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贸易的碳排放区域转移效应研究

来源 :经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sar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GTAP数据库构建一个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04-2011年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间贸易中的转移排放,并重点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转移排放的变化趋势、国别(区域)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间附件I国家对非附件I国家存在大量转移碳排放,而中国成为附件I国家转出排放的主要目的国,占比高达49.4%-54.7%。(2)2004-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大规模的碳排放"净转入",而其中约62%-75%来自于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3)进一步对中国净转入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后发现,中国对美国、能源净出口国的贸易顺差效应是其净转入排放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其他贸易伙伴,中国净转入排放主要是中国较高的污染贸易条件所致。
其他文献
<正> 费用——效果分折(Cost—effectiveness)一词在教育评价的讨论中逐渐多见。随着在校学生人数减少,通货急剧臌胀,以及近来提倡限制税收而给财政造成的潜在威胁,教育资源的使用问题开始受到极大关注。如何削减教育经费,如何在现有资源条
小说《风雷》是反映淮北地区农业合作化初期情况的。去年,淮北地区的阜阳、濉溪、宿县和淮河沿岸的蚌埠等地,分别举行了《风雷》的座谈会。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将这些座谈会的记录,寄给了本刊编辑部。现在,我们将座谈会的记录择要发表如下。
<正> 教育费用效益分析法虽然不能明确地表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却是评估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它的实质是把教育费用看作是一种类似于商人在一家工厂的项目投资的东西。当商人在考察某一个新方案的时跌,他将对费用和效益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值得投资。
<正> 王元化同志的《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一文,对比兴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特别是作者能跳出过去只从形式上来研究“比兴”的窠臼,把“比兴”和文艺的特征——塑造艺术形象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开拓了研究范围,这对于当前文艺创作,对于进一步批判“四人邦”的反革命谬论,都是很及时的。我读了这篇文章,总觉得有些问题似乎还可以商榷,特提出来向编辑同志和作者请教。
文章把教育作为消费和投资两种形式加以对比,辩证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提出了建议。
《经济科学》是改革开放后国内高校最早创办的经济理论类学术期刊之一,杂志于1979年创刊,至今整整40年。《经济科学》创刊的社会背景源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实践领域的突破迫切需要从理论高度做出阐释。创刊之际,首任主编、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在代发刊词《经济科学研究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中指出:经济科学应把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放到首要位置;要提倡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要集中经济学基本理论、历史、现状以及新兴的经济学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研究,从各方面反映我国经济科学工作者
<正> 讀了《文学評論》一九六五年第四期上刊载的吳子敏、蔡葵的《評<风雷>》的文章之后,我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現在坦率地說出来,請大家指正。
2016年12月3日,第六届“北大经济国富论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经济学界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代表、产业界人士及北大师生500余人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紧紧围绕“变革、协同、共赢: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中国经济”的主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6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变局·中国策略”,汇聚时代人物,共议变化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16年12月3日,第十五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暨第二届北大企业家经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企业家特训班经济文化论坛组委会及中国时代风采征评活动组委会协办。论坛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社会转型:金融、经济与老龄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