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重视知识与实践、生活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态度。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采集生活数学实例,在实践中去学习。数学课上开放的话题、问题都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例如:在认识了1、2、3、4、5之后,组织学生用这5个数字说一句话的活动。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并不十分清楚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提醒:“仔细看看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并能说出一句话来。”第一个学生打破了寂静:“我有一双小手。”接下来的“我有两只眼睛”“我衣服上有4个纽扣”等,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说,从自己的身上说到教室内的物品,再说到教室外。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昂,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多角度地回答,不但激发了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教学“圆锥体体积”这一知识时,教材设计是教师用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装沙的直观演示后得出结论,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往往“底面积×高”之后忽略了再乘以—,也容易忽略“等底等高”这个条件。抓住这个关键,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让学生分组操作,每组都有一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
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容器,我要求每组在做实验时,注重观察,把观察后的情况做汇报。过了一会儿,A组倒了3次,还没倒满,而B组的同学大叫:“老师,水溢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C组学生说:“老师,我们发现圆锥倒了3次正好倒满圆柱体。”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我让C组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遍,引导学生与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比较,明白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
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那么,圆锥体体积的公式如何推导呢?学生很容易得出:V= —SH。接着我又追问:“通过以上试验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然后就有同学发表意见。如圆柱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等。这样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把知识加以延伸,自己得出了结论和正确答案。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让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比较发现结论。完成从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转化,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自己动手参与,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比只有老师演示给学生看,再由学生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有了明显的不同,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它们的关系,而且在做作业中就不会丢掉—了。
在教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随便画几个圆,然后提问:你所画的圆为什么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从中你发现什么?这时有的同学就想到:圆心的位置不同,所以圆的位置不固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圆的位置由圆的圆心决定。接着,我让学生把所画的圆剪下,然后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通过度量操作、测量,并通过对操作结果的研究后发现:①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②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③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和直径都分别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④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半径和直径的概念。⑤圆也是一种轴对称图形。⑥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在教学时重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运用观察、操作、对比等方法加强感性认识。充分画图和演示,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动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可以拿出8个梨子,让学生把8个梨子分给两只小猴,学生分的结果是1和7、2和6、3和5、4和4。“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当然是4和4了。”“好,那你们怎么分能分得最公平?试试看。”学生一:我每次每只小猴分1个,直到分完,每只小猴分到4个梨子。学生二:我每次每只小猴分2个,直到分完,每只小猴分到4个梨子……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怎么分,两只小猴最终得到的梨子是一样多的,这就是“平均分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由此可知,操作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是能对数学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并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揭示知识的难点,深化认知过程。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岘山乡岘山完小)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采集生活数学实例,在实践中去学习。数学课上开放的话题、问题都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例如:在认识了1、2、3、4、5之后,组织学生用这5个数字说一句话的活动。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并不十分清楚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提醒:“仔细看看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并能说出一句话来。”第一个学生打破了寂静:“我有一双小手。”接下来的“我有两只眼睛”“我衣服上有4个纽扣”等,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说,从自己的身上说到教室内的物品,再说到教室外。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昂,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多角度地回答,不但激发了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教学“圆锥体体积”这一知识时,教材设计是教师用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装沙的直观演示后得出结论,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往往“底面积×高”之后忽略了再乘以—,也容易忽略“等底等高”这个条件。抓住这个关键,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让学生分组操作,每组都有一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
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容器,我要求每组在做实验时,注重观察,把观察后的情况做汇报。过了一会儿,A组倒了3次,还没倒满,而B组的同学大叫:“老师,水溢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C组学生说:“老师,我们发现圆锥倒了3次正好倒满圆柱体。”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我让C组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遍,引导学生与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比较,明白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
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那么,圆锥体体积的公式如何推导呢?学生很容易得出:V= —SH。接着我又追问:“通过以上试验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然后就有同学发表意见。如圆柱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等。这样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把知识加以延伸,自己得出了结论和正确答案。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让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比较发现结论。完成从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转化,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自己动手参与,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比只有老师演示给学生看,再由学生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有了明显的不同,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它们的关系,而且在做作业中就不会丢掉—了。
在教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随便画几个圆,然后提问:你所画的圆为什么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从中你发现什么?这时有的同学就想到:圆心的位置不同,所以圆的位置不固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圆的位置由圆的圆心决定。接着,我让学生把所画的圆剪下,然后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通过度量操作、测量,并通过对操作结果的研究后发现:①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②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③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和直径都分别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④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半径和直径的概念。⑤圆也是一种轴对称图形。⑥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在教学时重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运用观察、操作、对比等方法加强感性认识。充分画图和演示,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动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可以拿出8个梨子,让学生把8个梨子分给两只小猴,学生分的结果是1和7、2和6、3和5、4和4。“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当然是4和4了。”“好,那你们怎么分能分得最公平?试试看。”学生一:我每次每只小猴分1个,直到分完,每只小猴分到4个梨子。学生二:我每次每只小猴分2个,直到分完,每只小猴分到4个梨子……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怎么分,两只小猴最终得到的梨子是一样多的,这就是“平均分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由此可知,操作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是能对数学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并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揭示知识的难点,深化认知过程。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岘山乡岘山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