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士澍: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
学敏很勤奋。他外出随身带着笔记本,他每天写啊,记录啊,包括坐在飞机上,拿着一个小本子,翻啊,记录下点滴随感,化作诗句。这就是我们当今的书法家应该向学敏学习的地方。文艺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再三强调的,要去掉铜臭气。学敏没有铜臭气,拿书法为大家服务,走到哪儿,包括我们政协考察,他就写到哪儿,虽然很累,但是心情是愉快的。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用书法为社会服务,在这方面,学敏确实起到了带头作用。我们年轻人要虚心向学敏学习。他不仅如此,还创办了中国生态书画院,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和书法、绘画融合在一起。保护生态怎么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这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申万胜:中国书协副主席
学敏对书法情有独钟,这份挚爱非常执着。几十年来,他一直在书法艺术海洋里学习、探索。他学书更重视传统,也打下了很好的基本功,既有帖学的渊源,也在碑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临过很多帖,包括“二王”的东西,并且经常研习一些经典。在后段时期,尤其潜心研究于右任书法,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他擅长从众多经典名家精品书作中吸取营养,力求融合贯通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行草书碑帖兼具,线条既灵动又厚重,字体上又多变,讲究字体虚实之间关系,用墨上面也很饱满,在视觉上给人很好的艺术感染力。学敏学书的路子很正,重视传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从他的行草书的作品当中,反映出正大气象、雅俗共赏。他在于右任书法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的行草书作品中有很多于右任的影子,从用笔、字体、章法、布局都反映了这方面的面貌。特别是近几年来,他在书法上下的功夫更深,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把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整体呈现出自己的书作特色,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质量。
张旭光: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副秘书长
在当今时代,书法家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时代的需要是多样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他的作品,特点明显:第一,他的传统到位的东西挑不出毛病,很厚重;第二,他有神采,有品格。他能有这么多的进展和升华,一方面说明他原来的积累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有才情;第三,他下了苦功。他年已古稀,书法呈现鲜活的状态和气息,反映他生命深处的鲜活。
刘恒:中国书协理事
赵学敏在书法上经过多年的庭练和创作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他书体非常全面,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具有相当好的水平。他最擅长的还是草书,从他的草书可以感觉到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各种风格和技巧的规律,在他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发展,用笔比较奔放。其次,对字形的处理,对点画连贯的处理都非常娴熟,这是写草书的最基本的基础。学敏在这方面有很深的功夫积累。第三,他写的内容,不管是古人的诗词还是自己创作的诗词,都是一气呵成,连绵不绝,整个气息非常充沛,变化也是非常丰富。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独有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郑晓华: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学敏之所以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现在的成就,除了他在实践中尊重经典,多年沉潜经典之外,他还非常重视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学习,在学养方面有很丰富的积累。他大学学习中文,早年的知识结构就为他在书法艺术领域里面深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蓄养基础,所以他对碑学、帖学理解都比较深刻。他非常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他比较清晰自己思考的道路,他的想法就是接续于右任走的道路,就是融碑入帖,融帖入碑,这应该是书法家思考的一个方向。他努力立足于碑帖融合这种观念,形成了他现在这种书学艺术道路,就是立足于碑帖结合。近几年,他有逐渐从于体草书里面走出来的倾向,努力在寻求情景交融的行草语言。比如说,他去台湾展的大熊猫系列作品,还有喜迎十八大作品、毛泽东诗词作品,开始看到他从于右任语言当中脱离出来,然后在调动行草语言要素的基础上,努力营造自己的风格,就是知书情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学敏很勤奋。他外出随身带着笔记本,他每天写啊,记录啊,包括坐在飞机上,拿着一个小本子,翻啊,记录下点滴随感,化作诗句。这就是我们当今的书法家应该向学敏学习的地方。文艺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再三强调的,要去掉铜臭气。学敏没有铜臭气,拿书法为大家服务,走到哪儿,包括我们政协考察,他就写到哪儿,虽然很累,但是心情是愉快的。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用书法为社会服务,在这方面,学敏确实起到了带头作用。我们年轻人要虚心向学敏学习。他不仅如此,还创办了中国生态书画院,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和书法、绘画融合在一起。保护生态怎么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这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申万胜:中国书协副主席
学敏对书法情有独钟,这份挚爱非常执着。几十年来,他一直在书法艺术海洋里学习、探索。他学书更重视传统,也打下了很好的基本功,既有帖学的渊源,也在碑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临过很多帖,包括“二王”的东西,并且经常研习一些经典。在后段时期,尤其潜心研究于右任书法,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他擅长从众多经典名家精品书作中吸取营养,力求融合贯通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行草书碑帖兼具,线条既灵动又厚重,字体上又多变,讲究字体虚实之间关系,用墨上面也很饱满,在视觉上给人很好的艺术感染力。学敏学书的路子很正,重视传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从他的行草书的作品当中,反映出正大气象、雅俗共赏。他在于右任书法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的行草书作品中有很多于右任的影子,从用笔、字体、章法、布局都反映了这方面的面貌。特别是近几年来,他在书法上下的功夫更深,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把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整体呈现出自己的书作特色,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质量。
张旭光: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副秘书长
在当今时代,书法家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时代的需要是多样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他的作品,特点明显:第一,他的传统到位的东西挑不出毛病,很厚重;第二,他有神采,有品格。他能有这么多的进展和升华,一方面说明他原来的积累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有才情;第三,他下了苦功。他年已古稀,书法呈现鲜活的状态和气息,反映他生命深处的鲜活。
刘恒:中国书协理事
赵学敏在书法上经过多年的庭练和创作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他书体非常全面,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具有相当好的水平。他最擅长的还是草书,从他的草书可以感觉到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各种风格和技巧的规律,在他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发展,用笔比较奔放。其次,对字形的处理,对点画连贯的处理都非常娴熟,这是写草书的最基本的基础。学敏在这方面有很深的功夫积累。第三,他写的内容,不管是古人的诗词还是自己创作的诗词,都是一气呵成,连绵不绝,整个气息非常充沛,变化也是非常丰富。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独有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郑晓华: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学敏之所以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现在的成就,除了他在实践中尊重经典,多年沉潜经典之外,他还非常重视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学习,在学养方面有很丰富的积累。他大学学习中文,早年的知识结构就为他在书法艺术领域里面深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蓄养基础,所以他对碑学、帖学理解都比较深刻。他非常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他比较清晰自己思考的道路,他的想法就是接续于右任走的道路,就是融碑入帖,融帖入碑,这应该是书法家思考的一个方向。他努力立足于碑帖融合这种观念,形成了他现在这种书学艺术道路,就是立足于碑帖结合。近几年,他有逐渐从于体草书里面走出来的倾向,努力在寻求情景交融的行草语言。比如说,他去台湾展的大熊猫系列作品,还有喜迎十八大作品、毛泽东诗词作品,开始看到他从于右任语言当中脱离出来,然后在调动行草语言要素的基础上,努力营造自己的风格,就是知书情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