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艺术教育中的几对关系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6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而是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艺术人。艺术人是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人,即具有审美素养和美好情操的人,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真正目标和根本归宿。课堂教学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才能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一位艺术教师深思的。正确处理好课堂艺术教育中技与理、点与面、异与同等几对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1,技与理
  “技”主要指艺术技能,“理”即关于艺术的理性认识。艺术教育中的技与理是相辅相成的,对艺术的理性认识可以促进艺术技能的掌握,而艺术技能的提高又能加深艺术的理性认识,课堂艺术教育只有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培养艺术人。技离开理。培养的就是通常所说的“花匠”。理一旦离开技,对艺术的认识只能是隔靴搔痒。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艾斯纳认为:“如果一项教育计划忽略了理性的本质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个教育。而它导致的最坏结果是培养出一些对生活中的诗意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课堂艺术教育中技能的训练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艺术的表现工具和媒介的技能,这是学生在艺术上赖以成长的基础,如音乐中的演唱、演奏的技能,美术中的素描、折纸、剪纸等技能。当然,艺术技能的学习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就音乐而言,小学阶段相对集中在“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等,而初中阶段相对集中在“唱歌”、“欣赏”、“演奏”、“实践与创造”等方面。课堂艺术教育中的理性知识主要包括艺术语言的学习、文化的学习等。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在欣赏美术佳作、听经典歌曲时常常只发出“好看”、“好听”的感叹,具体再也说不出别的,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学会有关的艺术语言。掌握艺术语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在美术审美活动中基本的艺术语言有:线条、色彩、构图、空间、明暗等形式要素的概念。对称、均衡、对比、变形、夸张,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种种规律和法规以及许多美学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原理等。音乐审美活动中的语言载体主要有:节奏、旋律、节拍、速度、调试、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肢体等概念以及许多音乐史的概念和原理等。课堂艺术教育中的理性认识更体现在文化学习上,通过这一切优秀的、具有经典性的艺术文化遗产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健康、高品格的艺术趣味。对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都需要紧密联系它们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对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必然会涉及到文学、哲学、美学、历史、政治、社会等等若干方面的知识,显然这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总之,在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技能训练时应注意艺术理性认识的渗透,而对艺术的理性认识又要结合技能训练进行,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又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2,点与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艺术具有“通感”现象。即艺术能让人的多种感受器官综合运动,使各艺术之间具有彼此联系、互相感应。如我们经常感受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有诗情画意,诗画中有音乐旋律等就是艺术通感的作用。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早就提出: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达尔克罗兹也曾说过:任何乐思都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应的音乐。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和舞蹈高度地融合起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正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同时对待一种以上的艺术,从而获得审美洞察的潜力很大,足以证明走多学科方向是值得的。”当代艺术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逐渐走向多种艺术学科的融合,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存在所谓单一的课型,只有以某一内容或形式为主的综合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点与面的结合。“点”指的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可以从音乐或美术学科的某一点切入,“面”即指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应兼及与该点相联系的其他艺术学科。如在音乐欣赏时,可通过绘画来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意境,通过运动着的视觉图像来帮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节奏和情感运动过程;演唱某一音乐作品时,要求学生用器乐、舞蹈、绘画、诗歌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相同的感情。总之,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艺术各学科之间有许多天然的相通之处的特点恰如其分地处理好点与面的结合,充分发挥艺术的“通感”作用,使学生在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中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艺术,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具有综合艺术素养的艺术人。
  3,异与同
