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前行有了新的着力点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政策,将允许部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从此,1260万随父母背井离乡的孩子终于有机会享受“同城待遇”,终于不用面对“考不了也回不去”的尴尬境地。异地升学考试的破冰牵动了千家万户,更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改革的推进,不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意义。
  新政策让流入地更加开放,让教育更加公平,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深水区的教改触及的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更是对教育与外部之间关系的改革。在新政策的带动下,流入地的户籍政策将会有所缓和,户籍不再是阻碍随迁子女异地参加升学考试的绝对壁垒。伴随政策的实施,两亿进城务工人员的民生问题将得到解决,1260万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得到保障,教育公平状况则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也将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政策既力图保障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的权利和机会,又尽力确保流入地资源承载能力和学生利益不受损害。《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找准定位,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和资源承载能力等,制订恰当的门槛,确保每个孩子参加升学考试的权利和机会。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制订恰当可行的准入标准是关键。《意见》充分考虑到各地的独特性,将具体实施办法的决策权交予地方,这种独特性将会使得各地采取不同的办法,对症下药。
  另外,落实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还需要具备长期有效的配套监管机制做保障。监管不仅适用于随迁子女的资格审查,更适用于具体执行审查的相关行政部门,只有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的权益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措施,相信随迁子女政策会得到有效实施,教改将随之日渐深入,在教改的推动下,教育将趋向公平!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2008年北京市教委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了“翱翔计划”,让中学生有了“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会。该计划现已培养了五批近800名“翱翔学员”,推动了高中的课程建设和特色建设。我们为“翱翔计划”叫好,好就好在它注重“三实”。  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从实际出发”。创新人才的培养重任并非仅仅落在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上,而是应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使不同学段承担起特定的培养任务。大中小学
前不久,在清华大学的新生报到现场,学校专门在报到区设置了一条黄色“警戒线”,将陪同家长挡在了线外,要求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登记入学”,这一举动引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每到大学新生入学之时,各大高校校园内都会出现家长拎着大包小包、替子女跑前跑后的场面。家长这种过分呵护、包办、溺爱,无疑剥夺了子女成长和独立自主的权利。清华大学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以这种方式给学生、家长上一堂独立教育实践课。这堂
温家宝总理于2012年9月9日签署国务院令,正式公布《教育督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针对教育督导工作专门出台条例,表明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下,国家对教育督导工作寄予了厚望和重托,也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正式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必将推动教育督导工作再创新的辉煌。  《条例》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督导机构的独立性。多年的督导实践表明,监督作用的发挥需要教育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