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教学的四点尝试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感悟知识,学以致用
  “书声朗朗”,这里“朗朗”指的是朗读文章的声音。看到“朗朗”二字,你自然就会联想到古代的书生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你就会仿佛聆听到古代君子抑扬顿挫的读书腔调。的确这样,诵读从古至今,经过了几千年,仍然适合于今天的古文教学。读通文言文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想读得通,必须会诵读,诵读是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实践也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跟他的语感分不开,而诵读最能培养语感素质,最能加深文言文的理解,最能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的这番言论不但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格言也都说明了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课文,远远要比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胜过百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诵读,指导学生诵读并使其形成习惯,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今,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是,它自身的可读性却很强。反复诵读那些字、词、句就能烂熟于心,之后,对语言的敏感度才会更强,对文章的领悟才能更加深刻,文章的内容、主旨就能随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诵读,学生既感悟了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诚然,诵读的形式是有好多种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自由诵读的机会,还要予以必要的、得当的指导,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充分体验到文言文的美。
  在诵读的基础上,我们要尽量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尽可能多地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运用到写作之中,为作文添彩。因为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我们的语言表达,彰显我们的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也是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通常有两种: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句对准文言文的原文,逐字逐句进行对应性地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地与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就是根据文言文句子的大意进行翻译,语句要尽可能地照顾原文词义,只要现代汉语语句的意思与原文的意思尽量相符就行。直译与意译,各有所长。直译的长处是能使文言文字字得到落实,易记住词义,既可积累文言词汇,又能感悟古人的写作习惯。而意译的优点是,文意更连贯,同时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意更顺畅、更好懂。在对所有的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均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但若细细分来,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又分为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要求学生能看懂课文注释,借助一些工具书,再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对学生意思尚不能明白的地方,教师一定要答疑点拨,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地运用那些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语言,引导学生增补、调配,以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分三步走,第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第二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语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适当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直接拿来就行,不必进行翻译。不过对于初中生来说,翻译出来的语句,只要通顺流畅连贯,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即可,不必有过高的要求。
  三、让课文知识与中考接轨
  1.关于中考试题中的选文。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所考查的文言文部分,仍然是以文段形式出现的,它所选的文段,都是课内的语段,这些语段可能来自于精讲课文,也有可能来自于自读篇目;它所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课内知识讲细、讲透;学生要把课内知识扎实掌握。
  2.关于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题型。①填空题。在填空题中可能出现的题目就是背诵、默写:或将古文句补充完整,或对古文的理解性默写,或将古文运用在现实生活中。②选择题。这类题型主要是选择与原文意思完全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选项。这与一般性默写相比,难度自然提高了不少,它加强了能力考核。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名句在识记基础上的理解,重视灵活运用,绝不能死记硬背。
  四、用古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励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例如,《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充分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宽阔胸襟,展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操守。又如,《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展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再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在《出师表》中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意,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另一方面在崇敬和感慨那些古代的仁人志士的同时,一定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例如,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一文中的“安乐与忧患”辩证思想,激励自己在忧患中奋进;用“后天下之乐而乐”鞭策自己,永葆挑战自己的雄心。
其他文献
通过多年的中职教育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某一时期没有跟上学习的步伐,导致他们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缺乏必要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缺乏动力,没有升学压力,考试及格万岁。因此,面对比初中宽裕得多的课余时间,他们倍感轻松,就像脱缰的野马,急于释放自己的动力。他们很少关注自己的课本,更多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把自己打扮成夺人眼球的“新
大量的事实说明.不良的师生关系是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教师的特权意识是不良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力图借助文献和实例、结合自己的经验.运用文献和经验总
投身课改的大潮,我在课堂中听到了浪花的欢唱,也感受到了逆流的暗涌。我思索着,前进着,探索的步子变得越来越坚定……    一、“链子”    在一堂低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像香蕉,像豆角,像老师弯弯的眉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错了,错了,像小船。”于是,孩子们一起拉长声音说:“像——小——船——”听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在印度、泰国,随处可以见到的一种现象:一根细细的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国民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竟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化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而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