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现在孩子的诗词教育几乎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可是有很多孩子,能够熟练背诵各种名篇,却没能在自己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上有任何体现,这就说明现在的诗词教育是不大成功的,而怎样来进行对学生的诗词教育就是教师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诗词教育进行谈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背诵任务如影随形,不管是文言文,课文,还是诗词的记诵,都是一项不容易完成的任务。而最让学生头疼的也是背诵,枯燥的课文,不同于白话表达方式的书面语,常常让学生很崩溃。而在多项记忆内容中,又数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背诵更难一些。传统做法是让学生一遍遍读熟,然后进行记忆,学生也是因为图省事,就直接开始背,甚至连音都读不对就开始背诵,就只是为了考试填空得分,自己进行多遍抄写,也是很多学生的记忆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并不是好的方法,通常,这样进行记忆,记忆的时间极短而且容易记错。
那么,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在记诵诗词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呢?
一、提前进行内容讲解
问过很多学生,之所以记不下大段古文,是因为不理解在说什么,特别是一些典故,化成简单的几个字,学生就很难理解。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学生大多都不知道关于冯唐的故事,那么背诵起来就会觉得拗口或难记,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在学生记诵之前能先向他们解释一下,让他们了解了其中的典故,就能顺利地进行记忆。而且,通过细致的讲解,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知识,可能有关历史,可能有关政治,可能有关做人,也可能有关做事,总之能够让他们开阔眼界,不用仅仅局限在一首诗词里面。但这种做法也有弊端,现在课程安排都很紧迫,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那么这项工作就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在假期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下一学年的准备,用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轮流演讲,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把自己找到的或者自己对某一首诗词的理解向大家展示,这样无形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语言组织能力,益处多多。
二、通过互动加深记忆
交流,能够产生思想的火花。长久以来都是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记诵情况,这就让他们失去了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不如尝试让学生相互检查,这样在检查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行交流,比如记得慢的学生就会问记得快的学生是怎样记忆的,同样记得慢的学生也会一起想办法提高,这样慢慢地,就会让他们有很大的
提高。
有位老师就实行这种小组检查制度,由老师检查每个组的小组长,而组长则负责检查自己的组员,效率又快,又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的交流。那么有人要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组长检查不力的情況啊,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每个星期抽半节课对布置背诵的篇目进行默写检查,如发现和组长汇报不同的情况,则对组长进行问责和惩罚,这样完整的制度下,这个班的学生记忆情况都不错。
三、延伸渗透文化
说到底,让学生记诵诗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了解中国古文化。那么只让他们快速记忆也只完成了诗词教育的一半,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通过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知识的感知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文学素养。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虽说作为中国人,对于诗词的感知力会更敏感一些,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曾看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记录,在某次学习一首诗时,这位老师布置学生每个人自己写一首诗,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也可以是长诗,学生们之前没有这种体验,而且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在这次作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老师后来在总结中写到,这些孩子长大后再看这时候写的诗一定不相信自己曾经也有当诗人的潜能。
没错的,每个人内心都有对诗词原始的创作能力,只是这项能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以后从事的事业不同而慢慢减弱,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力,希望他们能够延缓这项能力消失的时间,让他们尽量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到更多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品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寻求家长配合
任何时候讲到教育,环境都是不能遗忘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注意家庭中对孩子诗词感知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让家长尝试播放一些录音给学生听,耳濡目染加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力。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控制播放频率和强度,不要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
记得有位家长,在孩子会说话时就时不时教他几句论语及千字文之类的古语名篇,这个孩子以后对文言文和诗词的理解能力就很强,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他看惯了那种行文方式,就自然更好理解。因此,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注意。
五、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每个人都想活的优雅舒适,但优雅不是一朝促成的,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知识的堆砌,但只有知识是不能让一个人变得灵动活泼的,要融会贯通才能让一个人从内到外散发所谓的“书卷气”,显得舒服而不显迂腐。千言万语言于心,浅吟低唱中国词。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需要孩子们去感知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他们去体会,去学习,进而把这些好的东西变成自己成长路上的助力,变成更好的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诗词的学习,使文学修养及生活品位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静.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谢德生.论如何突破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瓶颈[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5).
