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的经济社会因素及其应对

来源 :社会科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口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二是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除了已知的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背后还存在着经济学因素。作为决定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的出生率是由育龄妇女和所在家庭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后理性决策所决定的,而这种决策显然和经济因素有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孩子的抚育成本一直在持续上涨,而年轻夫妻的生育意愿却呈现下降趋势,两者的合力导致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生育率的下降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来降低孩子的抚育成本,防止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并尽可能地让生育率有所回升。短期来看,生育率的持续下降趋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政府还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打造人才红利,以此填补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共计1万多份城乡样本,对我国城乡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状况进行描述,并从主观阶层认同的视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1)主观阶层认同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主观阶层认同高的育龄人群生育意愿更高,主观阶层认同低的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则更低;(2)阶层流动感知对生育意愿存在影响,但不具有明显的独立性;(3)从城乡差异的角度看,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会议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6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组织实施好三孩生育配套政策,确保居民生得起、养得起。本报告基于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社会调查课题组2021年6月关于“三孩生育意愿”线上调查结果,
期刊
文章运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CGSS),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来探究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探究结果如下:生育意愿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关系呈现“U”型分布,两端生育意愿高,中间部分生育意愿低。在公共服务水平低的农村地区,居民出于养老的考虑选择多生育,在公共服务水平高且收入高的发达地区,居民没有经济压力也选择多生育,而公共服务水平中等的城镇地区,“养儿防老”观念淡化、价值观
【编者按】青年低生育现象已经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三孩政策及相关的鼓励生育政策真的有用吗?这是相关研究中普遍引起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青年不愿意生或不愿意多生,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仍有深入探究的必要。有部分女性所面临的生育外在条件限制较少,经济条件好、抚育支持多,职业发展也并不会因为生育而受太大影响,但她们仍然不愿生,背后深层原因何在?
期刊
学位
本文从“投资动机”和“消费动机”角度,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首先构建两期O LG理论模型,分析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生育动机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其次使用泊松回归、倾向得分匹配法、Logit和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新农保对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养老保险会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且对于中等收入组的影响最大。本文
中专学校表演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表演素质,而信念作为演员内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演教学和表演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作者认为,建立和培养学生信念感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表演情境氛围的营造,始终保持轻松的游戏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为学生树立成功点,依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获得自信,从而建立强大的信念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