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树人工纯林与混交林比较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87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红豆树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生长特征数值。结果表明,谷地纯林的生长好于坡地,混交林中以红豆树、杉木2∶1混交更能促进红豆树的生长成材,红豆树纯林的成材效果比混交林好。文章指出,合理营造红豆树纯林可以提高成材率,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红豆树;人工林;混交林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7-09406-02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ure Plantation and Mixed Forest of 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LIN Xiongping, YE Zhongfu, PENG Biao et al
  (Department of Biology,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sample plot survey,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dex of artificial pure forest and mixed forest of 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tificial pure forest grew better in valley than in sloping fields, the mixed forest of Ormosia hosiei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2∶1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Ormosia hosiei timber, timber effect of artificial pure forest of Ormosia hosiei was better than mixed forest. The maximiza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was achieved and the timber rate was improved through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pure forest of Ormosia hosiei.
  Key words Ormosia hosiei; Plantation; Mixed forest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是我国特有树种,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1]。红豆树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耐腐朽,易切削,有光泽,是雕刻、装饰等上等用材。红豆树树体高大通直,端庄美观,枝叶繁茂多姿,且病虫害少,是优良的庭院绿化树种。红豆树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它的根、皮、茎、叶均可入药,主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及无名肿毒[2]。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豆树原生种质资源,笔者实地测量并分析比较了红豆树人工纯林、混交林的一些生长状况,旨在为红豆树人工造林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林地概况
  试验林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飞鸾镇澳里村白马山国有林场,海拔为783 m,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年平均气温为17.5 ℃,无霜期270.4 d,日照时数1 637.7 h,降水量2 350 mm。
  试验林造林时间为1993年春季,坡度为35°~70°,红豆树混交林造林株行距为1.5 m×1.5 m,林木保存度为3 000~3 200株/hm2。红豆树纯林造林株行距为2 m×2 m,林木保存度为1 600~1 800株/hm2,林下植被主要有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L.f.)Sm.]、秤星树[Ilex asprella(Hook.et Arn.)Champ.ex Benth.]、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南方荚蒾(Viburnum fordiae Hance)、中华里白[Hicriopteris chinensis(Ros.)Ching]、杜茎山[Maesa japonica(Thunb.)Moritzi.ex Zoll.]、格药柃(Eurya muricata Dunn)、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L.Sp.)、黑莎草(Gahnia tristis Nees)、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等。该地土层深厚,综合立地条件为Ⅱ级。
  1.2 试验方法
  在红豆树混交林与纯林中设置12 m×12 m的样地。其中纯林样地按不同坡面所处的位置分成谷地与坡地,记为谷地、坡地1、坡地2,在混交林中设置2块样地。样地调查按常规测树学方法[3],调查测量每木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x±s表示,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加以分析,各试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样地红豆树纯林的生长特征比较 由表1可见,坡地的2个样地红豆树各生长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坡地与谷地红豆树比较,只有枝下高具有显著性差异。谷地红豆树的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大于坡地,而平均高度和平均枝下高则小于坡地。另外调查中还发现谷地纯林中有幼苗15株,而坡地没有任何幼苗,说明谷地中红豆树总体生长条件较好,种群能进行自然演替,林木总体生长效果好于坡地。   对混交林1和混交林2的各树种进行均值比较发现,杉木的枝下高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数值均无显著差异。从单一树种来看,混交林样地2的红豆树各生长指标均大于混交林样地1,混交林样地1的杉木各生长指标均大于混交林样地2。由此可见,同一树种在不同混交林中的的比例越大,生长越好。另外,由于马尾松株数少,比较意义不大。
  2.3 纯林与混交林中红豆树的生长特征对比
  由表4可以看出,混交林红豆树与纯林红豆树平均胸径具有显著差异,且混交林中的红豆树不论混交比例大小,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均比纯林小。说明红豆树纯林总体生长效果好于混交林。从单一树种造林效果来看,造红豆树纯林有利于提高其出材率。
  3 结论与讨论
  (1)该试验通过对不同样地红豆树纯林的生长特征比较,发现谷地红豆树纯林生长好于坡地,可能是谷地由于雨水冲击,土壤有机物质丰富,水肥较坡地好,从而使红豆树纯林不仅生长态势好,而且种群能自然演替。
  (2)翁金粦[4]在研究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时发现,7杉3红是红豆树造林模式中的最佳比例。王金盾[5]则认为以红豆树∶杉木为1∶2 的林分蓄积量最高;2∶1 的林分蓄积量最低。而该试验结果也表明红豆树与杉木比例约为2∶1有利于红豆树的生长成材。另从红豆树纯林与混交林的比较结果来看,红豆树的各平均生长指标均好于混交林,纯林有利于提高其出材率。而针对三明莘口教学林场的红豆树研究却认为混交林中的红豆树10 年生前材积生长状况与纯林差异不大;10 年生后,混交林中红豆树生长能力增强,生长量明显超过纯林,混交林中的红豆树平均树高、胸径明显大于红豆树纯林,而冠幅小于纯林,树干分叉高度大于纯林,红豆树杉木混交林能明显促进红豆树生长成良材[5-6],这可能是由于地域与树龄不同,红豆树生长情况也不同。
  参考文献
  [1] 树木学(南方本)编写委员会.树木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李晓艳.珍稀树种红豆树母树林营建技术及遗传改良策略研究[J].海峡科学,2012(4):12-13,16.
  [3] 关毓秀.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4] 翁金粦.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方式的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57-159.
  [5] 王金盾.红豆树杉木混交林生长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1):51-54.
  [6] 郑双全.红豆树在混交林( 红豆×杉木)中的生长规律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27(4):28-30.
其他文献
摘要 提出了目前孟达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主要防治技术措施及保障措施。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主要以加强监测预报工作为主,在人类活动频繁、往年有虫害发生的区域或地段应加大监测力度,并通过运用人工、生物等防控措施全面控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传播、蔓延和危害,实现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有害生物;防控;措
为实现农业采摘机器人路径跟踪控制,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了一种反步法控制器。通过调节控制器参数抵消了机器人误差模型中的部分未知非线性项,简化了控制器的设计形式
摘要对福建不同地区野生金线莲和组培苗4、6月栽培种进行多糖、黄酮、氨基酸、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闽南野生金线莲4种成分含量均高于闽东野生种,多糖和总氨基酸含量组培苗栽培种均高于野生种,且随栽培月龄增加而下降;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表现随栽培月龄增加而上升,组培栽培6个月最高,其次是闽南野生种。  关键词金线莲;多糖;黄酮;氨基酸;总生物碱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镜面反射训练,以改善阴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将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只接
摘要  [目的]寻求安全、环保的水稻二化螟防治新技术。[方法]研究了信息素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信息素25个诱捕点100 d共诱蛾1 727头(其中越冬代1 128头,一代599头),越冬代蛾交配率为21.66%,一代蛾交配率为50.92%;试验区二化螟一代防效为41.60%,二代防效为86.70%;农民自防对照区二化螟一代防效为82.00%,二代防效为81.60%。试验区比农民自防区减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组和常规有创通气对照组。比较两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