[3]周艳.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6).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背诵任务如影随形,不管是文言文,课文,还是诗词的记诵,都是一项不容易完成的任务。而最让学生头疼的也是背诵,枯燥的课文,不同于白话表达方式的书面语,常常让学生很崩溃。而在多项记忆内容中,又数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背诵更难一些。传统做法是让学生一遍遍读熟,然后进行记忆,学生也是因为图省事,就直接开始背,甚至连音都读不对就开始背诵,就只是为了考试填空得分,自己进行多遍抄写,也是很多学生的记忆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并不是好的方法,通常,这样进行记忆,记忆的时间极短而且容易记错。
那么,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在记诵诗词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呢?
一、提前进行内容讲解
问过很多学生,之所以记不下大段古文,是因为不理解在说什么,特别是一些典故,化成简单的几个字,学生就很难理解。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学生大多都不知道关于冯唐的故事,那么背诵起来就会觉得拗口或难记,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在学生记诵之前能先向他们解释一下,让他们了解了其中的典故,就能顺利地进行记忆。而且,通过细致的讲解,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知识,可能有关历史,可能有关政治,可能有关做人,也可能有关做事,总之能够让他们开阔眼界,不用仅仅局限在一首诗词里面。但这种做法也有弊端,现在课程安排都很紧迫,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那么这项工作就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在假期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下一学年的准备,用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轮流演讲,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把自己找到的或者自己对某一首诗词的理解向大家展示,这样无形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语言组织能力,益处多多。
二、通过互动加深记忆
交流,能够产生思想的火花。长久以来都是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记诵情况,这就让他们失去了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不如尝试让学生相互检查,这样在检查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行交流,比如记得慢的学生就会问记得快的学生是怎样记忆的,同样记得慢的学生也会一起想办法提高,这样慢慢地,就会让他们有很大的
提高。
有位老师就实行这种小组检查制度,由老师检查每个组的小组长,而组长则负责检查自己的组员,效率又快,又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的交流。那么有人要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组长检查不力的情況啊,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每个星期抽半节课对布置背诵的篇目进行默写检查,如发现和组长汇报不同的情况,则对组长进行问责和惩罚,这样完整的制度下,这个班的学生记忆情况都不错。
三、延伸渗透文化
说到底,让学生记诵诗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了解中国古文化。那么只让他们快速记忆也只完成了诗词教育的一半,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通过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知识的感知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文学素养。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虽说作为中国人,对于诗词的感知力会更敏感一些,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曾看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记录,在某次学习一首诗时,这位老师布置学生每个人自己写一首诗,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也可以是长诗,学生们之前没有这种体验,而且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在这次作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老师后来在总结中写到,这些孩子长大后再看这时候写的诗一定不相信自己曾经也有当诗人的潜能。
没错的,每个人内心都有对诗词原始的创作能力,只是这项能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以后从事的事业不同而慢慢减弱,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力,希望他们能够延缓这项能力消失的时间,让他们尽量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到更多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品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寻求家长配合
任何时候讲到教育,环境都是不能遗忘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注意家庭中对孩子诗词感知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让家长尝试播放一些录音给学生听,耳濡目染加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力。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控制播放频率和强度,不要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
记得有位家长,在孩子会说话时就时不时教他几句论语及千字文之类的古语名篇,这个孩子以后对文言文和诗词的理解能力就很强,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他看惯了那种行文方式,就自然更好理解。因此,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注意。
五、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每个人都想活的优雅舒适,但优雅不是一朝促成的,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知识的堆砌,但只有知识是不能让一个人变得灵动活泼的,要融会贯通才能让一个人从内到外散发所谓的“书卷气”,显得舒服而不显迂腐。千言万语言于心,浅吟低唱中国词。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需要孩子们去感知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他们去体会,去学习,进而把这些好的东西变成自己成长路上的助力,变成更好的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诗词的学习,使文学修养及生活品位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静.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谢德生.论如何突破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瓶颈[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5).
[3]周艳.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