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专业的一体化教室支持。建设功能完善的一体化教室,能够满足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需求,教、学、做三位一体,即能辅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文探讨了“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汽车电气;一体化教室建设;职业教育
现如今,汽车电气系统被汽车行业大量使用,使社会需要大量汽车电气方面的维修人员。“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已作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一体化教室为中心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材为中心转变,最终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条件
1. 教学标准
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建立“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统一规范的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
2. 硬件条件
基于“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学习技能要求比较高,教学模式需要将一体化教室作为教学主要场地,以便在学习理论时及时进行技能操作。因此,良好的硬件配置是“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功的前提条件。
3. 教师素质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平均每个班应配备一位双师素质教师。在理论内容上,教师既要熟悉汽车电气系统的相关结构,又要精通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电路图的识读;在实践操作上,教师要能够分析出相关的故障原因,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检测工具和设备来排除这些故障。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车间安全生产、操作常识;了解汽车电器的故障特征;了解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仪表与报警系统、车窗清洁装置的工作原理;掌握汽车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及点火系统的检测与维护的知识。
(2)技能目标。能够检测与维护汽车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及点火系统;能够操作与检修照明与信号系统、仪表与报警系统、车窗清洁装置。
(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具有不断开拓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组织方式
第一,集中讲授。主要为理论教学,用两节课来讲授汽车电气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二,集中实训。主要为实践课程,用两节课诊断与排除所学的汽车电气系统故障。第三,学生分組汇报,学生、教师点评和重点讲解。
3. 教学实施
以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教相辅”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生产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在工作过程驱动模式的指导下,实施小组协作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相结合,小组负责人负责组内基层管理、组织分工、工具设备、学习资料管理工作等。
4. 考核方式
建议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三、总结
“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张军,安宗权.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冯晓娟.“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3]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4]李世存.一体化课程改革技术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关键词:汽车电气;一体化教室建设;职业教育
现如今,汽车电气系统被汽车行业大量使用,使社会需要大量汽车电气方面的维修人员。“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已作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一体化教室为中心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材为中心转变,最终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条件
1. 教学标准
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建立“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统一规范的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
2. 硬件条件
基于“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学习技能要求比较高,教学模式需要将一体化教室作为教学主要场地,以便在学习理论时及时进行技能操作。因此,良好的硬件配置是“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功的前提条件。
3. 教师素质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平均每个班应配备一位双师素质教师。在理论内容上,教师既要熟悉汽车电气系统的相关结构,又要精通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电路图的识读;在实践操作上,教师要能够分析出相关的故障原因,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检测工具和设备来排除这些故障。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车间安全生产、操作常识;了解汽车电器的故障特征;了解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仪表与报警系统、车窗清洁装置的工作原理;掌握汽车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及点火系统的检测与维护的知识。
(2)技能目标。能够检测与维护汽车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及点火系统;能够操作与检修照明与信号系统、仪表与报警系统、车窗清洁装置。
(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具有不断开拓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组织方式
第一,集中讲授。主要为理论教学,用两节课来讲授汽车电气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二,集中实训。主要为实践课程,用两节课诊断与排除所学的汽车电气系统故障。第三,学生分組汇报,学生、教师点评和重点讲解。
3. 教学实施
以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教相辅”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生产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在工作过程驱动模式的指导下,实施小组协作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相结合,小组负责人负责组内基层管理、组织分工、工具设备、学习资料管理工作等。
4. 考核方式
建议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三、总结
“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修复”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张军,安宗权.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冯晓娟.“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3]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4]李世存.一体化课程改革技术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