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考查学生在阅读英语文本之后进行表达的综合能力,高考中出现了阅读表达这一新题型。我们分析发现,这一题型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对于信息的逻辑分析能力,而有些学生由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阅读之后不能恰当地回答相应问题,本文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阅读表达能力;阅读表达试题
阅读表达能力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也已经成为高考的一种题型。阅读表达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本次我们就此展开讨论。
问题直击
试题实例
Last December, Doris Low turned 90. Once a week she still drives to the 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CNIB) in Toronto, where she helps transform literature into Braille(盲文)to bring the power of story and knowledge to the ears and minds of blind readers. She has been volunteering her time and talents to such enterprises for more than 40 years.
After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for a while, Low got fed up. So she turned to teaching at a technical school and later moved into the library.
Low’s mother liked reading. As her eyes began to fail, Low read to her. Then“hearing an advertisement encouraging people to learn Braille, I decided to give it a try.” In 1973, she was certified as a braille transcriber (转译者) and began transcribing books as a volunteer for the CNIB library.
The job was strenuous—she could get to the end of a page, make a mistake on the last line, and have to do the whole thing again. For a number of years, Low also worked in the CNIB sound studio reading books onto tape. Three years ago, she took up proofreading (校对) at the CNIB’s word factory.
In April, during Volunteer Week, the CNIB recognized Low for her great contributions. Thanks to volunteers like Low, the CNIB library has got more than 80,000 accessible materials for people unable to read traditional print.“I can’t imagine how many readers of all ages have benefited from Doris’s contribution as a skilled volunteer through her rich voice and her high degree of accuracy in the hundreds of books she has brailled and proofread over the years—and she is still doing so,” said a CNIB official.
“For me,”said Low,“the CNIB is 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volunteer. Three thins matter most in my life: a little play, a little work, a little love. I’ve found them all here.”
56. What does Low still do at the age of 90 at the CNIB? ( no more than 10 words)
57. Why did Low learn Braille? ( no more than 15 words)
58.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strenuous”most probably mean?(1 word)
59. What are Low’s contributions to the CNIB? ( no more than 10 words)
60. What do you think of Low? Give your reasons. ( no more than 20 words) 参考答案
56. She helps transform literature into Braille (for blind readers /the blind).
57. (Because) her mother’s eyes began to fail and she heard an/the advertisement.
58. Hard/Tiring/Tough.
59. She has brailled and proofread hundreds of books, and read books onto tape.
60. Low is kind and helpful because she has devoted much time to transcribing books into Braille as a volunteer.
Or Low is a kin-hearted lady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 because she takes delight in helping others.
学生主要问题
56题问 Low在90岁高龄时还在做着什么?
学生回答She still drives to the library herself.
57题问为什么Low要学习Braille?
学生回答Because she heard the advertisement encourage people to learn it.
能力需求分析
1. 这一题型是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之后回答问题的能力。从所附答案看,回答问题本身可以完全使用原文。这充分说明,本题不考查写作能力。
2. 这一题型现在学生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以天津为例,这一题型最近三年得分率分别为2012年0.47,2013年0.36,2014年0.49。究其原因,有教学原因,更有文化原因。从学生做题的主要错误看,学生的主要困难在于: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尤其是信息分析、信息整理能力、归因能力等的不足,而这些不足的根源在于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阅读文献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
讨论问题
1. 针对这一题型学生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表达的能力?如何发展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逻辑分析能力?
2. 学生阅读中的逻辑分析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平日教学的设问,缺乏必要的指向性。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或者在阅读中设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那么,日常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能有效帮助学生提示对阅读材料中相关信息的逻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呢?
从日常教学说阅读能力培养
陆跃勤(上海青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总体上说,阅读之后进行简答的试题主要考核的是阅读能力,此类题型比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避免了阅读之后选择答案的客观题形式学生可能猜中答案的弊端。
此类题型应归入阅读理解题型,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找到事实、归纳、释义等能力,所以应该阅读能力先行。当然,考虑到答题时的结构限制或者字数(上海题型是规定该题型4个问题字数范围,以No more than ××words的形式要求),这一题型也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过这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正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的,评卷时以意义正确为主,答案表达方式不要求唯一。这一题型的评分标准:1)内容正确,语法基本正确,得2分。2)内容基本正确,语法正确或虽有错误但不影响理解,得1分。3)即使语法正确,但是内容错误,得0分。4)答案超过规定字数过多,得0分。
