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边第一雄关 乌鸦都飞不过的连城要塞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an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凭祥市中越边境的群山上,曾经有一座用城墙、炮台、关隘、棧道等组成的军事防御设施,长达数百里。它有着一个彪悍的名字:连城要塞。这座要塞的起点,就是一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关隘:镇南关。
  在一个雨后的下午,笔者来到这座古老的关隘。站在关楼上,环顾四周群山、炮台、关前关后的法式楼房……这里早已没有了旌旗林立,没有了鼓角争鸣,但当你触摸到那防御垛墙以及静默的炮台时,冯子材和孙中山的身影似乎刚刚离去,山上丛林里隆隆的炮声也似乎仍在耳边环绕……
  
  “镇南关,关镇南”
  南疆商贸重镇的前世
  
  镇南关之所以建在广西边镇凭祥,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这座南疆重镇的地理位置。建关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战防。
  《广西通志稿》记载:在汉代,统治者选择郁林郡雍鸡县(今凭祥市和龙州县城及上金一带)设置了雍鸡关,以镇南方。这也是镇南关最初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关名不断更改,先后改为鸡陵关、界首关等等。到了明王朝时期的1539年,由于“安南国头目莫方瀛遗使臣阮文泰等奉命诣镇南关请降”,皇帝才将这里命名为镇南关,以示明王朝平复了南方。而“镇南关,关镇南”的童谣,也从此在当地流传。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镇南关成为了广西边境的商贸重地。因为凭祥与越南山水相连,当时的中越陆上贸易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开化府(今文山县)进入越南;另一条则是从广西的龙州、宁明出凭祥的镇南关后进入越南谅山、高平。毫无疑问,镇南关就此成为中越边境贸易的集散地。
  到了清代,镇南关贸易进入了巅峰时期,尤其在雍正1729年“大开洋禁”后,西欧近代工业品从越南流入凭样,中国商品也经凭样出口东南亚。至今,我们仍能从当地老人口中听到当年的繁盛鼎沸,走在凭祥炎热而狭窄的街道上,也随时都可见到头戴草帽、面庞黝黑的越南人,他们或兜售越南土特产,或者抢购中国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当地居住着的壮、汉、瑶、侗、苗等民族的中国人,他们常以槟榔和五色饭这些当地特色,招待“山那边”过来的客人……
  
  万人坟上悼英雄
  老将冯子材的百年一憾
  
  登上镇南关楼,石阶一侧,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垛墙,像一列固执的老兵,默默地挺立在边关山脊上。停下远眺,中越两国的关口历历在目,而资料告诉我,离我脚下不远的那片青松翠柏覆盖的地方,就是中法战争所留下的万人坟。
  这场战争是镇南关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
  或许是清代镇南关的富裕引来了白眼狼。到了清光绪年间,敌人从镇南关的山那头——越南杀过来了。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后,对中国的广西和云南虎视眈眈。很快,法军偷袭攻占镇南关,尽管随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但退走时,侵略者炸毁了镇南关古关墙,并在旁边竖立起一块中文木牌,上写“广西门户已不存在”。
  当时满清派来的镇南关继任守将是已告病还乡的冯子材。这位临危受命的古稀老将,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心和气概,只带着一口红漆棺材和两个儿子便奔赴镇南关前线。
  在镇南关前巡视防务,冯子材决定将军营移进关内距关楼八里处的关前隘。他料定,这里的东岭炮台是敌军进犯的必由之路,便于此连夜构筑了一道土石长墙,并在紧要处建堡垒,布置兵力,积极备战。
  历史是如此记载的:1885年3月23日,法军统帅尼格里率领主力三千多人,配备了3个炮队向镇南关攻击。一时间炮声震谷,枪弹雨集,长墙几乎被突破,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冯子材高呼:“再让法军入关,有何面见粤人!”,随后他以帕包头,脚穿草鞋,手持大刀,亲率守军杀出长墙,大破法军。数天后,士气大振的中国军队发动反击总攻,接连收复文渊、谅山、长庆等地,歼灭法军2000多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不过,镇南关大捷虽然让法国战败,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清廷向战败的法国求和,落下一个“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怪谈。这也让本次战争成为老将冯子材的百年憾事。当时,全国不少地方通电谴责和议。一些爱国人士把清廷退兵令,比作南宋岳家军从朱仙镇退兵的金牌诏。有的还赋诗填词,抒发悲愤:“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
  镇南关下还有一座风情独具的法式小楼,那是当年镇南关对讯署(中法战争之后中法双方在桂越边境成立的机构,专门负责处理边境的外交事务和维持边境治安的机构)的办公楼。我对那小楼多看了几眼,却觉得它的殖民色彩特别刺眼。而当地人则告诉我,要看这样的楼到越南看吧,到处都是——法式建筑已经成了越南乡村公路边的建筑模式,建筑有新有旧,却都延续着同一种风格与色彩,让人不得不承认殖民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连城要塞起点
  “边防连营300里,乌鸦飞不过,老鼠钻不进”
  
