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表面荷正电纳滤膜的制备与性能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z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提高纳滤膜在使用过程中的渗透通量和无机盐截留率,以碱解的聚丙烯腈超滤膜(HPAN膜)为基膜,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水相单体,以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制备了一种聚酰胺复合纳滤膜(PEI-TFC膜),并对其表面化学结构组成、形貌、亲水性、荷电性和分离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HPAN膜表面形成了连续、低粗糙度、荷正电的PEI-TFC分离层,此膜的纯水渗透通量达到15.0 L/(m2·h·bar)(1 bar=0.1 MPa);同时对不同无机盐也具有较高的截留率,R(CaCl2)(94.6%)>R(MgCl2)(94.4%)>R(MgSO4)(93.8%)>R(Na2SO4)(92.2%)>R(NaCl)(39.0%);与其他界面聚合制备的纳滤膜相比,PEI-TFC膜不但具有较高的阳离子截留率,而且具有较高的纯水通量,在饮用水软化和重金属离子去除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实际油藏非均质性强,高产井样本数量少而数据价值高.为充分利用高产井有效信息,使用单分类支持向量机(OCSVM)对高产井地质模型中的地质特征进行无监督学习,通过优化模型超参数,获得最优决策函数,基于该函数确定非均质油藏可能的高产区域分布进而来确定优势储层,从而为油藏开发及井位部署提供指导.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井样本较少的情况下,OCSVM决策函数值与产量的相关性系数较高,使用OCSVM计算的决策值可以有效地确定全区高产区域分布并依据该分布确定优势储层.
页岩气井产量评价与预测对页岩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现有解析模型的假设条件与实际页岩气井差异较大,数值模型计算难度大、效率低、不确定性高,导致页岩气井产量预测难度大.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综合考虑地质因素与工程因素,整合页岩气开采全周期地质、钻井、压裂、生产等数据,对A页岩气藏气井产量进行了评价与预测.首先,对原始数据体进行处理,包括缺失值插补、相关性分析、异常值处理、主成分分析等,以减小数据的噪声;其次,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页岩气井产量进行评价,研究影响A页岩气藏气井产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应用随机森林方法预测A
气井生产动态预测是气藏产量规划、开发方案编制及生产制度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对天然气藏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了基于长短期记忆深度神经网络的生产动态预测模型,并采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超参数进行优化,提高长短期记忆深度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气井生产动态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对气井生产动态的准确预测和神经网络超参数的自动优化,使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10%,大幅度简化了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过程.
针对气井生产过程中环空带压日益严重导致井完整性失效风险上升这一问题,开展了环空带压风险评价研究.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和实际生产数据的环空带压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将影响环空带压的因素分为油套管泄漏和水泥环失效两个单元,确定了各个单元的主要风险因素和风险失效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环空带压风险量化评价指标,并进行了相应风险等级划分,形成了气井环空带压风险评价方法.统计了新疆采气一厂的191口井的失效概率,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对环空带压的潜在风险进行定量计算,可推理得出主要风险因素的逆向成因,为预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堵水调剖技术,有望实现堵水调剖过程的智能闭环控制,从而大幅提高油气井产量和采收率,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智能堵水调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智能油藏、智能决策、智能找水、智能调堵、智能施工、智能监测、智能测试、智能评价等技术,指出我国目前智能调剖堵水技术迫切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和技术思路,开展关键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实现智能堵水调剖技术突破.
科学有效的气井分类有利于厘清气井生产状况、掌握其生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单井精细管理策略.为进一步指导气井管理策略的实施并提升分类工作的时效性,从气井的生产状况评价及管理策略制定出发,以大量的现场气井生产数据为基础,引入LDA算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基于生产资料分析的气井分类方法.该方法以排液能力和产液强度两个分类项目对气井类型进行描述,并以易获取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其特征提出了两个分类项目各自的评价指标,建立了气井分类特征指标体系;基于
针对现有的注水井生产监控系统中重复报警、误报漏报率高、重点警情不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确定注水井风险严重程度,以提高注水井预报警准确率.基于实时监测数据建立注水压力、注水量、水质三类主控因素的预报警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构建确定各项指标的隶属函数集,建立注水井在线预报警指数模型,编制注水井在线预报警软件.通过现场注水井应用验证表明:在线预报警指数模型在渤海油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解决了注水井安全运行的预报警问题,提高了注水井实时工况监测的智能化水平.
在工业4.0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对比数字原生企业,非数字原生(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具有数据基础薄弱、技术路线适应性差、保障能力不足的特点.在阐述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认识基础上,从基层实践认识出发,系统地论述非数字原生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数据管理、技术路线、组织保障,总结了“3专+3A”数据治理方法,明确以“云化+平台化+云边协同+敏捷开发与交付”的技术路线,引入V&V“第三只眼”做质控保障,并建议组建专职队伍,以协助公司决策层推动、质控、巩固、优化数字化转型成果.应用实践表明,研究成果可为
为解决酸性品红染料和氨氮对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将绿色环保的无机矿物电气石(TM)粒子通过共混的方式加入到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中,制备了一系列PVA/PAM/TM水凝胶,并探究了TM含量对PVA/PAM水凝胶去除染料和氨氮废水以及净化水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VA/PAM水凝胶相比,负载TM质量分数为2.0%时,水凝胶的水接触角从60.6°降低到41.9°,拉伸强度从1.01 MPa增加到1.05 MPa,说明在PVA/PAM水凝胶中掺入电气石可以提高水凝胶的亲水性和力学性能;并
针对光催化剂二氧化钛(TiO2)的载体材料不稳定问题,以聚乙烯醇(PVA)为牺牲模板,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苯硫醚(PPS)/PVA/TiO2初生复合纤维膜,之后经过烧结得到具有光催化功能的PPS/TiO2复合纤维膜,并对亚甲基蓝染料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通过形貌观察以及孔径、孔隙率和光催化性能等测试,分析TiO2的加入对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TiO2纳米粒子后,PPS纤维变的不均匀,出现了节结结构;复合纤维膜的孔径从0.73μm增大到1.08μm,孔隙率从83%减少到80%;光催化降解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