所以,个人认为,发展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还是要把重点放在阅读能力上。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平时的做法。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
1. 浏览文章,了解大意和文章基本结构。尤其关注每段首句。
2. 阅读问题,划出问题中的疑问词、关键词、状语等。
3. 根据关键词和状语去文中寻找答案所在。
4. 划出原文句子中的关键信息。
5. 根据字数要求与提问方式组建答案。
第5步可以在日常的阅读训练题中让学生尝试,不一定拘于阅读回答的题型。注重训练学生把句子浓缩成短语,短语浓缩成单词的能力。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我给学生整理了一些提问与回答的基本框架和句式。如以How提问的问题,以句子、by doing ...、in a ... way、副词等回答。上海卷的试题还有补全句子的提问方式,这对于表达的考核要求似乎更高一些,因为题干的结构已经给出了,学生必须要按照句型填入所需的信息。
从试题设计说解决方案
王志强(山东烟台市教科院)
阅读表达是2007年在山东卷开始使用的一个阅读题型。个人认为,山东卷在此题型上的探索还是非常深刻的,这突出表现在山东卷在此题型上的探索和改进一直都没有停止,如从考试对词数要求的within ××词,到后来的no more than ××词,使得此题在设题时对答案的制订更加严谨。再如山东卷连续三四年把天津卷、江西卷的阅读表达题作为题型示例放入《考试说明》中,充分说明山东卷在阅读表达题型的命制上在谋求创新和变化,而实际上山东卷的阅读表达题每年都有亮点,设题不循规蹈矩,这对日常教学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言及至此,其实是想说,高考命题方式的优化,对此题型能否长期使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习题设计还是教学设计,难度是次要的,因为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关键在于,试题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对于这个题型所要求能力的教学,需要我们从日常教学的阅读任务设计入手。我们日常教学中常见的阅读设计基本是以习题为主,习题是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学科来学习,而此题型所要求的设计是阅读任务,在阅读中感受领悟运用语言知识,这是把英语当成语言来学习。语言学习无论是学得还是习得,个人认为只有在篇章中学习才符合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 至于是以阅读为本还是以表达为本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尽管这个题型是在二卷的写作部分,但从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指导看,即使是书面表达题,也应该是以阅读为本的,没有只谈写作、只练写作,而不重视阅读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表达题阅读是基础,表达是阅读理解的产出。
若学生阅读问题不大,表达能力却较差,我想这要从两个方面看。一要看学生的表达能力差是通过什么检验的,如果只是通过日常的模拟题检验,那其中水分很大,因为日常的模拟题的设题多数合理性差,不具备检测出学生真实阅读表达能力的条件;二要看学生的表达差是差在哪里。如果是在人称、时态、甚至词数方面出现问题,那这种差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改进的;如果是回答得文不对题,那还是阅读能力的问题。
从阅读—思维-表达的三角关系说解决方案
邵环(天津第二南开中学)
现实问题
学生的阅读表达的分数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一度认为是因为阅读时间仓促,学生看得不细,导致答案不合理。若学生有足够时间阅读,应该能取得更好成绩。但其实并非如此。
例如:When Shaw lost his sight, his wife suggested he apply for a guide dog. Shaw, an animal lover, said that he couldn’t bear to part with a dog (which usually lives about eight to ten years) and get used to a new one, perhaps several times in his life.
问题是:Why didn’t Shaw want to choose a dog as his guide?
学生的回答是:Because a dog usually lives about eight to ten years.
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can’t bear to part with a dog 写上?
学生答曰:已经10个词了,我觉得这部分是最该保留的。
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语言表达过得去,但仍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而表达错误。由此可见,决定理解表达能力的,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是真正影响着学生的,那就是思维,而且它可能在未来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困惑
困惑一:究竟是从信息入手建构篇章,还是基于篇章索取信息,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哪一种?不可否认,信息承载了理解,可是有时过分关注说了什么,会不会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为什么说和如何说?
困惑二:究竟学生的分数是低在哪里,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回答问题,还是知道该用什么,但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若是后者,那问题就简单的多了。但似乎问题是在前者。
困惑三:我们终日操练,培养的阅读技能(skimming, scanning, paragraphing),如何能使学生上升成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的策略意识,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能力,究竟该如何让我们每日的教学与学生最后的能力提高的形成良性的运转?
课堂实践
(一)从to know what(读到什么)到what to know (为了读到什么)
前者是用信息获取带动思维,后者则是着眼于用思维带动信息挖掘,比如:文章要告诉我什么、已然告诉了我什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我们认为,如此一变,有效的阅读才更有可能发生。那应是:眼中的文章有核心,眼前的段落有目的,段落的发展有路径。
(二)从learn to read(学着读)到read to learn(读着学)
前者可能更多的是方法上的follow,逢文就skimming, scanning,却不知为什么skimming, 何时scanning,阅读中好的问题设计应该是能够激发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的问题。
例如:对提问方式做稍许的改变:
①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 What does this paragraph serve as in the passage?
② 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reasons.
→ Scan the passage and decide where the reasons can mostly be found in the passage.
阅读、思维、表达三者间的关系
个人认为,阅读、思维、表达的关系是:思维决定阅读的有效性;有效的阅读是表达的前提;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在阅读中训练的。
阅读理解中的思维训练
(一)基本原则:阅读不是单向的被动吸收,而是双向的积极互动
以2014年 56题 What does Low still do at the age of 90 at the CNBI?为例。
语句:Last December, Doris Low turned 90. 思考:Who? And why her?
语句:Once a week she still drives to the 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CNIB) in Toronto.思考:For what?
语句:... where she helps transform literature into Braille to bring the power of story and knowledge to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blind readers. 思考:Aha ~~, that’s it! 所以我总会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的题目,甚至有了教、学默契之后,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就每篇文章提出至少一个架构上的质疑。
Why does he use this example?
Can this word be taken place by another one?
If the title can be changed into that one, what changes may take place?
(二)方法转变
个人认为,培养阅读表达能力,应该事先从能读到会读,从“语言理解”到“语篇理解”的转变。能读是基础,会读是出路。从语言把握信息,从语篇把握思维。
之前所讨论的角度,都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考场上所应反映出的解题思路,那么,平日要如何教学,才能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考场上会有这样的思维产出呢?