  中法战争后的镇南关迎来了一次扩建,这一次,它已不仅仅是一座关隘这么简单。它与冯子材的继任者,抗法名将苏元春督办修建的连城要塞联系起来,获得了一个霸气的称谓:连城要塞。
  1886年初,苏元春在得到清政府拨付的第一批10万两白银后,便率员从镇南关至龙州,沿着中越边界勘察,攀山越岭,选定连城走向和炮台地点。同时,他亲任边防督办和中法勘界委员会中方首席代表,与越方合作,开展了两年多勘界工作并制作《中越分界图》。
  最后,苏元春以镇南关为起点、建立起一座以凭祥市镇南关、平而关至龙州县水口关(包括宁明、大新边境古城墙和古炮台)的长达数百里的军事防御设施。他在连城沿线险要的地方筑130多座炮台,设18关卡、64处隘口,将原本设于柳州的边防军务重心南移到中越边境,此后十多年对法军起到震慑作用,不敢进犯。
  经过100多年的沧桑岁月,连城要塞城墙和炮座炮台塌落甚多,大小炮多数散失。从此镇南关遥望这连城要塞,远看似巨龙,气势雄伟,横亘在边境数百里的群山上,与祖国南疆国门第一路——南友高速公路相交汇,让人不由得回想起数百年前商贸繁盛的景象。
  一位老人还告诉我,镇南关当地人提到苏元春将军,无不竖起大拇指。为争取龙州金龙峒七隘三村的回归,苏元春斗智斗勇,做了很多保卫国土的好事。“法国人当时在龙州开辟了通商口岸,建商业区和领事馆,苏将军则针锋相对地在小连城、公母山上筑炮台,炮口直指他们。甚至坚决不许法国人进入连城,法国人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甚至,这位老人还唱起了当地民谣:“边防连营300里,乌鸦飞不过,老鼠钻不进……”
  
  金鸡山古炮台
  百年难发言的中国“炮王”
  
