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提纲的限制。与课堂教学相比,它的形式更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建构、情境融合、交互合作的极大可能, 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三本院校实际探讨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开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 学习动机 创新 输出驱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第七批教改课题项目《以听说为突破口,探索机械系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项目编号:071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006-02
一、理论背景
在学校教育中,有多种多样的外部条件,可以吸引、激励、诱发学生,成为促进他们积极活动的动力源泉,如父母的鼓勵、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等;束定芳、庄智象把动机定义为:(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动机原则认为内在动机的效应比外在动机持久而强有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
三本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自觉性差,英语学习缺乏内在动机,因此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在参与活动获得英语能力提升或者荣誉感的同时内化外在动机,引导学生享受英语学习,学会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课外的语言实践对外语教学尤为重要。所以,外语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观察点就是看教师如何协调和指导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束定芳,2014)。此外,王令坤也通过数据收集分析了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成绩的正相关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多次提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这些提法的中心思想是“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而丰富而恰当的第二课堂活动正是增强学生自主化学习动机,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及任务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潜力的有效手段。
二、在三本院校开展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扩招导致班级人数的增多,给公共外语教学带来了困难。Skehan (1998)指出,学习和运用语言应该挖掘一些课堂活动及任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交际。那么,大班授课过程中人均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及机会势必受到限制, 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续及补充。
王初明教授认为“口语的真实使用是由交际需要驱动的,而交际总是发生在语境里……真正地用外语交际应该发生在不同的母语说话者之间,由于不懂对方的母语而被迫用外语交流,而且所用的外语必须规范才容易跟对方沟通”。但就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学生很少有机会与不同母语的人交流。所以三本院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是如何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特点出发,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语学习语境与氛围。
束定芳就此问题曾指出:“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解所占用,因此仅靠课堂上的那点输入和输出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外语学习要求的。”他认为外语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相对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差,自学能力较弱,但外部动机较强。因此,教学及管理必须脱离母体院校的束缚,满足学习者自身的特点需求,它包括学生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学生语言学习的目标及方向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平台。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区别于第一课堂,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由于组织方有可能涉及学校,学生社团等多个机构,因此常常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活动重复,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或只有少部分学优生参与,只注重娱乐性而忽视提高口语的目标。由于英语课程几乎覆盖了所有院系,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势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完备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
结合三本学院学生特点,韩红建认为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需引入“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并围绕每学期的课内教学任务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设计系统的大学英语课外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开展应贯彻“课内布置,课外实践,过程指导,以赛促学,纳入考核”的理念和原则。(韩红建,2013)
首先在活动项目设计上应尽量与第一课堂保持一致,即在活动内容和时间跨度上具有系统连续性;第二,活动设置上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切入点,不同语言技能和不同层级水平,呈现全方位和自浅入深的系统性,体现课程要求对不同层级学生应达到能力的要求。
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外语系按照学生年级水平,统一规划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参加第二课堂实践的内容。入校第一学期有“新生杯”英语演讲比赛,诵读比赛,阅读比赛,第二学期英文电影配音大赛,词汇竞赛;第三学期,英语写作大赛,话剧比赛,词汇竞赛等,第四学期有英语翻译比赛等。以上是所有学生需要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各个活动设专门教师团队进行统一组织及指导,学期初任课教师告知学生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求及时间节点,学生自行组队并准备,最终以班级,院系,学校各层次的赛事检验活动成果,并为特别优秀的选手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此外还有如模拟联合国,口译比赛,辩论比赛等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选拔性比赛,以及对所有学生开放的活动如英文电影赏析,英文广播,英语调频台,英语学术论坛及英语角。
四、开展创新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本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并且制定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对教师在此类工作进行评估,并作为教师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为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活动经费及场所等;其次,对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努力应做出客观积极的评价,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团队合作等因素,在评价时要侧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英语兴趣及潜能;再次,教师的指导应注意度的把握,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活动的主题,及内容方面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水平;最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要结合三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所开展活动符合三本学生在心理、生理、认知、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建奎,宫钦言,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韩红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黄立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之理论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5]王令坤,浅谈大学英语课外教学[J],外语界,1997(3)
