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主将,他以自己独异的方式呐喊于人群中,以期唤醒国民麻木的意识,让更多的人一起起来共同推翻当时黑暗的“吃人”社会,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病态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呈现出畸形变态的一面。
【关键词】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国民性
鲁迅是写人的大家,他写人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刻画人物心理又细致入微,入木三分,他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众多,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个性,且性格鲜明,由于作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许多体现出他们身受当时社会种种压迫和剥削而产生畸形变态的一面。鲁迅自己就明确地表明过,他的小说中的材料,“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我仅从这一角度选择几个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孔乙己——一个被封建文化界遗弃了的迂腐读书人形象。
当时的孔乙己虽然算得上是一个读书人,但却早已完全被当时的社会抛弃了,而他自己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处处仍以一个读书人的形象自居,强撑着士人的架子,故意使自己在言行举止及行为方式上和一般人保持不同,他已经迂腐到了一种令人厌恶的程度,完全成为一个病态的人了。也就是說,在思想上,他已经极不正常,成为思想上的畸形人了;从哲学上说,在孔乙己身上,实际的“自我”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客观上的“自我”与主观上的“自我”差距很大。从心理上说,自我的意识层与潜意识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要教小伙计“我”写“回”字的四种写法,却遭到了“我”的不屑一顾。他自诩为高层知识分子,却又做出偷窃他人财物等与其“高贵身份”极不相称的事情。他又强辩读书人偷书不算偷,但争辩时却又“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暴出”,且说话时是“低声地恳求”,可见他心中的礼数并不多。在别人看来,他是非人,他是贱人,是完全多余的人,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而他自己身临其境,却完全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自己正处在这种悲惨世界里,甚至还更炫耀那些把他引入这悲惨世界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的、扭曲变态的心理吗?
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并不是要简单地呈现这个病态人物的病态心理,而是要通过周围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来揭示当时社会及其沉重的国民问题,旨在“疗救的注意”。
康大叔——一个愚昧得不可救药的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
他残忍、骄横、不可一世。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他利用“信息灵”,透漏“内情”给华老栓,叫他用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而自己则从中骗取华老栓辛辛苦苦开茶馆挣得的血汗钱。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活互转的。例如,与美对立的有丑,丑虽不是美,却仍是一个审美范畴。……”这种成对的对立范畴,在康大叔身上表露无遗。作为他病态愚昧的一面,是及其丑陋的,这是悲剧因素,但他却牵强附会地认为“人血馒头”可以包治痨病,这又不禁让人感到好笑。就这么一点喜剧因素,却更加突出了他病态的一面。他已经被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狠毒、贪婪、冷漠完全给麻醉了,已经完全没有一个正常人的思维了,他的灵魂中有的只是耍横、杀人和攫取金钱。
闰土——一个迂腐、麻木的木偶人。
在鲁迅看来,回忆中聪明伶俐、天真活泼是小英雄闰土,已经从外貌到思想上都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全“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少年时天真活泼的生机踪影全无,现在有的只是迂腐、麻木,成了一个“木偶人”。试想,这样不正常的木偶人,会有正常人的心理吗?他小时候亲热地称“我”为“迅哥儿”。中年后却很隔膜地叫“我”“老爷”;小时候畅谈无忌,中年后却“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默默地吸烟”;小时候两人分别,有千言万语要说,舍不得分开,中年后见面后就分别,却觉得极为平淡,一切都在“忙”中结束,再也没有“谈天的工夫”。真的没有吗?我看不尽然,这一切均与他严重被创的心理有直接联系。
造成闰土二十年前后外貌、性情判若两人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在这诸多因素中,多数是社会原因,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摧残了他的生机,是苛捐杂税压得他未老先衰,是军阀混战、社会秩序紊乱、地方恶势力横行使他不得安生。作者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暗示读者,这些社会因素不除掉,农民是无法过上好日子的,这正是作者渴望改造社会的重要性所在。
阿Q——身受欺压而又不觉悟的流氓无产者。
