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沙尘天气的成因、分类及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沙尘天气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 沙尘天气;环境污染;人类健康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沙尘天气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沙尘天气概述
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气象资料表明,早春季节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沙尘天气出现频次以春季3、4月为最高。
沙尘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面要有沙源;二要有持久大风;三要有令大气层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分为四类: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
(1)浮尘是悬浮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
扬沙又名高吹沙(尘),是由于风把裸露地面的灰尘或者沙子吹起来,使水平能见度在1~10km之间天气现象,出现时空气混浊,天空呈黄色。
(3)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出现时天空一片黄色。
(4)强沙尘暴是指大风将本地或附近的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的天气现象。
2沙尘天气的成因
20 世纪以来,异常天气状况频繁出现与全球气候有关,从总体上看沙尘天气愈演愈烈的原因和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有关。强沙尘天气的频发区和重灾区主要位于中纬度的干旱、半干旱区,即受荒漠化严重影响和危害的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日益加剧,随着经济活动强度增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尤其是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了沙化、土地次生盐减化和土地物理性能的恶化,使荒漠化不断蔓延和扩展,从而沙尘暴不断发生。因此可以说,荒漠化的扩展是强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导致荒漠化的蔓延又是人类向自然界掠夺式开发和野蛮式经营活动的结果。
3沙尘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沙尘天气出现时给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首先是环境污染。大风裹着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所经之处空气浑浊,呛鼻眯眼。沙尘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低能见度可维持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昏暗的天空容易使人心情沉闷,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另外,沙尘天气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在沙尘天气中,尤其是沙尘暴发生的情况下,可能诱发人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浮扬的尘土以及其中的病菌,使人患眼病、呼吸道疾病的机会大大提高,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沙尘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有医疗专家建议,在春季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应多喝水,多食血豆腐、百合、芝麻粥等润肺食物以及大蒜、黑木耳、木瓜及青绿色果蔬等具有排毒助消化功能的食物。当然,沙尘的危害还不仅如此,由于空气的能见度大幅度下降,对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影响,能见度低使交通事故频发,以至高速公路关闭,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严重时可造成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甚至停运或脱轨。更有甚者,沙尘天气会加剧土地沙化,使沙丘迅速转移,淹没其所经农田、村庄、草场,出现“沙逼人退”的情景。
4结语
防沙治沙,需要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等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根本上消除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
(1)分布在沙漠、沙地周围的天然林是长期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与大面积栽植的各类人工林(包括灌木林),形成了防护体系,它是维持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严加保护。
(2)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要严禁滥牧,保护和恢复原有草地生态系统。
(3)建立固沙工程,杜绝沙源。一是机械障沙,主要用杂草、树枝 、以及其他材料,在流沙上设置阻止风沙和固定沙面的障碍物。二是化学固沙, 它是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粘结材料,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壳,让沙尘吹不起来。三是植物固沙,在水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在沙源地栽种植物、草、灌木和乔木,不仅能够长久固沙,还可以从根本上抑制沙源的发展。
(4)治理与开发结合,即在治理的同时与土地的垦殖和引入移民相结合,建立以种养业为主体的荒漠农业。
5参考文献
[1] 李爱贞,刘厚凤.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沙尘天气;环境污染;人类健康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沙尘天气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沙尘天气概述
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气象资料表明,早春季节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沙尘天气出现频次以春季3、4月为最高。
沙尘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面要有沙源;二要有持久大风;三要有令大气层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分为四类: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
(1)浮尘是悬浮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
扬沙又名高吹沙(尘),是由于风把裸露地面的灰尘或者沙子吹起来,使水平能见度在1~10km之间天气现象,出现时空气混浊,天空呈黄色。
(3)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出现时天空一片黄色。
(4)强沙尘暴是指大风将本地或附近的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的天气现象。
2沙尘天气的成因
20 世纪以来,异常天气状况频繁出现与全球气候有关,从总体上看沙尘天气愈演愈烈的原因和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有关。强沙尘天气的频发区和重灾区主要位于中纬度的干旱、半干旱区,即受荒漠化严重影响和危害的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日益加剧,随着经济活动强度增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尤其是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了沙化、土地次生盐减化和土地物理性能的恶化,使荒漠化不断蔓延和扩展,从而沙尘暴不断发生。因此可以说,荒漠化的扩展是强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导致荒漠化的蔓延又是人类向自然界掠夺式开发和野蛮式经营活动的结果。
3沙尘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沙尘天气出现时给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首先是环境污染。大风裹着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所经之处空气浑浊,呛鼻眯眼。沙尘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低能见度可维持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昏暗的天空容易使人心情沉闷,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另外,沙尘天气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在沙尘天气中,尤其是沙尘暴发生的情况下,可能诱发人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浮扬的尘土以及其中的病菌,使人患眼病、呼吸道疾病的机会大大提高,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沙尘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有医疗专家建议,在春季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应多喝水,多食血豆腐、百合、芝麻粥等润肺食物以及大蒜、黑木耳、木瓜及青绿色果蔬等具有排毒助消化功能的食物。当然,沙尘的危害还不仅如此,由于空气的能见度大幅度下降,对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影响,能见度低使交通事故频发,以至高速公路关闭,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严重时可造成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甚至停运或脱轨。更有甚者,沙尘天气会加剧土地沙化,使沙丘迅速转移,淹没其所经农田、村庄、草场,出现“沙逼人退”的情景。
4结语
防沙治沙,需要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等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根本上消除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
(1)分布在沙漠、沙地周围的天然林是长期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与大面积栽植的各类人工林(包括灌木林),形成了防护体系,它是维持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严加保护。
(2)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要严禁滥牧,保护和恢复原有草地生态系统。
(3)建立固沙工程,杜绝沙源。一是机械障沙,主要用杂草、树枝 、以及其他材料,在流沙上设置阻止风沙和固定沙面的障碍物。二是化学固沙, 它是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粘结材料,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壳,让沙尘吹不起来。三是植物固沙,在水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在沙源地栽种植物、草、灌木和乔木,不仅能够长久固沙,还可以从根本上抑制沙源的发展。
(4)治理与开发结合,即在治理的同时与土地的垦殖和引入移民相结合,建立以种养业为主体的荒漠农业。
5参考文献
[1] 李爱贞,刘厚凤.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