[6]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5)
作者简介:
夜楠(1986.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助教, 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第二课堂 学习动机 创新 输出驱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第七批教改课题项目《以听说为突破口,探索机械系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项目编号:071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006-02
一、理论背景
在学校教育中,有多种多样的外部条件,可以吸引、激励、诱发学生,成为促进他们积极活动的动力源泉,如父母的鼓勵、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等;束定芳、庄智象把动机定义为:(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动机原则认为内在动机的效应比外在动机持久而强有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
三本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自觉性差,英语学习缺乏内在动机,因此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在参与活动获得英语能力提升或者荣誉感的同时内化外在动机,引导学生享受英语学习,学会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课外的语言实践对外语教学尤为重要。所以,外语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观察点就是看教师如何协调和指导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束定芳,2014)。此外,王令坤也通过数据收集分析了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成绩的正相关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多次提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这些提法的中心思想是“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而丰富而恰当的第二课堂活动正是增强学生自主化学习动机,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及任务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潜力的有效手段。
二、在三本院校开展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扩招导致班级人数的增多,给公共外语教学带来了困难。Skehan (1998)指出,学习和运用语言应该挖掘一些课堂活动及任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交际。那么,大班授课过程中人均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及机会势必受到限制, 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续及补充。
王初明教授认为“口语的真实使用是由交际需要驱动的,而交际总是发生在语境里……真正地用外语交际应该发生在不同的母语说话者之间,由于不懂对方的母语而被迫用外语交流,而且所用的外语必须规范才容易跟对方沟通”。但就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学生很少有机会与不同母语的人交流。所以三本院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是如何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特点出发,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语学习语境与氛围。
束定芳就此问题曾指出:“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解所占用,因此仅靠课堂上的那点输入和输出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外语学习要求的。”他认为外语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相对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差,自学能力较弱,但外部动机较强。因此,教学及管理必须脱离母体院校的束缚,满足学习者自身的特点需求,它包括学生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学生语言学习的目标及方向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平台。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区别于第一课堂,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由于组织方有可能涉及学校,学生社团等多个机构,因此常常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活动重复,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或只有少部分学优生参与,只注重娱乐性而忽视提高口语的目标。由于英语课程几乎覆盖了所有院系,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势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完备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
结合三本学院学生特点,韩红建认为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需引入“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并围绕每学期的课内教学任务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设计系统的大学英语课外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开展应贯彻“课内布置,课外实践,过程指导,以赛促学,纳入考核”的理念和原则。(韩红建,2013)
首先在活动项目设计上应尽量与第一课堂保持一致,即在活动内容和时间跨度上具有系统连续性;第二,活动设置上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切入点,不同语言技能和不同层级水平,呈现全方位和自浅入深的系统性,体现课程要求对不同层级学生应达到能力的要求。
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外语系按照学生年级水平,统一规划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参加第二课堂实践的内容。入校第一学期有“新生杯”英语演讲比赛,诵读比赛,阅读比赛,第二学期英文电影配音大赛,词汇竞赛;第三学期,英语写作大赛,话剧比赛,词汇竞赛等,第四学期有英语翻译比赛等。以上是所有学生需要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各个活动设专门教师团队进行统一组织及指导,学期初任课教师告知学生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求及时间节点,学生自行组队并准备,最终以班级,院系,学校各层次的赛事检验活动成果,并为特别优秀的选手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此外还有如模拟联合国,口译比赛,辩论比赛等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选拔性比赛,以及对所有学生开放的活动如英文电影赏析,英文广播,英语调频台,英语学术论坛及英语角。
四、开展创新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本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并且制定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对教师在此类工作进行评估,并作为教师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为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活动经费及场所等;其次,对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努力应做出客观积极的评价,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团队合作等因素,在评价时要侧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英语兴趣及潜能;再次,教师的指导应注意度的把握,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活动的主题,及内容方面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水平;最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要结合三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所开展活动符合三本学生在心理、生理、认知、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建奎,宫钦言,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韩红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黄立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之理论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5]王令坤,浅谈大学英语课外教学[J],外语界,1997(3)
[6]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5)
作者简介:
夜楠(1986.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助教, 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