我的实践是:1)培养提问意识;2)建立篇章意识;3)训练逻辑思维。
阅读教学
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教=有效的学,或者说,有效的教能促进有效的学。
1. 好的问题设计应当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提问题,是为了有朝一日学生可以提出问题。
2. 好的问题设计应当注重所设问题的思维含量。真正的学习过程是我们教师无法参与的。那么我们提问题,就是为了在这看似无法参与的过程中施予影响,引领发展。
3. 好的问题设计有赖于对阅读文本的精准解读。个人认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基于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我们要先和作者对话,才能深度理解文本,才能设计出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
从篇章结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陈晓云(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从已有试题实例看,文本都是写人的记叙文。个人认为,阅读写人或叙事的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物品质或事件所要说明的主题有正确的感知和解读,所有文章的细节都是统摄在这个主题之下展开的,也就是说,我们从细节中提炼出主题,也应该从服务主题的角度去理解细节。试题的设题也遵循了这一特点。第60题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56—59题是对服务于这一主题的相关细节的理解。
这种文体和设题的特点对我们教学应该有所启发。个人认为,这种文体的教学我们应该从下面几方面来设计任务: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为了支撑这个主题,文章描写了哪些细节?各细节之间如何关联?3)作者为何要选取这样的细节?意图在哪?4)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你自己对主题的鉴定和判断是什么?是否同意和赞赏作者观点?为什么?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脉络,深层次地理解整体语篇的逻辑结构和布局谋篇,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交际功能。我相信,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能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设计,是有助于学生提高回答这种题目的能力的。
总之,我觉得,阅读表达能力的发展,阅读理解是根本,提高学生答这类题的能力还是应该立足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不能光依靠考前的训练。平时阅读课的问题设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看到,由于缺乏分析句际、段际逻辑关系的能力,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判断段落大意和篇章主旨大意是什么。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
在段落结构的训练方面,我主要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一)分析句子层次,确定段落中心句
如何确定一个句子是段落的中心句,很多学生都很茫然,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段首或段末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对此我采取的策略是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层次,画出段落结构图。
比如人教版第九模块第五单元keeping advertisers honest 第二段:
①One way to control advertising is to make laws that prevent advertisers doing the wrong thing. ②Many countries have laws that forbid ads being shown at inappropriate times or in unsuitable places.③For example, an ad that has an adult theme cannot be shown during children’s television programmes.④In some countries advertising alcoholic drinks or tobacco is banned altogether.⑤There are also laws in most places that prevent advertisers making false statements about their products or from promoting immoral or harmful behavior.
首先我让学生思考There are also law... 这个句子中的also是照应哪个句子;然后划出支撑Many countries have laws that forbid ads being shown... 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引导,画出如下段落结构图:

(二)利用逻辑词确定段落中心思想
有些段落的句子是平行展开的,层次并不容易识别,这时可以利用逻辑提示词来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作者在本段主要想讲什么。
比如下面这个段落: Our most commonly held code for success is broken. Conventional wisdom holds that if we work hard we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and if we are more successful, then we’ll be happy. If we can just find that great job, win that next promotion, lose those five pounds, happiness will follow. But recent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ave shown that this code is actually backward: Happiness fuels success,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When we are positive, our brains become more engaged, creative, motivated, energetic, and productive at work. This discovery has been repeatedly borne out by rigid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神经学), management studies, and the bottom lines of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globe.
一些学生惯性思维认为第一句就是段落的主题句,然而But一词提示我们后面句子才是作者在本段想传递的主要信息。
篇章结构分析,我的主要做法是:
1. 利用段落衔接词,画出篇章结构图;
2. 如果是议论文,分析文章的组织方式,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argumentation的组织方式;如果是记叙文,则分析故事的结构,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叙事结构;
3. 打乱段落顺序,要求学生根据段落大意和衔接词重排段落顺序;
4. 根据主题思想,设置supporting ideas或抽出原文的supporting ideas,要求学生放到原文的适当位置;
5. 通过挖掘句子与句子隐藏的语义关联,要求学生进行因果配对。
基于认知原理和语篇信息处理方法的思考
王东君(宁夏吴忠市教研室)
针对高考“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实例,我认为,可以从认知原理和语篇信息处理角度进行解析,然后提出个人的一些教学和备考指导建议。
“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实例的语篇体裁和问题设置分析
(一)语篇体裁
作为实例分析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语篇均为故事类体裁的短文。
(二)问题顺序
文章后的五个问题是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设置的,命题者设置问题时丝毫没有打乱信息出现的次序。
(三)题干特点
已有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在命题总体思路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有一道题是基于某一个句子内部信息或者某一个语篇版块信息理解词汇的试题;第二,有三道题是基于语篇版块信息命题;第三,有一道题是基于某个语篇板块或者整个语篇全部已知信得出推断信息的试题。
(四)回答要求
试题对于考生回答问题时的指令要求是No more than 5 words或者1 word,所以回答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单词、短语或者句子;另外,从 “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实例可以看出,要求用1 word回答的问题全部是基于句子信息理解基础上的词义推断试题。
(五)问题设计分析
1. 第56题的问题What prevented Nyad from taking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No more than 5 words)和语篇中的he had Olympic dreams, but a serious illness kept her from competing in the Games. 为对应关系,问题的设计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理解”层面的问题,主要理解同义短语、词汇或其它同义结构,此题设计时是借助prevented Nyad from taking part和kept her from competing的同义关系设置问题。
2. 第57题的问题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obstacles”mean? (1 word)中的 obstacles和语篇中and之前的 compete against herself属于平行并列关系,和 obstacles后面的presented by distance, danger, cold, and exhaustion.属于从属关系。问题的设计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理解”层面的问题。
3. 第58题的问题What achievement did Nyad make in 1970? (No more than 10 words.)和语篇中的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 setting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 为对应关系,问题的设计依然是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理解”层面的问题。
4. 第59题的问题Why did Nyad believe that she had touched the other shore? (No more than 10 words)和语篇中的After battling the water for two days, she had to give for the sake of her own health and safety. Even so, she impressed the world with her courage and strong desire to succeed. For Nyad her strength of purpose was just as important as reading Cuba. That is how she defined success. 有直接关联,这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分析”层面的问题设计。 5. 第60题的问题Please explain how you are inspired by Nyad. (No more than 20 words)和整个语篇关联,问题的设计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综合与评价”层面的问题。
