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斜肌分级悬吊术治疗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上斜肌分级悬吊术治疗上斜肌亢进(SOOA)A型斜视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SOOA的A型斜视患者15例(28只眼)行上斜肌分级悬吊术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根据SOOA程度不同行上斜肌分级悬吊术,亢进+4则上斜肌悬吊8~10 mm,亢进+3则悬吊6~8 mm,亢进+2悬吊5~6 mm,亢进+1悬吊4 mm。术前术后眼球运动检查评价对SOOA矫正效果;术前术后三棱镜+遮盖检查正前方和上下转25°的水平斜视度,评价对A型斜视的矫正效果;眼底照相评价对客观眼球旋转的影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两变量间相关性。

结果

共15例(28只眼)行上斜肌悬吊术(8±2)mm(4~10 mm),并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原在位水平斜视。其中2例行单眼上斜肌悬吊术,13例双眼上斜肌悬吊术。全部患者术后A型斜视消失。13例双眼上斜肌悬吊术者,术前、术后上转与下转25°水平斜视的差别分别为(24.5±11.9)、(3.2±4.2)PD(t=8.01,P=0.00),平均A型斜视矫正量为(21.3±10.3)PD。28只眼术前、术后平均SOOA程度分别为+3.0±2.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0,P=0.00),仅1例术后残留SOOA+2.0。眼底照相采用SigmascanPro5.0进行客观性旋转度数的测量(穿过视乳头中心的水平线为基准线,黄斑中心-视乳头中心间的连线与其夹角),28只眼术前、术后客观内旋转度分别为+5.4°±3.9°、+0.3°±5.6°(t=5.76,P=0.00),旋转矫正量为5.2°±4.8°。术前SOOA程度与术前客观性内旋度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47,P=0.01)。每只眼的上斜肌悬吊手术量与客观旋转矫正度数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17,P=0.39),但与术前眼底照相的客观性内旋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44,P=0.02)。13例双眼手术者,双眼上斜肌悬吊的总量与A型斜视矫正量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55,P=0.05)。术后无一例出现继发性上斜肌麻痹和续发V型斜视改变。

结论

上斜肌悬吊术可完全矫正轻中度SOOA的A型斜视,并有效矫正客观内旋,无继发上斜肌麻痹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上斜肌减弱术。(中华眼科杂志,2016,52:579-583)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生存质量评估量表(CIXTQ)的信度与效度。方法横断面研究。将Hatt等研制的英文版间歇性外斜视生存质量评估量表(IXTQ)翻译成中文。CIXTQ包括3部分:儿童量表[包括5~7岁和8~17岁2种,用于儿童评估自身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家长代理量表(用于家长评估儿童的HRQoL)和家长量表(包括功能、社会心理和手术3个维度,用于家长评估自身的HRQoL)。对
白塞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葡萄膜炎是其累及眼部的主要表现,不仅常见且病情重,治疗困难。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不仅与基因(如HLA-B51)有关,环境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感染。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提高,许多免疫性疾病被证实与微生物感染相关。作为一种以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白塞综合征与微生物感染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目前已报道与白塞综合征相关的微生物包括血链球菌、金黄
期刊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术(ASOCT)在水平性残余性斜视手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20例水平性残余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残余性外斜视13例,残余性内斜视7例。术前应用ASOCT测量其眼外肌附着点,完成眼外肌ASOCT图像检测与常规斜视检查,并且术中测量眼外肌附着点,根据眼外肌附着点离角膜缘的间距来决定再次后徙量
期刊
人眼上斜肌的解剖结构变异大,生理功能复杂。上斜肌手术无论减弱术还是折叠术,均是斜视手术中操作最复杂、最难以掌握的手术,同时手术效果也难以预测;而不适当的上斜肌折叠术可能造成内转时上转受限,出现医源性Brown综合征。因此,本文在复习上斜肌手术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上斜肌折叠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量的选取以及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以期为国内本专业同道开展相关手术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6
期刊
角膜上皮位于眼球壁的最外层,是外界物质进入眼内的主要通道。在生理状态下,角膜上皮表层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道具有选择性通透功能的屏障。完整的角膜上皮屏障功能不仅能保证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进入眼内,而且能防止外界异物或致病微生物侵袭。最近,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角膜上皮屏障功能异常是许多眼表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此外,研究发现参与构成角膜屏障功能的多种蛋白质还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