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时下人们最关注的主题之一,发现自然环境中各种规律,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引导人们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促使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方面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有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既践行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开门见山介绍给学生,先入为主
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以识记内容为主的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在新授课时会提出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问题。学生就这一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适时据此导入新课,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规律的把握能够很好的指导我们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这种指向性极强的观念介绍能够方便学生更为准确、具体的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清楚人类社会需要关注的领域,控制人口数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前期知识传授下会形成更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备了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二、通过教学内容及典型案例学以致用,落实行动
可持续发展观念中最关键的是每一位公民能否存在该理念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许多案例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师教学时可以恰当安排、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自觉落实行动。
在“自然资源与人类”学习中,由于上一章学习了整体性及差异性的规律,学生就教材中所提及的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要求学生在分析区域资源利用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协调发展,谋求整个区域的稳定、持续发展。认识到环境的差异性,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就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选择等方面因地制宜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人口与环境”部分,在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后,引导学生思考当前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为什么我国要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利弊?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具有一定梯度且和教学内容、时事发展结合较为密切的设问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兴趣,他们一定会更为积极的参与,所提出的观点也会具有发散性和实践意义。
教师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呈现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等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基本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尽量多展现一些鲜活的实例给学生思考分析。就实施途径中的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农业(农业)举出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下工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好处。可以在给学生补充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案例时要求学生分析其体现的主要思想。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会,去发现日常生产、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提出解决的措施。如笔者所在的高中离农村较近,每到收获季节学校都被烟雾笼罩,结合切身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农村秸秆处理所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会有哪些方面的危害?如何解决?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指出因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秸秆因热值较低往往被随处堆放甚至推入河流、就地点燃,造成河湖堵塞、大气污染、土壤质量降低、火灾导致人畜伤亡等危害;可以通过技术研发、政策保证、经费落实、完善法规等措施来引导农民实施秸秆资源化。
三、教师应强化自身素养,加强引领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很多人看来貌似很空泛,部分教师觉得只要将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通过默写、大量的训练来巩固即可达到考试要求。这些观点和做法是不可行的。在当前更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大前提下,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引领作用对教师的自身素养要求也就更高。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养,不断从更为广泛的范围获取资源来用于教学,绝不可因循守旧,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不断变化,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也在不断变化,若我们给学生呈现的资料和时代结合不密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就会减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度会直接降低,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睢宁高级中学南校)
一、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开门见山介绍给学生,先入为主
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以识记内容为主的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在新授课时会提出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问题。学生就这一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适时据此导入新课,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规律的把握能够很好的指导我们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这种指向性极强的观念介绍能够方便学生更为准确、具体的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清楚人类社会需要关注的领域,控制人口数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前期知识传授下会形成更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备了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二、通过教学内容及典型案例学以致用,落实行动
可持续发展观念中最关键的是每一位公民能否存在该理念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许多案例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师教学时可以恰当安排、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自觉落实行动。
在“自然资源与人类”学习中,由于上一章学习了整体性及差异性的规律,学生就教材中所提及的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要求学生在分析区域资源利用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协调发展,谋求整个区域的稳定、持续发展。认识到环境的差异性,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就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选择等方面因地制宜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人口与环境”部分,在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后,引导学生思考当前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为什么我国要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利弊?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具有一定梯度且和教学内容、时事发展结合较为密切的设问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兴趣,他们一定会更为积极的参与,所提出的观点也会具有发散性和实践意义。
教师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呈现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等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基本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尽量多展现一些鲜活的实例给学生思考分析。就实施途径中的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农业(农业)举出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下工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好处。可以在给学生补充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案例时要求学生分析其体现的主要思想。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会,去发现日常生产、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提出解决的措施。如笔者所在的高中离农村较近,每到收获季节学校都被烟雾笼罩,结合切身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农村秸秆处理所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会有哪些方面的危害?如何解决?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指出因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秸秆因热值较低往往被随处堆放甚至推入河流、就地点燃,造成河湖堵塞、大气污染、土壤质量降低、火灾导致人畜伤亡等危害;可以通过技术研发、政策保证、经费落实、完善法规等措施来引导农民实施秸秆资源化。
三、教师应强化自身素养,加强引领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很多人看来貌似很空泛,部分教师觉得只要将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通过默写、大量的训练来巩固即可达到考试要求。这些观点和做法是不可行的。在当前更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大前提下,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引领作用对教师的自身素养要求也就更高。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养,不断从更为广泛的范围获取资源来用于教学,绝不可因循守旧,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不断变化,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也在不断变化,若我们给学生呈现的资料和时代结合不密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就会减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度会直接降低,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睢宁高级中学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