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灾难面前,生命个体显得渺小而卑微。32年前,一座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成为中国人心中不愿言说的伤口。但是悲痛并没有阻止前进的动力,32年后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在感人的一幕幕之后,我们分明看到强大的国力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应急救援装备:危难之中显身手
汶川8级地震!半个中国都被震撼,从云南昆明的鲜花市场到北京朝阳的CBD群,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切身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瞬间,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地球人都知道了,在唐山地震32年之后,中国再次发生了罕见的毁灭性的地震灾害。而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救援和大灾难本身一样震撼人心,构成了人类抗争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5月13日下午15点多,广州海珠区少年宫一个无线电爱好者收到一串微弱的声音:“BY8AA呼救,BY8AA呼救,食物暂时够用,我们需要水、帐篷、雨衣和雨具。”他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很快,这个声音被证实来自四川汶川!他成为震后民间第一个听到汶川声音的人。
5月12日的地震让半个四川的通讯系统几近瘫痪。地震后第二天,成都军区政委下达命令:向汶川县城空投军区应急通讯设备。这种在汶川救援中使用的通讯设备是军方最新一代的背负式卫星通讯系统,它们不像传统的北极星海事军用卫星电话那样笨重,一名士兵可以相对轻松地背携行军,且一旦到达目的地,半小时内就可开通强大而又保密的通讯网络。通讯首战告捷,军用通讯向外界传出了灾区即时受损情况,解决了汶川的现实问题,成为打通交通要道的基础。
按照国际惯例,灾后72小时是黄金营救时间。然而,由于这次地震强度、烈度上都超过唐山大地震,而且由于发生在山区,营救面临着极大的难度。
5月13日,本来准备前往汶川地区的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临时决定先营救损毁最严重、掩埋人数最多的都江堰市聚源镇中学。这支队伍是目前中国最精锐、最有经验的地震救援队。当记者采访时,一个队员说:“我们第一天挖出的几个人,都是依靠工具指引定位,才能成功地救出。否则靠我们的队员用手去挖,希望会非常渺茫。”
在这次大营救中,很多国人并不熟悉的营救工具发挥着生死攸关的作用。此次使用的生命探测仪,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探地雷达天线,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非常微弱的信息,可以在四五米的范围内感应到心跳、热量或微弱的震动,在掌上电脑的屏幕上,幸存者的位置以及身体被压的部位,立刻一览无遗。然而面对一所在地震中变成废墟的学校,营救工作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由于生命探测仪在十分安静的环境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当日夜间3时10分,救援队终于发现了一名幸存者。在楼梯的一个狭窄空间里,一个女孩被压在了3层水泥板下。当日8点45分,女孩幸运地成从坍塌的校舍里救出的第一人。

除了专业地震灾害救援队,消防救援队也显示出自己各式先进救援装备的强大力量。这些高科技的设备,成为建筑碎片下生者的希望。5月14日,德阳一家伐木厂宿舍坍塌,一名妇女身陷百吨水泥残块最底层缝隙中,上海消防队员立刻启用了一种叫做百吨液压顶的工具,在短时间内将上百吨水泥撬开,成功地将她救出。
地震发生之后,汶川地区始终大雨不断,给营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随着救出伤员的增多,医疗救援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对手是摧毁万物的地震,目标是要让那些气若游丝的受难者活下去。要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里抢救伤员的生命。
5月12日晚20点,空降兵野战医疗队接到空降总部出发的号令,成为最先一批进入灾区的医疗队伍。
在前线,余震还是一波波袭来,所有的救护工作都必须在室外完成,这些由帐篷搭建的野战医院,从住宿、手术、检测到病房,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每个手术帐篷拥有一台麻醉机和两个手术台,能同时进行两台大型手术;每个检测中心都拥有胸透机、洗片机、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测等多台精密仪器。放射科的负责人介绍说:“虽然野战医疗队和医院相比规模小,但所有检测设备和大医院别无二致。”地震发生4天之后,他们救助的伤者已经达到600名。
9岁的唐山从废墟里被刨出来的时候右手食指、中指和小拇指骨折,右脚背被砖块砍开,深可见骨,伤口均已轻度感染,如不及时治疗,手、脚将有可能感染坏死或诱发骨髓炎等病症。她被送到空降医疗队帐篷后,医疗队立即对她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外科手术。由于抢救及时,小唐山手术进展得十分顺利。
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支援也很快就位。上海派来的医疗队带来了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系统,自带能源系统、水处理系统,不依靠当地任何设备就可以独立进行手术。帐篷充气后,内部气压比外部高,能使内部始终处于无菌状态。

除了一线的医疗支持,全国各地的医疗救助准备也安排得紧张而有条不紊。第四军医大学院长郭明华说:“13号的时候,医院就已经准备好1000个床位了。医院的各种急救用品和抗生素、消毒液、麻醉药等,都很充足。虽然目前尚不知道有多少危重伤员,但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也腾了一些床位,接受这样的伤员。同时还考虑到,因为灾区也是疫区,可能会有一定的疫情,所以感染性的病房也做了准备。”
世界卫生组织地区护理顾问凯瑟琳·福瑞兹向中国医疗救援队致敬,她说:“中国对汶川大地震伤员的应急处理是一流的,在对伤员的护理上是一流的。”
在后方,“灾区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全国在迅速联动,从食品到帐篷,从棉被到铁锹,不论是来自民政局的物资储备库,还是民间捐赠,或者是临时采购,救灾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在都江堰物资调配指挥中心,每天都会从这里发出100〜180辆大卡车的物资。一位来自浦阳镇的政府人员透露说,镇上通过电话通知他每天申请的数量,他立即就开办。“基本都能供应。”他说。
截至5月20日13时,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9.25亿元,其中捐款125.16亿元。民政部、军队和各地民政部门共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17,8462万顶,棉被78,3000万余床、棉衣17,83600万件。

