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术标本的规范化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展期胃癌规范化诊治流程中,标准根治手术与准确的病理报告之间存在一个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标本的规范化外科处理,即标本离体到病理医师处理之间由外科医生对标本的解剖、固定、取材和记录的过程。规范这个过程,方能准确反映淋巴结详细的分布和数目,明确胃癌术后的病理分期,制定辅助治疗方案,精准地显示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保障手术的规范化实施,包括整体清扫原则(en bloc)等,同时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迄今,我国尚缺乏完整统一的胃癌根治术后标本外科处理的规范及标准。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组织,召集国内胃癌研究领域的数十位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我国国情,历经近两年的反复研究讨论和多次修改,制定了本专家共识,具体指导胃癌标本规范化外科处理前的注意事项、基本要求和胃癌标本处理流程,包括离体标本处理时间、胃标本的处理和资料归档以及淋巴结分组取材、分拣及其精拣记录等操作环节,旨在对胃癌进行规范化诊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术后标本的外科处理规范化标准化,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胃癌外科的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99Tcm-联肼尼克酰胺-3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二聚体(3PRGD2)显像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并将其与18F-FDG显像比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并拟行术前NAC的Ⅱ、Ⅲ期乳腺癌患者41例[年龄:(61.5±7.8)岁],在患者NAC治疗前、第1周期化疗后和第4周期化疗后分别同步进行99Tcm-3PRGD2和18F-FDG显像,计算肿瘤/本底比值(T
目的评价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在辅助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前后动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该Ⅰ期研究采用剂量递增设计,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4例DTC患者(男5例、女19例,中位年龄41岁),根据国产rhTSH(简称rhTSH)使用方法分为4个剂量组[0.9mg×1d(A组),0.9mg×2d(B组),1.8mg×1d(C组),1.8mg×2d(D组)],每组6例。每例患者接受2个阶段自身对照研究,依次为rhTS
目的通过检测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IR-PTC)中的突变频率,探讨该基因突变对RAIR-PTC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RAIR-PTC[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49.8±16.1)岁]和碘治疗有效[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39.8±10.9)岁]PTC患者的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情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免疫PET显像是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模式,其有机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与PET显像的高灵敏度。近年来,免疫PET显像探针的临床转化应用日渐增多,其可实现对多种肿瘤的早期无创诊断、抗体治疗患者分层以及放射免疫治疗的精准剂量评估。该文对免疫PET显像在肿瘤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国内外临床试验的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在我国已被批准进入临床应用。ICIs治疗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早期发现和临床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18F-FDGPET/CT有助于早期发现irAEs,为临床诊疗提供正确的指导。该文旨在对18F-FDGPET/CT在监测irAEs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总结其典型影像学表现和研究进展。
多种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药物正进入临床应用,为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补充。这些药物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来增强整体免疫应答,但同时也会导致非常规的反应模式,这对影像学检查可有效评判治疗效果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效的抗肿瘤免疫需要初级和次级淋巴组织发动全身免疫反应来完成。但是全身免疫反应的增强会破坏健康组织的免疫稳态,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组织和液体活组织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和全身免疫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然而,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受到相关过程中生物、空间和时间异质性的限制。因而,分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