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共刺激配体B7-H1在直肠癌和镶嵌血管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50例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镶嵌血管中的B7-H1表达,探讨B7-H1表达和直肠癌的病理学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随访期13例患者死亡,37例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3.4年(0~5年);64%的标本显示蛋B7-H1阳性染色,中位染色评分为2.5(0~4);B7-H1阳性表达与临床和病理特征呈逆相关(P
【机 构】
: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共刺激配体B7-H1在直肠癌和镶嵌血管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50例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镶嵌血管中的B7-H1表达,探讨B7-H1表达和直肠癌的病理学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随访期13例患者死亡,37例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3.4年(0~5年);64%的标本显示蛋B7-H1阳性染色,中位染色评分为2.5(0~4);B7-H1阳性表达与临床和病理特征呈逆相关(P<0.05).15例(30%)的肿瘤患者同时B7-H1和镶嵌血管表达阴性,3例(6%)B7-H1阴性而镶嵌血管阳性,13(26%)B7-H1阳性而镶嵌血管阴性,19例(38%)B7-H1和镶嵌血管同时阳性表达.B7-H1阳性的肿瘤患者较N7-H1阴性的患者更可能镶嵌血管表达阳性(59.3%比11.1%;P<0.01).双阳性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或单阳性组(P<0.01).21例表达镶嵌血管的直肠癌标本中有8例显示镶嵌血管内的内皮细胞或肿瘤细胞存在B7-H1的表达.结论 在直肠癌及镶嵌血管中阳性表达的B7-H1可作为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标志.B7-H1参与直肠癌及镶嵌血管的免疫逃逸。
其他文献
TRPV5是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TRP)vanilloid受体亚类成员之一,主要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中表达,是介导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钙主动重吸收的主要蛋白,在调控尿钙水平中发挥关键作用,其表达下降或活性降低可能导致尿钙水平增高[1].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尿钙增高是形成含钙尿路结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TRPV5 mRNA及蛋白在大鼠草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GST)P1基因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及散发性大肠癌(SCRA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354例(UC96例、SCRAC 118、健康人群140例)的GSTP1基因型,比较该基因型在各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GSTPI基因突变型(Ile/Val+VaL/VaL)频率在UC组和SCRA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9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且易复发,因此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检测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通过多项实验研究,试图寻找一种高效、特异、敏感、方便的膀胱癌诊断标志物,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现对膀胱癌诊断的实验研究相关进展介绍如下。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与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H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人微小病毒(HPVB19)感染的关系.方法 实验对象分两组.A组为先心病组80例,B组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产的死婴共3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方法检测两组心肌组织中的5种病原,比较5种病原体的阳性率.同时对阳性者病原基因进行定量,比较病原体数量上是
小剂量缓激肽(8K)选择性开放肿瘤的血脑屏障的具体机制尚不太清楚.为进一步明确BK作用后细胞内钙离子升高模式的差异及其意义,我们对细胞外钙内流与细胞内钙库释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缓激肽刺激后细胞内实时Nitric Oxide水平变化及其与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静脉血栓栓塞症(VI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有文献报道显示VTE年发病率为1‰[1],欧美国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VTE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在我国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从门诊或收住入院的病例数量看,VTE也呈增多趋势。
目的 观察吲哚乙酸(IAA)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体外共同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方法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加细胞,实验组按照IAA的浓度分别为20、40、60、80、100μmol/L5组,每组HRP的浓度均为1.2mg/L;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IAA/HRP作用后细胞生长状态及形态学改变;噻唑蓝(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蛋白周期的改变;免
截短组织因子(tTF)是全长组织因子(TF)的胞外区,tTF通过靶向载体结合于肿瘤血管细胞膜表面后,能选择性诱发肿瘤血管形成血栓,导致肿瘤缺血坏死.CDCRGDCFC(RGD-4C)是一种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小分子多肽,能特异性结合肿瘤新生血管的标志物整合素α_vβ_3.结肠癌肿瘤血管有整合素α_vβ_3的高表达,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结肠癌的方案~([1-2]).我们以3个串联的RGD
由《海峡两岸一般外科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和《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办,吉林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一般外科学术研讨会暨2010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定于2010年8月26至2913在长春召开。本次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遵循先进性、实用性、面向基层、服务临床、探索前沿、共同发展的原则,采用高峰论坛、
目的 探讨人T细胞因子4(hTCF-4)外显子3~9突变在微卫星不稳定散发性直肠癌中的意义.方法 对102例散发性直肠癌患者进行微卫星标记遗传筛选.11例证实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定.对这11例以及来源于不同样本的微卫星稳定和正常组织病例各5例进行hTCF-4基因外显子3~9编码区测序分析.结果 研究揭示几个新的突变和序列变异体.在外显子4,一个为导致氨基酸由Q131T改变为S132I的一个四位连续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