这是一个被封建势力摧残和损害的国民的典型形象,也是一个既有思想病态又有性变态的人物。他的思想病态,即为他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病态不仅在阿Q身上存在,也在当时的国民身上普遍存在着,阿Q只是这种社会病态的典型体现者罢了。他有时表现出农民的质朴,有时又表现出浪荡之徒的无赖和狡猾;他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自负,时而自轻;时而不满权势者对他的凌辱,时而又愚弄比自己更弱的弱者;他拥护“男女之大防”。却又向吴妈求爱;他鄙薄城里人,却又窃笑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煎鱼;他曾经很保守,凡是不合未庄习惯的,都被他视为异端。然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卷进他的村庄时,他也起来“造反”,“革这伙妈妈的命”。这一系列的性格,都是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这些都是由他的思想病态决定的。换个角度而言,他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着严重失败主义的“精神胜利法”。他自欺欺人、自卑自贱,当受凌辱时,往往采取一种愚不可及的思想和做法来自我解嘲。另一方面,他的性变态,则表现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当静修庵的小尼姑经过他面前时,长期的性压抑,导致他产生了动手动脚的念头,先是摸着小尼姑新剃的头皮,继而捏住小尼姑的面颊,并用力一拧,还用污秽的言语侮辱她。事后还陶醉在大拇指和第二指的“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之中。想来想去,觉得应该有一个女人来给他做饭,供他传宗接代。又胡思乱想与小尼姑通奸,妄想与吴妈困觉。“革命”一章中,一夜胡想,竟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吴妈等一一梦想回来。可见其“中毒”之深。
阿Q这种被扭曲的病态心理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统治的结果,是异乎寻常的愚民政策造成的;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封建统治者政治压迫的结果,可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逼出来的,是社会病态的反映。
祥林嫂——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原来,她从精神到肌体都是十分健康的。但是,当她连续遭受到社会的无情打击后,整个身心性情就彻底改变了,变成病态的了。她失去儿子之后,逢人便说“我真傻”,此即耶勒所说的精神失态的特征,即不假思索而又不断重复某种行为的病态现象,这说明她自己已经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了。耶勒说,精神病人因为心力疲竭,没有勇气去解脱环境的束缚,不得已只能将已尝试而失败的动作,再重新尝试多遍。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了,这种习惯性动作,使得祥林嫂成为“受伤记忆”支配的一个病态人。她的这一精神病态,是美的毁灭的表现,是社会毁灭的一种恶果。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压迫和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旧中国妇女,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却又找不到出路的悲哀。
鲁迅描写这些病态人物的病态心理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当时的“吃人”社会提出了最强烈的控诉,并借此启发人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做出明智的选择。正如鲁迅笔下的狂人,他翻开历史,仔细看了半天,发现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一样,无一不向人们暗示,这种病态的社会,怎么会不造成各种各样病态的人呢?
鲁迅曾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写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场上,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仿佛亲见先生正以深邃、敏锐的目光,注视着国民,悲哀着他们的麻木和愚昧,期待着他们的觉醒与奋争,于是奋笔疾书,画出一群群看客的形象,警醒他们,热切地呼唤地下的熔岩喷出,涤荡旧社会的一切,迎接光明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126-195.
[2]赵明.鲁迅思想发展论略[Μ].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国民性
鲁迅是写人的大家,他写人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刻画人物心理又细致入微,入木三分,他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众多,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个性,且性格鲜明,由于作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许多体现出他们身受当时社会种种压迫和剥削而产生畸形变态的一面。鲁迅自己就明确地表明过,他的小说中的材料,“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我仅从这一角度选择几个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孔乙己——一个被封建文化界遗弃了的迂腐读书人形象。
当时的孔乙己虽然算得上是一个读书人,但却早已完全被当时的社会抛弃了,而他自己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处处仍以一个读书人的形象自居,强撑着士人的架子,故意使自己在言行举止及行为方式上和一般人保持不同,他已经迂腐到了一种令人厌恶的程度,完全成为一个病态的人了。也就是說,在思想上,他已经极不正常,成为思想上的畸形人了;从哲学上说,在孔乙己身上,实际的“自我”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客观上的“自我”与主观上的“自我”差距很大。从心理上说,自我的意识层与潜意识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要教小伙计“我”写“回”字的四种写法,却遭到了“我”的不屑一顾。他自诩为高层知识分子,却又做出偷窃他人财物等与其“高贵身份”极不相称的事情。他又强辩读书人偷书不算偷,但争辩时却又“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暴出”,且说话时是“低声地恳求”,可见他心中的礼数并不多。在别人看来,他是非人,他是贱人,是完全多余的人,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而他自己身临其境,却完全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自己正处在这种悲惨世界里,甚至还更炫耀那些把他引入这悲惨世界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的、扭曲变态的心理吗?