6.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中,分析定位和处理信息的难度随着问题层次的提升而加大。
针对“读理解与表达”试题的教学备考策略
(一)阅读理解和读后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两项相对独立的技能
不可否认,高考语文阅读试题里同样有阅读理解回答问题的试题,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而言,阅读起来应该没有问题,也没有任何生词,但是有些学生答题的结果并不理想,这种失误明显是由于学生欠缺信息处理的能力所致。所以阅读理解和信息处理能力不可以并轨处理,阅读理解能力不等于信息处理能力。在考场环境里,这些能力的应用几乎是连续出现的,如果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大量的、有策略的训练,学生要连贯地完成阅读理解、读后的信息处理,并回答问题就比较难了。所以,这类系列能力的培养非短期可以形成,平时教学中的养成结和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基于语篇和语篇版块设计读后问题并实施“阅读理解与表达”技能训练
1. 完整语篇一般是由该语篇的几个版块组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模拟备考中如果要设计“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后的问题,可以考虑以语篇版块、跨语篇版块和整个语篇为单位设计问题。
2. 基于语篇版块内已知信息设置的问题,老师要指导学生重点训练在限定字数内进行总结表达的能力。
3. 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信息分析、处理和归纳能力应对语篇板块内由已知信息得出推断信息的试题。例如试题实例第59题Why did Nyad believe that she had touched the other shore? (No more than 10 words),本题答案是对 in 1972 ... she believed she had touched the other shore这段语篇版块综合信息分析和处理的结果。对考场中焦虑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个问题答案的信息定位和处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道题的答案是基于语篇版块已知信得出推断信息的试题。
4. 通过关注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解决基于语篇版块之间信息设置的问题。天津2013年试题第57题Why did Clara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这道题的答案信息应该是来源于作者隐性表达的Curiosity is an everlasting flame that burns in everyone’s mind ...和Five months later, my mom received a phone call, and immediately, a wide smile spread across her face.这两个句子。这两个信息分布在三个语篇版块之间。学生首先应该明白Clara 参赛了,再根据Curiosity is an everlasting flame that burns in everyone’s mind ...可得知她参赛征文的主题是Curiosity,最后从Five months later, my mom received a phone call, and immediately, a wide smile spread across her face.可获知征文获胜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出Why did Clara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的真实信息。
5. 以总结整个语篇立意为目的所设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表达。天津2013年试题第60题In your opinion, why is curiosity important?( no more than 20 words),该问题的答案是整个语篇的立意之笔,这显然需要学生根据语全部已知信息推断出篇章的立意信息,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三)基于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定位和信息处理技能训练
1. 必须要读懂语篇内的每一个句子。一定要告诉学生,解答“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时,一定要读懂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和其所承载的真实意义,以及这个真实意义的来源和归因,尤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一些句子对其承载的信息的隐性表达,确保学生透彻理解那些用隐性方式表达真实意义的句子。
天津2013年试题第57题Why did Clara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这道题的答案信息应该是基于作者话语的隐性表达Five months later, my mom received
a phone call, and immediately, a wide smile spread across her face.这句话隐性地表达了Clara最后征文获胜的信息。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话语表达的真实意思,学生就很难得出为什么I was honored to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
2. 逻辑推理能力是定位信息的重要能力之一。读懂了每个句子和整个语篇之后,学生还要学会分析定位信息,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做答这类试题时,定位信息的能力还是很有限,估计他们在考场心理下会纠结于逻辑关系,这种逻辑纠缠是非常烦恼的事。
试题实例第58题What achievement did Nyad make in 1970? (No more than 10 words.),学生可能完全可以把信息定位在In 1970, 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 setting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这个句子里,但是学生在分析和定位信息时却会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导致信息定位出现错误。这个句子是由一个简单句和一个分词状语构成的,属于因果句。“因”为 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 “果”为分词状语setting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如果学生把答案写为she set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或者写为 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都是基于逻辑推理能力欠缺导致的信息定位错误。
鉴于此,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寻找课本内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各种类别的长句进行分析,并有导向性地设计和“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问题类似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定位、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阅读理解之后的表达训练
1.从三篇案例试题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答案可以是原文内容,也可以是原文内容稍加修改,而且都局限在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之内,最难的表达内容也只是比较简单的复合句。就词汇而言,除了以总结整个语篇立意为目的所设置的问题在回答时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表达之外,对于其他问题的回答基本都可以引用原文中的词汇和句子,不存在大量调取忆中的单词去回答问题的情形,所以这类书面表达没有多少词汇障碍。就语法而言,表达时也基本是遵循原文语法,这就大大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只要学生能把基本的简单句、复合句、语气和语法搞清楚,作答这类试题时,不会出现语言上的表达错误。综合起来看,对于表达的训练还是重视基础书面表达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不要刻意提升表达的难度,而是要聚焦于表达正确性、规范性和字数限制的训练上。
2. 从高一开始关注“同义异构”类表达句型的搜集整理(利用同义词、同义短语和同义结构转换表达同一个意思),大量地背诵和积累之后各种表达的语感都会提升。要知道,学习语言,要夯实基础,在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时,大量背诵记忆是很有益的一件事。
3. 命题者设计问题的层次基本不会超出布鲁姆六层次问题范围,但命题者设计问题时使用的逻辑手段有可能会有很多种类,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以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可以基于教材内外一些语篇设计生词猜测、隐形语义表达、间接语义表达、跨段落信息关联、故事类篇章立意总结,以及基于词法、句法、语态和时态错综等各种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并让学生在限定的字数内回答,这样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基本就会养成应对阅读理解与表达考试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当明白,这类试题问题的设置,一定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所以老师们应该学习和领会这种试题命题的理论,深刻理解试题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把“阅读理解与表达”应试教学和其他阅读教学融为一体,重点聚焦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方为上策。
关键词:阅读表达能力;阅读表达试题
阅读表达能力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也已经成为高考的一种题型。阅读表达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本次我们就此展开讨论。
问题直击
试题实例
Last December, Doris Low turned 90. Once a week she still drives to the 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CNIB) in Toronto, where she helps transform literature into Braille(盲文)to bring the power of story and knowledge to the ears and minds of blind readers. She has been volunteering her time and talents to such enterprises for more than 40 years.