  毕加索曾说过:“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加德纳也说道:“所有的幼儿……特别愿意超越自己知识的界限,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游戏和活动;他们创作的作品,经常使该行业大为震惊,比年长者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平时在欣赏中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也常常惊叹于孩子们下笔的大胆流畅、用色的敏感丰富、造型的夸张随意、构图的不拘常规,看着他们一件件显露出新奇创意而又美丽动人的作品时,不得不佩服孩子们所特有的艺术潜能。如果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赞许某一艺术手段,就会造成大部分同学放弃自己原有的独特个性而热衷于这种艺术表现手段,结果只会导致艺术作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提醒我们的艺术教师:课堂艺术教育追求的是求异避同,即艺术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固定的模式,艺术课堂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在课堂上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是艺术创造力的源泉。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独有的感觉、理解,鼓励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如:同一首歌曲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不同的表现要求;对同一幅美术作品的欣赏允许每一个学生表达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分析、理解和评价;对同一个创作主题倡导选择不同的题材去表现或用同样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在学生临摹时鼓励他们对同一个物象用不同的线、形(如夸张、变形等)、色、构图去表现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广阔的自由想像、自由表现的空间。如果教师一味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并不断地示范让学生如何去做,学生就等于成了复印机,尤其在使用范画时必须注意:忌滥用,忌单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范画,并从多方面展示范画的内容,使学生对其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想像,能用实物代替的则用实物代替。总之,课堂艺术教育千万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每一个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当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提高。
  课堂艺术教育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过程,正确处理技与理的融合、点与面的结合、求异避同等关系,有利于捕捉教育契机,从而让艺术课堂呈现出其应有的生命力,真正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情操的艺术人。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只有借来世面上最流行的“创新”,又植入西方美学理论名言“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于是“创新阅读”就成了引领全国阅读教学乃至文学评论的一面旗帜。却很少有人看出“创新阅读”实在是一个白痴级的理论。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到底能说明些什么。  确实,面对相同的文本,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不同的理解。出现这种结果是由阅读自身的特点决定
春天到了,孩子们的心也跟着活跃起来。一天刚下课,几个孩子就拿着泡泡水,到教室前的大树下吹泡泡。暖暖的阳光透过绿叶,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桔红色的斑点,洒在了他们的身上,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温暖。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办公室,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  “呀,李老师也来吹泡泡了!”“李老师快看,我吹的泡泡是超大号的!”一见到我,孩子们的热情仿佛一下子燃烧起来,显得越发带劲,脸上洋溢着兴奋、自豪。“给,李老师!”一个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
听(hear),是聚焦自己,聆听(listen),是聚焦对方;听,是收集资料或信息,聆听,是明白对方(思想、感受)。范梅南(加拿大)说:“没有敏感的聆听,就不会有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解”。一校之长,要实践人本化管理,走进教师内心深处,说服教师接受自己的意见,建立起教师对自己的信任,首要就是要做一个认真的聆听者。    聆听的机制    首先,聆听是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后,通过思维加工吸收理解,形成
作为大学入学的惟一的衡量标准,高考就像引导高三复习的指挥棒,极具权威性。教育部对高考提出“两个有利”的要求:一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二是有利于中学教学。可见利用高考
缺乏了信任,教育就没有了生命活力。因为从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来看,只有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充满信心,才能始终以信任的眼光看待他们,以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才能感受到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和一腔爱意,才能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才会共处于一种友好、融洽的关系之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育的效果才会理想。  读过《教育诗》这本书的人,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个故事:马卡连科曾经信任过一个有偷窃
2005年全国有25个省区分别选用国家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Ⅱ、Ⅲ三套刚。这三套题每套总分为300分,化学为108分,占全卷的36%。与2004年相比。基本是一致的。三套试卷化学试
今年3月初,南宁市某小学三(4)班班主任老师布置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周末晚上,独自在没有一点光亮的房间里;呆上一个小时,并规定不准开灯,不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晚上无灯的生活。然后写一篇周记,题目自拟。  先听听孩子们有怎样的感受吧。多数学生在那一个小时里,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胆怯、孤独感,有的说“那一小时真无聊”,有的甚至担心“从床底下钻出一个魔鬼把我吃了”。但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感受黑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一条最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否认真贯彻这一原则,既关系到思想政治课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活力和生命力。从现状来看,教师也确实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考试内容,都要联系大量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尽管很多教师自认为是在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空头理论,不欢迎这一门课,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