应急救援装备:危难之中显身手
汶川8级地震!半个中国都被震撼,从云南昆明的鲜花市场到北京朝阳的CBD群,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切身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瞬间,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地球人都知道了,在唐山地震32年之后,中国再次发生了罕见的毁灭性的地震灾害。而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救援和大灾难本身一样震撼人心,构成了人类抗争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5月13日下午15点多,广州海珠区少年宫一个无线电爱好者收到一串微弱的声音:“BY8AA呼救,BY8AA呼救,食物暂时够用,我们需要水、帐篷、雨衣和雨具。”他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很快,这个声音被证实来自四川汶川!他成为震后民间第一个听到汶川声音的人。
5月12日的地震让半个四川的通讯系统几近瘫痪。地震后第二天,成都军区政委下达命令:向汶川县城空投军区应急通讯设备。这种在汶川救援中使用的通讯设备是军方最新一代的背负式卫星通讯系统,它们不像传统的北极星海事军用卫星电话那样笨重,一名士兵可以相对轻松地背携行军,且一旦到达目的地,半小时内就可开通强大而又保密的通讯网络。通讯首战告捷,军用通讯向外界传出了灾区即时受损情况,解决了汶川的现实问题,成为打通交通要道的基础。
按照国际惯例,灾后72小时是黄金营救时间。然而,由于这次地震强度、烈度上都超过唐山大地震,而且由于发生在山区,营救面临着极大的难度。
5月13日,本来准备前往汶川地区的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临时决定先营救损毁最严重、掩埋人数最多的都江堰市聚源镇中学。这支队伍是目前中国最精锐、最有经验的地震救援队。当记者采访时,一个队员说:“我们第一天挖出的几个人,都是依靠工具指引定位,才能成功地救出。否则靠我们的队员用手去挖,希望会非常渺茫。”
在这次大营救中,很多国人并不熟悉的营救工具发挥着生死攸关的作用。此次使用的生命探测仪,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探地雷达天线,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非常微弱的信息,可以在四五米的范围内感应到心跳、热量或微弱的震动,在掌上电脑的屏幕上,幸存者的位置以及身体被压的部位,立刻一览无遗。然而面对一所在地震中变成废墟的学校,营救工作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由于生命探测仪在十分安静的环境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当日夜间3时10分,救援队终于发现了一名幸存者。在楼梯的一个狭窄空间里,一个女孩被压在了3层水泥板下。当日8点45分,女孩幸运地成从坍塌的校舍里救出的第一人。

除了专业地震灾害救援队,消防救援队也显示出自己各式先进救援装备的强大力量。这些高科技的设备,成为建筑碎片下生者的希望。5月14日,德阳一家伐木厂宿舍坍塌,一名妇女身陷百吨水泥残块最底层缝隙中,上海消防队员立刻启用了一种叫做百吨液压顶的工具,在短时间内将上百吨水泥撬开,成功地将她救出。
地震发生之后,汶川地区始终大雨不断,给营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随着救出伤员的增多,医疗救援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对手是摧毁万物的地震,目标是要让那些气若游丝的受难者活下去。要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里抢救伤员的生命。
5月12日晚20点,空降兵野战医疗队接到空降总部出发的号令,成为最先一批进入灾区的医疗队伍。
在前线,余震还是一波波袭来,所有的救护工作都必须在室外完成,这些由帐篷搭建的野战医院,从住宿、手术、检测到病房,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每个手术帐篷拥有一台麻醉机和两个手术台,能同时进行两台大型手术;每个检测中心都拥有胸透机、洗片机、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测等多台精密仪器。放射科的负责人介绍说:“虽然野战医疗队和医院相比规模小,但所有检测设备和大医院别无二致。”地震发生4天之后,他们救助的伤者已经达到600名。
9岁的唐山从废墟里被刨出来的时候右手食指、中指和小拇指骨折,右脚背被砖块砍开,深可见骨,伤口均已轻度感染,如不及时治疗,手、脚将有可能感染坏死或诱发骨髓炎等病症。她被送到空降医疗队帐篷后,医疗队立即对她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外科手术。由于抢救及时,小唐山手术进展得十分顺利。
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支援也很快就位。上海派来的医疗队带来了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系统,自带能源系统、水处理系统,不依靠当地任何设备就可以独立进行手术。帐篷充气后,内部气压比外部高,能使内部始终处于无菌状态。

除了一线的医疗支持,全国各地的医疗救助准备也安排得紧张而有条不紊。第四军医大学院长郭明华说:“13号的时候,医院就已经准备好1000个床位了。医院的各种急救用品和抗生素、消毒液、麻醉药等,都很充足。虽然目前尚不知道有多少危重伤员,但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也腾了一些床位,接受这样的伤员。同时还考虑到,因为灾区也是疫区,可能会有一定的疫情,所以感染性的病房也做了准备。”
世界卫生组织地区护理顾问凯瑟琳·福瑞兹向中国医疗救援队致敬,她说:“中国对汶川大地震伤员的应急处理是一流的,在对伤员的护理上是一流的。”
在后方,“灾区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全国在迅速联动,从食品到帐篷,从棉被到铁锹,不论是来自民政局的物资储备库,还是民间捐赠,或者是临时采购,救灾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在都江堰物资调配指挥中心,每天都会从这里发出100〜180辆大卡车的物资。一位来自浦阳镇的政府人员透露说,镇上通过电话通知他每天申请的数量,他立即就开办。“基本都能供应。”他说。
截至5月20日13时,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9.25亿元,其中捐款125.16亿元。民政部、军队和各地民政部门共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17,8462万顶,棉被78,3000万余床、棉衣17,83600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