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顺应学生心理的数学活动,会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点、思辨点、体验点和回味点,设计多元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支点;数学活动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活动的设计,将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成了贮存知识的容器,毫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言,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学习过程必定是低效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真正拥有“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综合素养,让数学课堂达到“有质”“有智”的境界。
一、找准兴趣点,开展探究性活动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没有兴趣,就无法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学习必然是低效的。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有专注知识学习的心理倾向,就会融入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引入探究活动,真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教师可出示问题:“小明奶奶的身高是160厘米,爷爷的身高是16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70厘米。如果以奶奶的身高为标准,爷爷和爸爸的高矮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借助已有比大小的经验,得出:爷爷比奶奶高5厘米,爸爸比奶奶高10厘米,进而悟出奶奶的身高可以记作“0”。教师追问:“如果以爷爷的身高为标准,奶奶和爸爸的身高应该记作什么呢?”因为奶奶、爸爸的身高与爷爷的身高都相差5厘米,所以很多学生提议都记作5。但也有学生反对,一个是矮5厘米,另一个是高5厘米,应该予以区分。学生想到了很多的表示方法,尤其以“0-5”和“0 5”具有代表性,将“0”隐去,就得到了“-5”和“ 5”。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以爸爸的身高为标准,奶奶和爷爷的身高,比较的结果应该记作多少?”学生很快答出“-10”和“-5”,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它们的含义,自然地进入了正负数的学习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身高话题为突破口,设计了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多次比较活动,明晰了“0”是比较的标准,比标准多,可以用正数表示;比标准少,可以用负数表示。当标准量发生改变,比较的结果也会出现差别。
二、找准思辨点,开展质疑性活动
反思、纠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数学知识抽象、复杂、深奥,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加之,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生活经验的缺失和思维能力的薄弱,致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的盲点,形成思维短板。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直接归咎于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其实,教师应放慢授课的脚步,关注学生的思辨点,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进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学生概括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了a︰b=a÷b=(b≠0),并将b≠0写得更大、更醒目,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有的学生马上质疑:“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0,为什么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中,经常听说4∶0、6︰0……”其他学生也跟着附和。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没有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走完教学流程,而是停下授课脚步,让学生充分思考后进行辩论。
生1: 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中的“比”和课堂中所学的“比”,应该不是一回事。
生2:4∶0、6︰0,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比赛双方的得分多少情况。
生3:4∶0、6︰0,表示比赛双方各自所得的分数,表示相差关系,不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各抒己见,使其头脑中对知识的模糊认知走向了清晰,课堂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找准体验点,开展自主性活动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书中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到的。”可见,体验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由于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的理解和把握,经常照本宣科,把知识教得简单、粗浅,導致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自由生长的力量。因此,教师应读懂、读透教材,捕捉体验点,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积累认知经验和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求连续几个奇数的和”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很多圆形纸片,在课堂中引入了一个“摆纸片”的活动,让学生像图1这样摆圆形纸片。
学生在用纸片摆图形的过程中,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并列式计算出所用圆形纸片的个数。
1 3=4
1 3 5=9
1 3 5 7=16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都是奇数,而且是连续的,下面的算式与上面的算式相比,都是递加一个。教师让学生继续往下写一个,学生很快写出算式“1 3 5 7 9=25”。这时,如果教师急于让学生概括规律的具体内容,那么学生必然会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清晰,对发现规律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教师让学生继续往下写几个,并联系所摆图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推理后,发现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的和,就是几的平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算式: (1)1 3 5 7 9 11 13 17 19 21,(2)1 3 5 7 9 11 13
17 19 21 23 25。学生运用规律,很快得出了结果,从而感悟到探索规律的价值和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难以理解的规律内容,为学生设计了摆纸片的体验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填补了他们知识经验的不足,从而实现了对规律的探索,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四、找准回味点,开展整理性活动
同样的数学课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数学课堂中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获得的数学经验会比较模糊,有些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深刻,而有些学生得到的认知会比较粗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独具匠心,捕捉学习中的回味点,开展整理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的思维“触摸”知识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和知识脉络的梳理,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教师问学生:“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生1:3的倍数,它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生2:3的倍数,末尾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因为从0到9都有。
生3:3的倍数和2、5的倍数的特征,在判定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2、5的倍数的特征直接看一个数的个位便可,而3的倍数的特征,需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学生的整理是一次有效的回顾和思考。与此同时,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3的倍数的特征是将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有什么道理呢?很多学生也有此想法。这时,有学生运用算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324=300 20 4=3×99 3 2×9 2 4=3×99 2×9 (3 2 4),3×99、2×9必定是3的倍数,只要考虑(3 2 4)是否为3的倍数便可,即“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捕捉课堂中的生长点,让学生对学习中的收获进行整理,将所学新知及时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真谛。
总之,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肖汉元.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名师在线,2019(34):14-15.
张克生.基于“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新课程(上),2019(12):41.