After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for a while, Low got fed up. So she turned to teaching at a technical school and later moved into the library.
Low’s mother liked reading. As her eyes began to fail, Low read to her. Then“hearing an advertisement encouraging people to learn Braille, I decided to give it a try.” In 1973, she was certified as a braille transcriber (转译者) and began transcribing books as a volunteer for the CNIB library.
The job was strenuous—she could get to the end of a page, make a mistake on the last line, and have to do the whole thing again. For a number of years, Low also worked in the CNIB sound studio reading books onto tape. Three years ago, she took up proofreading (校对) at the CNIB’s word factory.
In April, during Volunteer Week, the CNIB recognized Low for her great contributions. Thanks to volunteers like Low, the CNIB library has got more than 80,000 accessible materials for people unable to read traditional print.“I can’t imagine how many readers of all ages have benefited from Doris’s contribution as a skilled volunteer through her rich voice and her high degree of accuracy in the hundreds of books she has brailled and proofread over the years—and she is still doing so,” said a CNIB official.
“For me,”said Low,“the CNIB is 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volunteer. Three thins matter most in my life: a little play, a little work, a little love. I’ve found them all here.”
56. What does Low still do at the age of 90 at the CNIB? ( no more than 10 words)
57. Why did Low learn Braille? ( no more than 15 words)
58.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strenuous”most probably mean?(1 word)
59. What are Low’s contributions to the CNIB? ( no more than 10 words)
60. What do you think of Low? Give your reasons. ( no more than 20 words) 参考答案
56. She helps transform literature into Braille (for blind readers /the blind).
57. (Because) her mother’s eyes began to fail and she heard an/the advertisement.
58. Hard/Tiring/Tough.
59. She has brailled and proofread hundreds of books, and read books onto tape.
60. Low is kind and helpful because she has devoted much time to transcribing books into Braille as a volunteer.
Or Low is a kin-hearted lady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 because she takes delight in helping others.
学生主要问题
56题问 Low在90岁高龄时还在做着什么?
学生回答She still drives to the library herself.
57题问为什么Low要学习Braille?
学生回答Because she heard the advertisement encourage people to learn it.
能力需求分析
1. 这一题型是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之后回答问题的能力。从所附答案看,回答问题本身可以完全使用原文。这充分说明,本题不考查写作能力。
2. 这一题型现在学生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以天津为例,这一题型最近三年得分率分别为2012年0.47,2013年0.36,2014年0.49。究其原因,有教学原因,更有文化原因。从学生做题的主要错误看,学生的主要困难在于: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尤其是信息分析、信息整理能力、归因能力等的不足,而这些不足的根源在于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阅读文献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
讨论问题
1. 针对这一题型学生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表达的能力?如何发展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逻辑分析能力?
2. 学生阅读中的逻辑分析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平日教学的设问,缺乏必要的指向性。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或者在阅读中设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那么,日常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能有效帮助学生提示对阅读材料中相关信息的逻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呢?
从日常教学说阅读能力培养
陆跃勤(上海青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总体上说,阅读之后进行简答的试题主要考核的是阅读能力,此类题型比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避免了阅读之后选择答案的客观题形式学生可能猜中答案的弊端。
此类题型应归入阅读理解题型,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找到事实、归纳、释义等能力,所以应该阅读能力先行。当然,考虑到答题时的结构限制或者字数(上海题型是规定该题型4个问题字数范围,以No more than ××words的形式要求),这一题型也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过这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正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的,评卷时以意义正确为主,答案表达方式不要求唯一。这一题型的评分标准:1)内容正确,语法基本正确,得2分。2)内容基本正确,语法正确或虽有错误但不影响理解,得1分。3)即使语法正确,但是内容错误,得0分。4)答案超过规定字数过多,得0分。
所以,个人认为,发展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还是要把重点放在阅读能力上。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平时的做法。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
1. 浏览文章,了解大意和文章基本结构。尤其关注每段首句。
2. 阅读问题,划出问题中的疑问词、关键词、状语等。
3. 根据关键词和状语去文中寻找答案所在。
4. 划出原文句子中的关键信息。
5. 根据字数要求与提问方式组建答案。
第5步可以在日常的阅读训练题中让学生尝试,不一定拘于阅读回答的题型。注重训练学生把句子浓缩成短语,短语浓缩成单词的能力。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我给学生整理了一些提问与回答的基本框架和句式。如以How提问的问题,以句子、by doing ...、in a ... way、副词等回答。上海卷的试题还有补全句子的提问方式,这对于表达的考核要求似乎更高一些,因为题干的结构已经给出了,学生必须要按照句型填入所需的信息。
