最重要的主体活动环节。这两天里,学生们成为了一个个小工程师,要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再设计→再制作→再测试,在一次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直到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经过前几天的头脑风暴和设计制作之后,孩子们已经有些疲乏了,所以学校安排大家走出学校,到更有文化气息的场所进行学习,开始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学习之旅。
  最后的展示环节,以拍卖的形式进行。拍卖的关键理念在于培养孩子的产品与经济意识,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学生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过程。通过拍卖这一运作成熟、现代高效的经济形式,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金钱的作用和地位,也能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消费观。
  星澜小学“科学加”综合实践周凸显科学特色,融合各科教学。打破常态的教学组织形式、打通学科界线,带着学生一起感知、一起创新、一起实践。回归学习的本质,让快乐学习真正落地。STEM 教育以整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和过程,强调解决真实问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倡导“做”中“学”;强调创新与创造力培养,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迁徙及其与学习者之间的关联。我想星澜小学的“科学加”综合实践周活动课程是真正的STEM课程。
  创新教育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已日益迫切,它要求从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教育进行创新,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创新教育我们还在路上。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智能终端的发展,许多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生活状态的爱好,往往把自己吃了什么、在哪里游玩、看到了什么等,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传播到互联网上。然而在信息便捷的同时,却也隐含着信息暴露的风险,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非常薄弱。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本文以“程序设计for循环”一课为例,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要承担一定
中国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运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如何让学生触摸到、探究到、体验到大运河上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以“劳”为切入点,构建大运河文化研学课程,旨在让学生用双脚去丈量运河,用双手实验,用双眼发现大运河上的劳动智慧。让学生在劳动中养德、劳动中启智、劳动中审美、劳动中创造。  大运河上劳动智慧与学科关联  按照中小学学段检索“大运河”与北京版或人教版
【摘 要】北京市海淀区学区制介于区域教育治理与学校治理之间,是学区地域内各界人士协商共治,探索资源统筹、共享融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型教育治理体制。“学区治理”为学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制度保障,海淀区四季青学区聚焦区域资源特色,探索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资源,开发学区特色课程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相关成果对学区课程开发工作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治理;学区特色课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国家层面对创新的战略要求,学校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后备人才迫在眉睫。近年来,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类的教学活动,其中大部分仍停留于利用第三方研发的现成项目,被动地完成任务式的教学。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发现创意机器人项目是学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智能茶博士”项目定位于客人接待、茶的加工。该机器人自动完成定量
近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项目式学习重新回到教育者的视野中,成为学校课程改革探索的一个热词。这种秉承着新理念的归纳式学习方法风靡了整个教育圈。教育人士探讨了各种模式的项目式学习和理论研究,抑或是各阶段各学科的实证、应用研究。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之下,人们对项目式学习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该如何理解项目式学习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为
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40年,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40年。改革开放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鼓舞和指导我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担当。  1978年我在北京景山学校负责综合理科教改试验,率先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编入综合理科(小学五年级)课程,并编写了基于二进制的“猜数游戏”教案——《神秘的传心术》(《小学时
“玩中学”是什么  “玩中学”是指玩耍不仅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以强烈的自我驱动力从玩耍中获得为自身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素质。这种以兴趣爱好和好奇心为出发点,以实践动手为途径的“玩中学”方式有着巨大的心理学上的好处,它可以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性、参与性的终身学习者,也可以让我们对学到的已知事实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可以帮助儿童面对急速变化的世界中的挑战。  从一出生开始,儿童便有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秉承“懂得感恩,崇尚优秀”的校园精神,围绕“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发现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学校以“数字化学习应用”的课堂转型为办学特色,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支撑“课堂转型”的特色课程群,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基于网络平台支持的教与学环境,通过统整连贯的整体设计和课程培育,构建数字化的课堂,形成个性化教育、学思结合和学知统一的教学特色项目,发展
2018年第8期,是本刊创刊以来出版发行的第200期,而今年也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专业期刊,从2002年创刊之初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辅读物,到2007年做“教育信息化的好参谋,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助手”,再到目前的以教育信息化独特视角审视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这是一个变革与转型的时代,一个创新与创造的时代,必然也是一个羞于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1](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中小学教师等相关群体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计算思维是指通过分解、模式识别与抽象、算法思维、评估来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解决方案以最好地解决问题[2]。程序设计课程可以使计算思维概念具象化,是训练计算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3]。在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