尹贵延.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課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9(33):58.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支点;数学活动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活动的设计,将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成了贮存知识的容器,毫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言,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学习过程必定是低效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真正拥有“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综合素养,让数学课堂达到“有质”“有智”的境界。
一、找准兴趣点,开展探究性活动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没有兴趣,就无法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学习必然是低效的。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有专注知识学习的心理倾向,就会融入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引入探究活动,真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教师可出示问题:“小明奶奶的身高是160厘米,爷爷的身高是16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70厘米。如果以奶奶的身高为标准,爷爷和爸爸的高矮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借助已有比大小的经验,得出:爷爷比奶奶高5厘米,爸爸比奶奶高10厘米,进而悟出奶奶的身高可以记作“0”。教师追问:“如果以爷爷的身高为标准,奶奶和爸爸的身高应该记作什么呢?”因为奶奶、爸爸的身高与爷爷的身高都相差5厘米,所以很多学生提议都记作5。但也有学生反对,一个是矮5厘米,另一个是高5厘米,应该予以区分。学生想到了很多的表示方法,尤其以“0-5”和“0 5”具有代表性,将“0”隐去,就得到了“-5”和“ 5”。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以爸爸的身高为标准,奶奶和爷爷的身高,比较的结果应该记作多少?”学生很快答出“-10”和“-5”,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它们的含义,自然地进入了正负数的学习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身高话题为突破口,设计了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多次比较活动,明晰了“0”是比较的标准,比标准多,可以用正数表示;比标准少,可以用负数表示。当标准量发生改变,比较的结果也会出现差别。
二、找准思辨点,开展质疑性活动
反思、纠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数学知识抽象、复杂、深奥,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加之,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生活经验的缺失和思维能力的薄弱,致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的盲点,形成思维短板。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直接归咎于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其实,教师应放慢授课的脚步,关注学生的思辨点,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进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学生概括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了a︰b=a÷b=(b≠0),并将b≠0写得更大、更醒目,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有的学生马上质疑:“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0,为什么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中,经常听说4∶0、6︰0……”其他学生也跟着附和。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没有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走完教学流程,而是停下授课脚步,让学生充分思考后进行辩论。
生1: 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中的“比”和课堂中所学的“比”,应该不是一回事。
生2:4∶0、6︰0,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比赛双方的得分多少情况。
生3:4∶0、6︰0,表示比赛双方各自所得的分数,表示相差关系,不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各抒己见,使其头脑中对知识的模糊认知走向了清晰,课堂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找准体验点,开展自主性活动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书中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到的。”可见,体验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由于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的理解和把握,经常照本宣科,把知识教得简单、粗浅,導致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自由生长的力量。因此,教师应读懂、读透教材,捕捉体验点,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积累认知经验和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求连续几个奇数的和”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很多圆形纸片,在课堂中引入了一个“摆纸片”的活动,让学生像图1这样摆圆形纸片。
学生在用纸片摆图形的过程中,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并列式计算出所用圆形纸片的个数。
1 3=4
1 3 5=9
1 3 5 7=16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都是奇数,而且是连续的,下面的算式与上面的算式相比,都是递加一个。教师让学生继续往下写一个,学生很快写出算式“1 3 5 7 9=25”。这时,如果教师急于让学生概括规律的具体内容,那么学生必然会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清晰,对发现规律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教师让学生继续往下写几个,并联系所摆图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推理后,发现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的和,就是几的平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算式: (1)1 3 5 7 9 11 13 17 19 21,(2)1 3 5 7 9 11 13
17 19 21 23 25。学生运用规律,很快得出了结果,从而感悟到探索规律的价值和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难以理解的规律内容,为学生设计了摆纸片的体验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填补了他们知识经验的不足,从而实现了对规律的探索,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四、找准回味点,开展整理性活动
同样的数学课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数学课堂中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获得的数学经验会比较模糊,有些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深刻,而有些学生得到的认知会比较粗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独具匠心,捕捉学习中的回味点,开展整理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的思维“触摸”知识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和知识脉络的梳理,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教师问学生:“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生1:3的倍数,它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生2:3的倍数,末尾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因为从0到9都有。
生3:3的倍数和2、5的倍数的特征,在判定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2、5的倍数的特征直接看一个数的个位便可,而3的倍数的特征,需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学生的整理是一次有效的回顾和思考。与此同时,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3的倍数的特征是将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有什么道理呢?很多学生也有此想法。这时,有学生运用算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324=300 20 4=3×99 3 2×9 2 4=3×99 2×9 (3 2 4),3×99、2×9必定是3的倍数,只要考虑(3 2 4)是否为3的倍数便可,即“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捕捉课堂中的生长点,让学生对学习中的收获进行整理,将所学新知及时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真谛。
总之,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肖汉元.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名师在线,2019(34):14-15.
张克生.基于“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新课程(上),2019(12):41.
尹贵延.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課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9(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