从试题设计说解决方案
王志强(山东烟台市教科院)
阅读表达是2007年在山东卷开始使用的一个阅读题型。个人认为,山东卷在此题型上的探索还是非常深刻的,这突出表现在山东卷在此题型上的探索和改进一直都没有停止,如从考试对词数要求的within ××词,到后来的no more than ××词,使得此题在设题时对答案的制订更加严谨。再如山东卷连续三四年把天津卷、江西卷的阅读表达题作为题型示例放入《考试说明》中,充分说明山东卷在阅读表达题型的命制上在谋求创新和变化,而实际上山东卷的阅读表达题每年都有亮点,设题不循规蹈矩,这对日常教学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言及至此,其实是想说,高考命题方式的优化,对此题型能否长期使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习题设计还是教学设计,难度是次要的,因为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关键在于,试题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对于这个题型所要求能力的教学,需要我们从日常教学的阅读任务设计入手。我们日常教学中常见的阅读设计基本是以习题为主,习题是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学科来学习,而此题型所要求的设计是阅读任务,在阅读中感受领悟运用语言知识,这是把英语当成语言来学习。语言学习无论是学得还是习得,个人认为只有在篇章中学习才符合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 至于是以阅读为本还是以表达为本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尽管这个题型是在二卷的写作部分,但从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指导看,即使是书面表达题,也应该是以阅读为本的,没有只谈写作、只练写作,而不重视阅读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表达题阅读是基础,表达是阅读理解的产出。
若学生阅读问题不大,表达能力却较差,我想这要从两个方面看。一要看学生的表达能力差是通过什么检验的,如果只是通过日常的模拟题检验,那其中水分很大,因为日常的模拟题的设题多数合理性差,不具备检测出学生真实阅读表达能力的条件;二要看学生的表达差是差在哪里。如果是在人称、时态、甚至词数方面出现问题,那这种差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改进的;如果是回答得文不对题,那还是阅读能力的问题。
从阅读—思维-表达的三角关系说解决方案
邵环(天津第二南开中学)
现实问题
学生的阅读表达的分数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一度认为是因为阅读时间仓促,学生看得不细,导致答案不合理。若学生有足够时间阅读,应该能取得更好成绩。但其实并非如此。
例如:When Shaw lost his sight, his wife suggested he apply for a guide dog. Shaw, an animal lover, said that he couldn’t bear to part with a dog (which usually lives about eight to ten years) and get used to a new one, perhaps several times in his life.
问题是:Why didn’t Shaw want to choose a dog as his guide?
学生的回答是:Because a dog usually lives about eight to ten years.
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can’t bear to part with a dog 写上?
学生答曰:已经10个词了,我觉得这部分是最该保留的。
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语言表达过得去,但仍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而表达错误。由此可见,决定理解表达能力的,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是真正影响着学生的,那就是思维,而且它可能在未来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困惑
困惑一:究竟是从信息入手建构篇章,还是基于篇章索取信息,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哪一种?不可否认,信息承载了理解,可是有时过分关注说了什么,会不会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为什么说和如何说?
困惑二:究竟学生的分数是低在哪里,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回答问题,还是知道该用什么,但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若是后者,那问题就简单的多了。但似乎问题是在前者。
困惑三:我们终日操练,培养的阅读技能(skimming, scanning, paragraphing),如何能使学生上升成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的策略意识,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能力,究竟该如何让我们每日的教学与学生最后的能力提高的形成良性的运转?
课堂实践
(一)从to know what(读到什么)到what to know (为了读到什么)
前者是用信息获取带动思维,后者则是着眼于用思维带动信息挖掘,比如:文章要告诉我什么、已然告诉了我什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我们认为,如此一变,有效的阅读才更有可能发生。那应是:眼中的文章有核心,眼前的段落有目的,段落的发展有路径。
(二)从learn to read(学着读)到read to learn(读着学)
前者可能更多的是方法上的follow,逢文就skimming, scanning,却不知为什么skimming, 何时scanning,阅读中好的问题设计应该是能够激发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的问题。
例如:对提问方式做稍许的改变:
①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 What does this paragraph serve as in the passage?
② 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reasons.
→ Scan the passage and decide where the reasons can mostly be found in the passage.
阅读、思维、表达三者间的关系
个人认为,阅读、思维、表达的关系是:思维决定阅读的有效性;有效的阅读是表达的前提;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在阅读中训练的。
阅读理解中的思维训练
(一)基本原则:阅读不是单向的被动吸收,而是双向的积极互动
以2014年 56题 What does Low still do at the age of 90 at the CNBI?为例。
语句:Last December, Doris Low turned 90. 思考:Who? And why her?
语句:Once a week she still drives to the 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CNIB) in Toronto.思考:For what?
语句:... where she helps transform literature into Braille to bring the power of story and knowledge to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blind readers. 思考:Aha ~~, that’s it! 所以我总会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的题目,甚至有了教、学默契之后,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就每篇文章提出至少一个架构上的质疑。
Why does he use this example?
Can this word be taken place by another one?
If the title can be changed into that one, what changes may take place?
(二)方法转变
个人认为,培养阅读表达能力,应该事先从能读到会读,从“语言理解”到“语篇理解”的转变。能读是基础,会读是出路。从语言把握信息,从语篇把握思维。
之前所讨论的角度,都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考场上所应反映出的解题思路,那么,平日要如何教学,才能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考场上会有这样的思维产出呢?