  令人惋惜的是,苏元春戍边19年,其中11年都在不遗余力建设连城要塞。然而,无能的清政府却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3年)将苏元春无端处罪,充军新疆,最后客死他乡。现今,人们只能走上镇南关旁的金鸡山,缅怀这位当年的抗法名将。
  海拔596米的金鸡山位于镇南关西侧,原名右辅山、石山顶,旧名梅梨岭。由于这里现驻有中国边防军队,只能按照旅游标示行进。经过驻军岗哨的指引,得知苏元春当年主持修建的三座炮台中,镇中、镇南炮台由于处在军事禁区,不得参观,只有镇北炮台才可以上去。
  镇北炮台上,当年屯兵的地道式通道还在,出了地道,便是金鸡山的悬崖边缘,一尊德国产克虏伯大炮昂首挺胸地盘踞在那里。在那个时候,这种大炮堪称“炮王”——口径120毫米,射程达25公里,这种大炮清政府从德国分批购置了不少,安置在沿海或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驻地。而镇南关筑炮台所用的青砖、石块,全靠人力完成。仅将大炮从山底运至山顶就花费9个月时间,整个工程延续10年之久。
  从当地驻军口中,我听到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安装在镇南炮台的巨炮,首发试射,弹丸居然卡在炮膛中——弹丸卡在口,百年难发言,这门大炮就此报废,炮台也成了空摆设。而其他大炮自架设起来后,也从来没有对越南境内虎视眈眈的法军开过火。倒是在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中,炮台被起义军占领,孙中山亲自掉转炮口,向清军猛轰,留下一段“倾覆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传奇……
其他文献
仪式由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参加祭祀的人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遵照古仪唱祭歌、行省视礼、盥洗礼和焚香礼,最后还要高声诵读《祭文》。  宏泰坊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青楼内“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的场景,展示着中国几千年来倡寮文化的生长与消亡。  据称,上甘棠村的步瀛桥曾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每从桥上掉下一块石头,就预示着村里会出一名大官,从建成至今桥上共落下101块石头,村里果真出现了10
作为“麦克马洪线”边上的村庄,才召村家家户户都挂着五星红旗,村里还有民兵巡逻队,其重要的职责就是盘查陌生人,防止间谍渗入。  纽布身披红色毛毯,一边舞刀,一边念诵咒语。据说,在法事的最后,老虎尸体突然一颤,虎头一歪,这才标志着老虎的灵魂最终原谅了猎人。  珞巴族服饰很吸引人,但在十几年前却经历了一场濒临消失的危机,当时米林全县拥有完整的男、女珞巴服饰已不足10套,几近失传……  在喜馬拉雅山北麓,
远远望去,沙丘背后倚靠着葱茏、苍翠的青山,前沿便是淡蓝色的雅鲁藏布江,沙丘连同江中倒影一起,如同两个佛掌在合十祈祷。  虽经历无数风雨,但巴里坤鸣沙山既没有向四周扩散,也没有被周边的植被吞噬,而且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把沙子踩落到山脚,第二天风又会将沙子吹上山坡,使沙山形状“辄复如旧”。  白沙山与白沙湖相伴而生,清澈的湖水就像明镜一般倒映着白沙山,那洁白的沙山和平静的湖泊,是对帕米尔高原圣洁
在中国,有不少令人闻之色变的户外徒步圣地,四川的黑竹沟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黑竹沟地势雄险,常年迷雾,人、畜失踪或死亡事件频发,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百慕大”“死亡之谷”。  本文作者一行8人重装穿越了黑竹沟地区,他们在行进中频频受伤,为了安全,甚至不得不改变路线。但是,他们也在这里邂逅了灿若云锦的杜鹃花海、声震如雷的瀑布,以及可遇不可求的“阴阳界”奇观……  北纬30度贯穿的区域,存在着无数令人难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被人们称为长江流域的“绿肺”,有学者甚至直言,鄱阳湖一旦病变,长江中下游就会“半身不遂”。  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期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等“病况”,江西省水利厅认为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是治理的一剂良药,然而反对声却不绝如缕,反对者认为这将是刺向“绿肺”最惨烈的一刀……  最近,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提议再度拉弓上弦。  2016年11月23日,江
在《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大意是:在广阔的牧野,檀木兵车气势雄壮……辅佐武王讨伐殷商,到黎明之时,肃清寰宇。  诗中描绘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学者都不知道它究竟具体发生在何年,直到一件青铜器的出现,才解开了这个谜题。  这件青铜器就是西周利簋(guǐ),于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利簋通高2
涂在墙上的油漆历经数十年的风吹雨打也不会褪色,依旧光亮如新。正是当年移民的这种“穷浪漫”的做法,造就了当地一道最斑斓的风景。  随便走在哪条街道上,都能看到起舞的男男女女。男士翩翩有礼,女士动作妖娆,踢腿、旋转、折腰、托举、甩头,舞步利落而深情,引得行人驻足观看,不时叫好。  到了博卡区, 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去的地方——博卡青年队的主场糖果盒球场,因其整体构造形似糖果盒而闻名世界,而球场真正的名字
武刚是定居加拿大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十几年来,他在北美大陆上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拍摄了大约400种鸟类。无论是拍摄乌林鸮雪地捕食田鼠,还是在雪原上寻找雪鸮,无论是隐藏着拍摄艾草松鸡求偶,还是在“鸣鸟之都”观拍北美林莺,都给他带来无限的乐趣。他说,鸟类摄影的魅力让他无法抗拒,而对他来说,在拍摄中不断追求完美,成了一种无法替代的人生幸福。  也许是因为执着,也许是因为大自然的召唤,从2003年开始,我一
在中国长江以南的某些地区,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人,记忆里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场景:盛夏时节,胆大的人凭借敏捷的身手爬上悬崖,探出半个身子,伸出手臂去采摘一种挂在藤蔓上的小果子,如获至宝地带回家,经过简单加工,独特的夏日清凉美食——“凉粉”便新鲜出炉了。  这种小果子被当地俗称为“凉粉子”,其学名“薜荔”似乎鲜为人知,但在历史上却颇有来头。屈原的《九歌·山鬼》有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
每座刘氏祠堂正厅两侧的木板壁上雕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型硕大,笔力浑厚,以此作为治家、治村的理念。  古竹村人才辈出,共出5位进士、13位举人、21位贡元、1位武状元,秀才不胜枚举。其职位上至尚书、大夫,下至知县、县丞,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请关老爷看戏”时,迎神队伍一路上鸣锣开道,旌旗招展,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依仗一应俱全,声势浩大。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