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本的翻译和解释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解释也是翻译(广义的翻译),是读者商讨字面文字各种可能涵义的主动过程。卡弗以自己重新翻译《共产党宣言》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实践对这一点进行了说明。
其他文献
尽管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认识论的断裂,但本文却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涉及到历史性、市民社会、生产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而就方法论来说,马克思把黑格尔方法论中的许多范畴都运用到了对社会形式的分析之中。本文以1837-1843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发展为线索,就主体-客体、形式-内容和有机体理论这三种方法论形态来探讨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现代农业完全依赖矿物燃料,因而释放二氧化碳。现代农业要求迁移上百万的农业人口。它并未解决土壤退化的古老问题。在过去的100年里,现代农业的发展颇多创造,但在今后的100年,甚至1000年里,农业再也不能以现在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了。一种后现代社会是否可能,这取决于一种后现代农业。中国很适于发展一种在社会方面以及环境方面都很和谐的农业。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已成为时代的课题和理论研究的热点。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哲学的当代建构;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历史动力与价值追求统一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化。
期刊
历史沿革 上海师范大学是文科见长并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市委点大学,199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阐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群众政治参与是现代政党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引导下的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对于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坚持民主执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党内民主的发展状况与民主执政的要求还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一些地方党政关系不协调不规范;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不到位;一些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民主执政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报告提出,坚持民主执政,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意识,提高民主执政的本领;始终牢牢把握坚持民主执政的主动权。特别是要注意吸取世界各国推进民主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执政道路。
本文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并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党的组织建设,激活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活力,从源头上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实践基础,这对于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