我的实践是:1)培养提问意识;2)建立篇章意识;3)训练逻辑思维。
阅读教学
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教=有效的学,或者说,有效的教能促进有效的学。
1. 好的问题设计应当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提问题,是为了有朝一日学生可以提出问题。
2. 好的问题设计应当注重所设问题的思维含量。真正的学习过程是我们教师无法参与的。那么我们提问题,就是为了在这看似无法参与的过程中施予影响,引领发展。
3. 好的问题设计有赖于对阅读文本的精准解读。个人认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基于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我们要先和作者对话,才能深度理解文本,才能设计出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
从篇章结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陈晓云(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从已有试题实例看,文本都是写人的记叙文。个人认为,阅读写人或叙事的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物品质或事件所要说明的主题有正确的感知和解读,所有文章的细节都是统摄在这个主题之下展开的,也就是说,我们从细节中提炼出主题,也应该从服务主题的角度去理解细节。试题的设题也遵循了这一特点。第60题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56—59题是对服务于这一主题的相关细节的理解。
这种文体和设题的特点对我们教学应该有所启发。个人认为,这种文体的教学我们应该从下面几方面来设计任务: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为了支撑这个主题,文章描写了哪些细节?各细节之间如何关联?3)作者为何要选取这样的细节?意图在哪?4)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你自己对主题的鉴定和判断是什么?是否同意和赞赏作者观点?为什么?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脉络,深层次地理解整体语篇的逻辑结构和布局谋篇,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交际功能。我相信,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能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设计,是有助于学生提高回答这种题目的能力的。
总之,我觉得,阅读表达能力的发展,阅读理解是根本,提高学生答这类题的能力还是应该立足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不能光依靠考前的训练。平时阅读课的问题设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看到,由于缺乏分析句际、段际逻辑关系的能力,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判断段落大意和篇章主旨大意是什么。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
在段落结构的训练方面,我主要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一)分析句子层次,确定段落中心句
如何确定一个句子是段落的中心句,很多学生都很茫然,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段首或段末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对此我采取的策略是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层次,画出段落结构图。
比如人教版第九模块第五单元keeping advertisers honest 第二段:
①One way to control advertising is to make laws that prevent advertisers doing the wrong thing. ②Many countries have laws that forbid ads being shown at inappropriate times or in unsuitable places.③For example, an ad that has an adult theme cannot be shown during children’s television programmes.④In some countries advertising alcoholic drinks or tobacco is banned altogether.⑤There are also laws in most places that prevent advertisers making false statements about their products or from promoting immoral or harmful behavior.
首先我让学生思考There are also law... 这个句子中的also是照应哪个句子;然后划出支撑Many countries have laws that forbid ads being shown... 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引导,画出如下段落结构图:

(二)利用逻辑词确定段落中心思想
有些段落的句子是平行展开的,层次并不容易识别,这时可以利用逻辑提示词来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作者在本段主要想讲什么。
比如下面这个段落: Our most commonly held code for success is broken. Conventional wisdom holds that if we work hard we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and if we are more successful, then we’ll be happy. If we can just find that great job, win that next promotion, lose those five pounds, happiness will follow. But recent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ave shown that this code is actually backward: Happiness fuels success,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When we are positive, our brains become more engaged, creative, motivated, energetic, and productive at work. This discovery has been repeatedly borne out by rigid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神经学), management studies, and the bottom lines of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globe.
一些学生惯性思维认为第一句就是段落的主题句,然而But一词提示我们后面句子才是作者在本段想传递的主要信息。
篇章结构分析,我的主要做法是:
1. 利用段落衔接词,画出篇章结构图;
2. 如果是议论文,分析文章的组织方式,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argumentation的组织方式;如果是记叙文,则分析故事的结构,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叙事结构;
3. 打乱段落顺序,要求学生根据段落大意和衔接词重排段落顺序;
4. 根据主题思想,设置supporting ideas或抽出原文的supporting ideas,要求学生放到原文的适当位置;
5. 通过挖掘句子与句子隐藏的语义关联,要求学生进行因果配对。
基于认知原理和语篇信息处理方法的思考
王东君(宁夏吴忠市教研室)
针对高考“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实例,我认为,可以从认知原理和语篇信息处理角度进行解析,然后提出个人的一些教学和备考指导建议。
“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实例的语篇体裁和问题设置分析
(一)语篇体裁
作为实例分析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语篇均为故事类体裁的短文。
(二)问题顺序
文章后的五个问题是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设置的,命题者设置问题时丝毫没有打乱信息出现的次序。
(三)题干特点
已有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在命题总体思路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有一道题是基于某一个句子内部信息或者某一个语篇版块信息理解词汇的试题;第二,有三道题是基于语篇版块信息命题;第三,有一道题是基于某个语篇板块或者整个语篇全部已知信得出推断信息的试题。
(四)回答要求
试题对于考生回答问题时的指令要求是No more than 5 words或者1 word,所以回答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单词、短语或者句子;另外,从 “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实例可以看出,要求用1 word回答的问题全部是基于句子信息理解基础上的词义推断试题。
(五)问题设计分析
1. 第56题的问题What prevented Nyad from taking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No more than 5 words)和语篇中的he had Olympic dreams, but a serious illness kept her from competing in the Games. 为对应关系,问题的设计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理解”层面的问题,主要理解同义短语、词汇或其它同义结构,此题设计时是借助prevented Nyad from taking part和kept her from competing的同义关系设置问题。
2. 第57题的问题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obstacles”mean? (1 word)中的 obstacles和语篇中and之前的 compete against herself属于平行并列关系,和 obstacles后面的presented by distance, danger, cold, and exhaustion.属于从属关系。问题的设计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理解”层面的问题。
3. 第58题的问题What achievement did Nyad make in 1970? (No more than 10 words.)和语篇中的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 setting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 为对应关系,问题的设计依然是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理解”层面的问题。