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并不是要简单地呈现这个病态人物的病态心理,而是要通过周围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来揭示当时社会及其沉重的国民问题,旨在“疗救的注意”。
康大叔——一个愚昧得不可救药的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
他残忍、骄横、不可一世。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他利用“信息灵”,透漏“内情”给华老栓,叫他用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而自己则从中骗取华老栓辛辛苦苦开茶馆挣得的血汗钱。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活互转的。例如,与美对立的有丑,丑虽不是美,却仍是一个审美范畴。……”这种成对的对立范畴,在康大叔身上表露无遗。作为他病态愚昧的一面,是及其丑陋的,这是悲剧因素,但他却牵强附会地认为“人血馒头”可以包治痨病,这又不禁让人感到好笑。就这么一点喜剧因素,却更加突出了他病态的一面。他已经被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狠毒、贪婪、冷漠完全给麻醉了,已经完全没有一个正常人的思维了,他的灵魂中有的只是耍横、杀人和攫取金钱。
闰土——一个迂腐、麻木的木偶人。
在鲁迅看来,回忆中聪明伶俐、天真活泼是小英雄闰土,已经从外貌到思想上都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全“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少年时天真活泼的生机踪影全无,现在有的只是迂腐、麻木,成了一个“木偶人”。试想,这样不正常的木偶人,会有正常人的心理吗?他小时候亲热地称“我”为“迅哥儿”。中年后却很隔膜地叫“我”“老爷”;小时候畅谈无忌,中年后却“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默默地吸烟”;小时候两人分别,有千言万语要说,舍不得分开,中年后见面后就分别,却觉得极为平淡,一切都在“忙”中结束,再也没有“谈天的工夫”。真的没有吗?我看不尽然,这一切均与他严重被创的心理有直接联系。
造成闰土二十年前后外貌、性情判若两人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在这诸多因素中,多数是社会原因,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摧残了他的生机,是苛捐杂税压得他未老先衰,是军阀混战、社会秩序紊乱、地方恶势力横行使他不得安生。作者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暗示读者,这些社会因素不除掉,农民是无法过上好日子的,这正是作者渴望改造社会的重要性所在。
阿Q——身受欺压而又不觉悟的流氓无产者。
这是一个被封建势力摧残和损害的国民的典型形象,也是一个既有思想病态又有性变态的人物。他的思想病态,即为他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病态不仅在阿Q身上存在,也在当时的国民身上普遍存在着,阿Q只是这种社会病态的典型体现者罢了。他有时表现出农民的质朴,有时又表现出浪荡之徒的无赖和狡猾;他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自负,时而自轻;时而不满权势者对他的凌辱,时而又愚弄比自己更弱的弱者;他拥护“男女之大防”。却又向吴妈求爱;他鄙薄城里人,却又窃笑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煎鱼;他曾经很保守,凡是不合未庄习惯的,都被他视为异端。然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卷进他的村庄时,他也起来“造反”,“革这伙妈妈的命”。这一系列的性格,都是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这些都是由他的思想病态决定的。换个角度而言,他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着严重失败主义的“精神胜利法”。他自欺欺人、自卑自贱,当受凌辱时,往往采取一种愚不可及的思想和做法来自我解嘲。另一方面,他的性变态,则表现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当静修庵的小尼姑经过他面前时,长期的性压抑,导致他产生了动手动脚的念头,先是摸着小尼姑新剃的头皮,继而捏住小尼姑的面颊,并用力一拧,还用污秽的言语侮辱她。事后还陶醉在大拇指和第二指的“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之中。想来想去,觉得应该有一个女人来给他做饭,供他传宗接代。又胡思乱想与小尼姑通奸,妄想与吴妈困觉。“革命”一章中,一夜胡想,竟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吴妈等一一梦想回来。可见其“中毒”之深。
阿Q这种被扭曲的病态心理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统治的结果,是异乎寻常的愚民政策造成的;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封建统治者政治压迫的结果,可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逼出来的,是社会病态的反映。
祥林嫂——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原来,她从精神到肌体都是十分健康的。但是,当她连续遭受到社会的无情打击后,整个身心性情就彻底改变了,变成病态的了。她失去儿子之后,逢人便说“我真傻”,此即耶勒所说的精神失态的特征,即不假思索而又不断重复某种行为的病态现象,这说明她自己已经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了。耶勒说,精神病人因为心力疲竭,没有勇气去解脱环境的束缚,不得已只能将已尝试而失败的动作,再重新尝试多遍。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了,这种习惯性动作,使得祥林嫂成为“受伤记忆”支配的一个病态人。她的这一精神病态,是美的毁灭的表现,是社会毁灭的一种恶果。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压迫和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旧中国妇女,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却又找不到出路的悲哀。
鲁迅描写这些病态人物的病态心理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当时的“吃人”社会提出了最强烈的控诉,并借此启发人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做出明智的选择。正如鲁迅笔下的狂人,他翻开历史,仔细看了半天,发现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一样,无一不向人们暗示,这种病态的社会,怎么会不造成各种各样病态的人呢?
鲁迅曾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写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场上,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仿佛亲见先生正以深邃、敏锐的目光,注视着国民,悲哀着他们的麻木和愚昧,期待着他们的觉醒与奋争,于是奋笔疾书,画出一群群看客的形象,警醒他们,热切地呼唤地下的熔岩喷出,涤荡旧社会的一切,迎接光明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126-195.
[2]赵明.鲁迅思想发展论略[Μ].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