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0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vv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千粒重<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参试品系的年度平均产量为4944.6~6087.8 kg/hm2,总平均5464.3 kg/hm2,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穗粒数均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千粒重则缓慢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增加最为明显.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全生育期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而株高对产量起到极大限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12年间参试品系的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穗粒数是长江上游麦区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其他文献
试验旨在研究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生长性能、体尺指标、血清抗氧化及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20只60日龄安义瓦灰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组),试验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蚯蚓发酵液的试验日粮(按0.01、0.02、0.03 mL/g添加蚯蚓发酵液).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的生长性能及体尺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②与Ⅰ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③与Ⅰ组相比,试验Ⅱ、Ⅲ、Ⅳ
研究旨在对动物饲料中添加的蜡样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正交试验对两种杆菌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并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1.5%、蔗糖1.5%、淀粉0.5%、牛肉粉0.5%、蛋白胨1.5%、酵母粉1%、硫酸铵0.5%、培养时间18~20 h,活菌数可达1.3×1012 CFU/mL,较优化之前的8×1011 CFU/mL提高了62.5%.嗜酸乳杆菌最佳生长条件为MR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大豆蛋白胨、2%葡萄糖、20%番茄汁、发酵时间22 h,最大活菌数达1.9
针对目前肉羊颗粒全混合日粮(PTMR)饲喂机普遍存在比能产量低、送料均匀度低、破碎率高问题,通过搭建肉羊PTMR饲喂机试验台,以PTMR为试验对象,以螺旋推运器转速(A)、带式输送器转速(B)、平带传动装置线速度(C)为试验因素,比能产量(R1)、送料均匀度(R2)、破碎率(R3)为试验指标开展性能试验.正交旋转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比能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A>B>C;试验因素对送料均匀度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C>A>B;试验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A>B>C.通过优化求解并进行试验验证,得到试验最
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獭兔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毛皮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30日龄、体重相近(1.15±0.05)kg的健康獭兔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200、300 g/t枯草芽孢杆菌.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1、2、3组料重比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总钙的消化率均提高,
瘤胃微生物菌群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动物的早期发育、健康和生理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与宿主生产力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调控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效率已经成为畜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免疫应答、生产性能和甲烷排放等生理参数的作用,探讨了添加剂、饲粮类型、季节变化和饲喂方式等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合理有效地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培育健康高效的反刍动物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旨在为慢速型黄羽肉鸡日粮配制提供数据参考并完善我国黄羽肉鸡饲料原料基础数据库,选用90日龄清远麻鸡168只,按体重随机均分成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试验预饲3 d,全收粪3 d.7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30%玉米日粮、30%大麦日粮、30%小麦日粮、30%高粱日粮、25%麦麸日粮、30%米糠日粮.采用全收粪和套算法测定总能(GE)代谢率、表观代谢能(AME)和氮校正代谢能(AMEn).结果表明:玉米、大麦、小麦、高粱、麦麸和米糠的总能代谢率分别为83.0%、82.5%、83.3%、83.9%
为研究不同硒的形式对奶牛乳硒浓度、血硒浓度、生产性能和相关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网络Meta分析方法,对在PubMend、Web of Science、谷歌学术、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使用“奶牛”和“硒”或“Dairy”“Milk”“Selenium”等搜索获得的27篇可以提取数据的研究性论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酵母硒和羟基蛋氨酸硒可以显著提高乳硒浓度、血硒浓度、乳脂率和乳蛋白率(P0.05).
[目的]评价西南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性,探究氮高效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方法]以西南麦区3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分析小麦品种在高氮(15 mmol/L)和低氮(2.5 mmol/L)水平下小麦苗期氮效率相关性状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两种氮处理下小麦品种间苗期形态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0个评价指标中,根冠比、叶面积、全氮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面积、根部干重和茎叶干重在两种氮素处理水平下变异系数均高于
[目的]为探究稻茬小麦高产的耕作方式和适宜播种量.[方法]研究复合耕作(T1)、浅旋机播(T2)以及免耕稻草覆盖(T3)条件下,不同播种量(D1-150 kg/hm2,D2-210 kg/hm2和D3-270 kg/hm2)对川麦104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采用复合耕作,播种量为27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达7.92 kg/hm2;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有效穗、成穗率、各生育期群体干物质重、抽穗期茎秆节间外径、成熟期株高均表现为:复合耕作>浅旋机播>免耕稻草覆盖;浅旋机播下小麦每穗
[目的]明确在四川成都和西昌生产玉米品种正红431种子时适宜的收获期,为生产高质量种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2个基地不同成熟度正红431种子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以及种子发芽率的变化来综合判断.[结果]成都基地正红431种子MDA含量和POD活性分别在授粉后35和40 d趋于稳定,SOD活性在授粉后45 d时最高;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在授粉后35、40和35 d趋于稳定;发芽率在授粉后30 d可达到90%以上,45 d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