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地板辐射与低温层式通风耦合供暖模式热性能实验研究

来源 :建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_lili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COVID-19病毒的爆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成为了新的研究焦点.针对传统供暖模式所展示出的缺陷,本研究提出了1种新型的低温地板辐射与低温层式通风耦合供暖模式,并对其热性能、室内热舒适性以及污染物代谢能力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能耗下,本研究所提出的新型耦合供暖模式相对于其他2种常规采暖模式下的操作温度分别高出0.78℃与0.88℃;室内PMV垂直分布更加均匀,且头足敏感区舒适性强于常规供暖模式;二氧化碳去除效率可高达2.08,大大缩短污染物停留时间,降低人体暴露率.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低温地板辐射与低温层式通风耦合供暖模式可以在高浓度室外环境下提供1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较大的供暖节能潜力与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使得钢箱梁正交异性板的疲劳问题日趋突出.为研究设置支撑杆件对钢箱梁正交异性板疲劳性能的影响,制作试件进行室内试验,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无支撑杆件和有支撑杆件的情况下,钢箱梁正交异性板易疲劳开裂位置应力幅(最大荷载时的应力与无荷载时应力之差)的变化.试验和有限元对比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模拟结果吻合良好,支撑杆件的设置可将钢箱梁正交异性板U肋及T肋开槽处的应力幅减小约40%~60%,其中个别位置应力幅减小占比(无、有支撑时的应力幅差值与无支撑时应力幅之比)
为研究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HRC)空间梁柱组合体的抗震性能,对8根足尺的HRC空间梁柱组合体进行了多维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主要设计变化参数为轴压比、并筋根数和加载规则等.研究了空间梁柱组合体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并基于试验建立了 HRC空间梁柱组合体的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空间梁柱组合体在空间荷载作用下均出现了节点剪切破坏;提高轴压比能够增大梁端的峰值荷载,但同时组合体的延性降低,耗能能力减弱,刚度退化加重;三种加载规则中,加载规则1(主梁
钢筋混凝土柱作为混凝土结构的关键受力构件,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其破坏及失效可能进一步引发结构的连续倒塌,加剧灾害的程度.因此,爆炸作用后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评估对于灾后结构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灾后爆炸荷载确定困难,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损伤评估的超压-冲量(P-I)曲线法很难应用于灾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爆炸损伤评估.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实测频率变化的钢筋混凝土柱爆炸损伤快速评估方法.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柱模态试验的数值方法,通过数值模态试验提取爆炸前后钢筋混凝土柱的一阶频率,建立钢筋混凝土柱的一阶频
针对传统扭剪型高强螺栓连接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两个操作面,难以应用于闭口截面构件之间连接的问题,设计开发一种单面自紧高强螺栓(self-tightening high strength one-side bolt,SHSOB).通过对SHSOB螺栓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其成型机理、安装工艺和受力性能,获取了 SHSOB螺栓的破坏模式、预紧力时变效应、抗滑移系数及剪力-位移曲线.研究表明:SHSOB螺栓预紧力可以满足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高强螺栓预紧力的设计要求;预紧力松弛在起始阶段较快,
目前,由国内的加载制度检测得到的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相对较小,这导致大部分满足其他国家性能要求的构件无法应用于我国工程实践中.为了推动国产屈曲约束支撑的国际工程应用,以中国规范和日本规范规定的屈曲约束支撑力学性能检验方法为基础,分析规范中对最大变形幅值、变形范围和循环次数的要求;通过OpenSees建模分析,对不同加载历程下屈曲约束支撑的拟静力反复加载试验进行模拟,采用累积非弹性变形和累积滞回耗能来评估屈曲约束支撑的性能,将滞回能量的累积分布作为评估加载制度的幅值增长规律的参数;基于中日规范中屈曲约束支撑循环
榫卯节点是一种半刚性的连接节点,抗弯能力相对较弱,接近于铰接特征.为了提升榫卯节点的承载力、刚度以及耗能能力,根据榫卯节点的力学特征设计了耗能雀替,通过对不同顶层段距比例、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耗能雀替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得到其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建立12个含不同尺寸耗能雀替的榫卯节点参数化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耗能曲线.结果表明:耗能雀替在受压与受拉状态均具有良好的耗能特性,具备双向耗能、多点屈服、可参数化设计等优点;增加钢板厚度和宽度可以有效提升耗能器的承载力和刚
为开展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以不同设防烈度下6层RC框架结构模型设计结果为例,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概率统计的方法对GB 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约定罕遇地震以及50年超越概率2%地震作用下建筑倒塌概率进行分析,并对建筑倒塌概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服从正态分布;按层间位移角的累积概率进行风险评估,在规范约定罕遇地震下,6度和8度(0.30g)设防RC框架结构的抗倒塌性能有保证,7度(0.1g)、7度(0.15g)和8度设防时倒塌风险显著偏高;在50
为研究建筑外表面竖向外伸肋板对高层建筑气动力的影响,试验中采用了 1个未设置肋板的参考模型和4个不同肋板布置形式的研究模型,通过模型测压风洞试验,获得了不同风向角下各模型的表面风压,进而对比分析了各模型的基底弯矩系数和层风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试验模型中,外伸宽度d(d=7.5%D,D为模型长度)较小且靠近建筑边缘(b=15%B,b为肋板与模型边缘距离,B为模型宽度)的竖向肋板可以有效降低横风向脉动层风力系数,最大降幅为40.17%;竖向肋板可以有效降低基底弯矩系数的极值,顺风向和横风向的基底弯矩系
以某大型数据中心内气流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6SigmaRoom软件进行数值模型,求解获取不同送风方式下数据中心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进而对比不同空调位置方案和不同通道封闭方案的优劣,最后运用供热指数(SHI)、回热指数(RHI)、机架冷却指数(RCI)和回风温度指数(RTI)详细分析其优劣.结果发现:相同机房空调布置情况下,与未封闭通道方案相比,封闭通道方案冷热气流掺混少,采用地板下送风+冷通道封闭+空调单侧布置时,相对于地板下送风+空调两侧布置SHI指标可降低98.3%.无论封闭通道方案或未封闭通道方案
在工程结构大规模建设背景下,地层中遗留了大量基坑围护结构,如何利用既有基坑围护结构,实现绿色环保施工,是目前工程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利用既有基坑围护结构的剩余价值,依托某地铁车站基坑工程,提出将既有基坑围护结构重新用作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思路,介绍了具体设计实施方法,并总结既有基坑围护结构再利用流程.研究表明:施工期间基坑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状态,提出的既有基坑围护结构再利用设计方法安全可靠;既有基坑围护结构再利用流程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安全性分析、辅助改造强化措施和现场实施;与采用常规支护结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