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寓言与后民族电影r——奉俊昊电影的现实观照、历史溯源及启示意义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继2019年摘取戛纳金棕榈大奖后,又于2020年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四项大奖,创造了韩国后民族电影二十余年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韩国电影乃至亚洲电影的历史性突破(在奥斯卡的历史上,亚洲电影第一次获最佳影片奖).奉氏所有长故事片:《绑架门口狗》《杀人回忆》《汉江怪物》《母亲》《雪国列车》《玉子》《寄生虫》,虽类型各异,主题表达、叙事结构、镜头语言等亦难被简单地一致性概述,然其题材与视觉修辞则无不具有言此意彼的象征意味与启人深思的寓言性,几乎每部影片都有作为寓体的被奇观化影像加以象征性刻画的“怪物”.丰富的寓意与现实指涉体现出奉氏电影寓言尖锐的深刻性,但其始终以民间叙事视角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的后现代性观照又没脱离导演所处的后民族电影语境.显然,此于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亦大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东吴大学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教会大学之一,在办学过程中对音乐生活非常重视.虽然东吴大学未专设音乐系科,但秉承教会学校一贯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组建了众多音乐社团,这些音乐社团通过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并在校园内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吴大学音乐社团活动材料进行挖掘与评述,指出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大学音乐社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重点考察了后媒介语境下,新媒体艺术“非物质神话”产生的原因和艺术表征对其收藏与保存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与挑战.基于此,克里斯蒂娜·保罗强调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特征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产、展示、传播、接受与阐释机制.罗莎琳德·克劳斯进而用“后媒介状况”揭示了新媒体艺术作品携带的媒介性基因是导致其“非物质性”的关键要素.文章立足于欧美已有的新媒体艺术收藏模式,试从理论介入,回应国内新媒体艺术可能的收藏机制与途径.
本文从人类的艺术创造与审美过程中的情感量化和审美量化等技术层面,解析人工智能艺术的创新形式,从哲学、社会学与艺术相融性的视角,探究人工智能艺术对人文思想的表达,提出人工智能与感性工学、哲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的契合思想特征.
灾难电影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电影类型,有着相对清晰可循的美学风格、创作手法、叙事特点与主题模式,其百余年来的发展可谓生命长青且历久弥新.本文辨析了灾难电影的类型性,简要梳理其历史,探究其经久不衰的深层奥秘,寄望对灾难类型电影今后的创作提供镜鉴,以丰富中国电影的生态与格局.灾难电影具有与其他类型电影融合的“超类型”和“跨类型”的特点.根据题材与现实的关联度,灾难电影可划分为“经验型”与“超验型”两大类.这两类灾难电影所呈现的视觉奇观美学虽略有差异,但都需要充沛的想象力,都通过极力营造视听震撼奇观给人以“震惊”
本文从艺术家耿雪的《海公子》《米开朗琪罗的情诗》《金色之名》等作品出发,讨论了媒材、光影如何通过符号的建构而获得一种既是历史的又是在场的艺术形式,并指出耿雪的艺术观念与中西古典传统之间的隐秘关联.正是通过这种关联性的激活,耿雪的作品呈现出“总体艺术品”的气质和倾向.
近年小说中的乡土人物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既有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继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就乡土人物形象而言,他们完全脱离了现代文学初期的那种麻木不仁、愚昧无知、逆来顺受、沉睡在“铁屋子”中等待人唤醒的状态,开始了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虽仍遭遇着精神的困境,但更多的是自省与反思,他们追问精神困境,思考存在的意义,探寻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观照这个时代的现实.
通过学习与借鉴比较文学,比较艺术学同样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这两种异质文化和异质艺术进行“跨文化比较”.例如,我们对中西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学中的“意象”范畴进行比较研究,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中西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学中“意象”范畴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西方传统美学和西方传统艺术学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尤其是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学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帮助我们尽快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
黄会林教授在2009年基于思考中国命运、人类文化大格局形态与影响力标识,提出了“第三极文化”这个当代的思想文化观念,随即得到学界的关注和持续研究.如何更深入和整全地理解和运用“第三极文化论”则是一个现实的课题.文章以整全、历时、深入的视点,界论了“第三极文化论”提出的动机、“五论二维学理结构套叠体系”,及其成型的价值观.研究认为:其一,中国学者理当不断生成新时代的新理论;其二,“第三极文化理论”是指类别性确认基于族群文化主体价值的创生发展互利建构学说;其三,“建构价值观”是“第三极文化论”的恒定规格思想.
戏曲批评中的“尖”已不再被视为标新立异、逐险弄巧的代名词,它不仅可指称声辞的新巧浅俗或绮丽夺目,亦可指称剧作结构的虚实相生、散活灵动,更可指称曲情的引人入胜,是戏曲呈示自身特质和魅力的重要范畴.“尖”之义域在戏曲批评中实现了由消极到积极的转换,冲破了传统文艺批评“温柔敦厚”“蕴藉包含”之审美准则,与明清时期的任性畅情、革故鼎新的思想潮流相适应.尖新之曲作常常具有强有力的突破性、生机勃然的充沛性以及别开生面的新奇性,因而忌墨守成规、拘谨板滞,蕴含着跳脱规范、别开生面之渴盼,在诗文批评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响.
艺术批评不仅关注艺术品而且关注艺术家.作为艺术批评对象的艺术家,通常是艺术家的艺术人格,而不是艺术家的社会人格.但是,如果不将艺术家的社会人格与艺术人格联系起来,就无法揭示艺术所阐释的人性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