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目前教育现状,由于过多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生学习渐渐失去了个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从以下方面加以实践。
一、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的确定
个性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开展学习的起点与归宿,它与传统的教学目标在理解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目标把学习者个性视为常量来处理,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学习条件没有个体的差异,没有被重视,教学目标也成了不变量。但事实上,这三者都是可变的,把它们无一例外地作为常量处理,最终只能使教学对部分学生来说呈失效状态。相反,个性化学习目标把学习者作为变量来处理,相应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条件也根据学生实际成为可变量。在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下,学习目标会达成各自不同的标准。这种学习状态和结果是个性化学习所追求和所能实现的,也是我们现行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因此,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依据学科课程的性质,要实行“双目标制”,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领域设计一个课时、一个阶段、一个学期的基础性目标和倡导性目标,并以文本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基础、心理需要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自我设定的课时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允许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期目标的达成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二、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创建
1.赋予内容开放的时空
学习是开放的系统,封闭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内容具备了开放的情景、开放的问题、开放的结果,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个性特长,主动而灵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赋予内容选择的余地
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的保障。例如,我们学校打破班级界限,建立学生“选师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师学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个性分为基础达标型、拓展延伸型、提高发展型等。同时,我们利用人机交互、生生对话、师生交流等方式,开发数学课程本身资源和学生内部经验资源,让学生在能选择内容的背景下,充满个性地学习。
3.赋予内容情趣的体验
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数学课程则以传递人类文化的积淀为主,枯燥乏味在所难免。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激活“间接知识”,赋予生命活力,使“间接知识”具有现代意义。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时,设计“我为书房铺地砖”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各自个性特点在设计、选材、画图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最大公约数的概念,而且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体验了知识的情趣,看到了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三、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1.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
2.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可能有个性。因此,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必须彻底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着重研究小学生学习个性中的共性和共性中的个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殊对象的共性,研究他们在数学学习时选择学习方式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另外,还要确立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四、数学课堂中个性化学习评价的开展
1.评价标准的制定
以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强求统一。但考虑到国家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平等性,可分为三个维度(国家规定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方法与策略、个体获得的情感与价值观),两个层面(参与程度、努力程度)来制定基础标准与发展标准,强调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家长、教师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服务。
2.评价方式的展开
(1)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
(2)采用“他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当注重他人评价的客观性,以便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采用“量化参照”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我们学校期末考试就设计了三类试卷(基础类、提高类、综合类)让学生选择进行测试。这三类试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从真正意义上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的确定
个性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开展学习的起点与归宿,它与传统的教学目标在理解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目标把学习者个性视为常量来处理,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学习条件没有个体的差异,没有被重视,教学目标也成了不变量。但事实上,这三者都是可变的,把它们无一例外地作为常量处理,最终只能使教学对部分学生来说呈失效状态。相反,个性化学习目标把学习者作为变量来处理,相应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条件也根据学生实际成为可变量。在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下,学习目标会达成各自不同的标准。这种学习状态和结果是个性化学习所追求和所能实现的,也是我们现行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因此,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依据学科课程的性质,要实行“双目标制”,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领域设计一个课时、一个阶段、一个学期的基础性目标和倡导性目标,并以文本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基础、心理需要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自我设定的课时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允许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期目标的达成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二、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创建
1.赋予内容开放的时空
学习是开放的系统,封闭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内容具备了开放的情景、开放的问题、开放的结果,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个性特长,主动而灵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赋予内容选择的余地
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的保障。例如,我们学校打破班级界限,建立学生“选师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师学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个性分为基础达标型、拓展延伸型、提高发展型等。同时,我们利用人机交互、生生对话、师生交流等方式,开发数学课程本身资源和学生内部经验资源,让学生在能选择内容的背景下,充满个性地学习。
3.赋予内容情趣的体验
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数学课程则以传递人类文化的积淀为主,枯燥乏味在所难免。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激活“间接知识”,赋予生命活力,使“间接知识”具有现代意义。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时,设计“我为书房铺地砖”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各自个性特点在设计、选材、画图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最大公约数的概念,而且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体验了知识的情趣,看到了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三、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1.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
2.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可能有个性。因此,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必须彻底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着重研究小学生学习个性中的共性和共性中的个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殊对象的共性,研究他们在数学学习时选择学习方式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另外,还要确立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四、数学课堂中个性化学习评价的开展
1.评价标准的制定
以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强求统一。但考虑到国家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平等性,可分为三个维度(国家规定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方法与策略、个体获得的情感与价值观),两个层面(参与程度、努力程度)来制定基础标准与发展标准,强调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家长、教师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服务。
2.评价方式的展开
(1)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
(2)采用“他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当注重他人评价的客观性,以便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采用“量化参照”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我们学校期末考试就设计了三类试卷(基础类、提高类、综合类)让学生选择进行测试。这三类试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从真正意义上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