4. 第59题的问题Why did Nyad believe that she had touched the other shore? (No more than 10 words)和语篇中的After battling the water for two days, she had to give for the sake of her own health and safety. Even so, she impressed the world with her courage and strong desire to succeed. For Nyad her strength of purpose was just as important as reading Cuba. That is how she defined success. 有直接关联,这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分析”层面的问题设计。 5. 第60题的问题Please explain how you are inspired by Nyad. (No more than 20 words)和整个语篇关联,问题的设计属于布鲁姆六层次认知结构中“综合与评价”层面的问题。
6.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中,分析定位和处理信息的难度随着问题层次的提升而加大。
针对“读理解与表达”试题的教学备考策略
(一)阅读理解和读后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两项相对独立的技能
不可否认,高考语文阅读试题里同样有阅读理解回答问题的试题,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而言,阅读起来应该没有问题,也没有任何生词,但是有些学生答题的结果并不理想,这种失误明显是由于学生欠缺信息处理的能力所致。所以阅读理解和信息处理能力不可以并轨处理,阅读理解能力不等于信息处理能力。在考场环境里,这些能力的应用几乎是连续出现的,如果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大量的、有策略的训练,学生要连贯地完成阅读理解、读后的信息处理,并回答问题就比较难了。所以,这类系列能力的培养非短期可以形成,平时教学中的养成结和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基于语篇和语篇版块设计读后问题并实施“阅读理解与表达”技能训练
1. 完整语篇一般是由该语篇的几个版块组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模拟备考中如果要设计“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后的问题,可以考虑以语篇版块、跨语篇版块和整个语篇为单位设计问题。
2. 基于语篇版块内已知信息设置的问题,老师要指导学生重点训练在限定字数内进行总结表达的能力。
3. 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信息分析、处理和归纳能力应对语篇板块内由已知信息得出推断信息的试题。例如试题实例第59题Why did Nyad believe that she had touched the other shore? (No more than 10 words),本题答案是对 in 1972 ... she believed she had touched the other shore这段语篇版块综合信息分析和处理的结果。对考场中焦虑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个问题答案的信息定位和处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道题的答案是基于语篇版块已知信得出推断信息的试题。
4. 通过关注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解决基于语篇版块之间信息设置的问题。天津2013年试题第57题Why did Clara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这道题的答案信息应该是来源于作者隐性表达的Curiosity is an everlasting flame that burns in everyone’s mind ...和Five months later, my mom received a phone call, and immediately, a wide smile spread across her face.这两个句子。这两个信息分布在三个语篇版块之间。学生首先应该明白Clara 参赛了,再根据Curiosity is an everlasting flame that burns in everyone’s mind ...可得知她参赛征文的主题是Curiosity,最后从Five months later, my mom received a phone call, and immediately, a wide smile spread across her face.可获知征文获胜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出Why did Clara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的真实信息。
5. 以总结整个语篇立意为目的所设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表达。天津2013年试题第60题In your opinion, why is curiosity important?( no more than 20 words),该问题的答案是整个语篇的立意之笔,这显然需要学生根据语全部已知信息推断出篇章的立意信息,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三)基于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定位和信息处理技能训练
1. 必须要读懂语篇内的每一个句子。一定要告诉学生,解答“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时,一定要读懂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和其所承载的真实意义,以及这个真实意义的来源和归因,尤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一些句子对其承载的信息的隐性表达,确保学生透彻理解那些用隐性方式表达真实意义的句子。
天津2013年试题第57题Why did Clara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这道题的答案信息应该是基于作者话语的隐性表达Five months later, my mom received
a phone call, and immediately, a wide smile spread across her face.这句话隐性地表达了Clara最后征文获胜的信息。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话语表达的真实意思,学生就很难得出为什么I was honored to have a front-row seat in NASA。
2. 逻辑推理能力是定位信息的重要能力之一。读懂了每个句子和整个语篇之后,学生还要学会分析定位信息,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做答这类试题时,定位信息的能力还是很有限,估计他们在考场心理下会纠结于逻辑关系,这种逻辑纠缠是非常烦恼的事。
试题实例第58题What achievement did Nyad make in 1970? (No more than 10 words.),学生可能完全可以把信息定位在In 1970, 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 setting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这个句子里,但是学生在分析和定位信息时却会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导致信息定位出现错误。这个句子是由一个简单句和一个分词状语构成的,属于因果句。“因”为 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 “果”为分词状语setting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如果学生把答案写为she set the women’s record for the course,或者写为 she swam a ten-mile marathon in Lake Ontario,都是基于逻辑推理能力欠缺导致的信息定位错误。
鉴于此,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寻找课本内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各种类别的长句进行分析,并有导向性地设计和“阅读理解与表达”试题问题类似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定位、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阅读理解之后的表达训练
1.从三篇案例试题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答案可以是原文内容,也可以是原文内容稍加修改,而且都局限在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之内,最难的表达内容也只是比较简单的复合句。就词汇而言,除了以总结整个语篇立意为目的所设置的问题在回答时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表达之外,对于其他问题的回答基本都可以引用原文中的词汇和句子,不存在大量调取忆中的单词去回答问题的情形,所以这类书面表达没有多少词汇障碍。就语法而言,表达时也基本是遵循原文语法,这就大大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只要学生能把基本的简单句、复合句、语气和语法搞清楚,作答这类试题时,不会出现语言上的表达错误。综合起来看,对于表达的训练还是重视基础书面表达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不要刻意提升表达的难度,而是要聚焦于表达正确性、规范性和字数限制的训练上。
2. 从高一开始关注“同义异构”类表达句型的搜集整理(利用同义词、同义短语和同义结构转换表达同一个意思),大量地背诵和积累之后各种表达的语感都会提升。要知道,学习语言,要夯实基础,在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时,大量背诵记忆是很有益的一件事。
3. 命题者设计问题的层次基本不会超出布鲁姆六层次问题范围,但命题者设计问题时使用的逻辑手段有可能会有很多种类,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以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可以基于教材内外一些语篇设计生词猜测、隐形语义表达、间接语义表达、跨段落信息关联、故事类篇章立意总结,以及基于词法、句法、语态和时态错综等各种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并让学生在限定的字数内回答,这样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基本就会养成应对阅读理解与表达考试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当明白,这类试题问题的设置,一定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所以老师们应该学习和领会这种试题命题的理论,深刻理解试题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把“阅读理解与表达”应试教学和其他阅读教学融为一体,重点聚焦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