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 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21-01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聚焦于“求真”“求证”“求实”的解决问题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意味着探究式学习是所有学科学习的主导方式,理应贯穿于人的终身学习中。基于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时可采取如下关键策略。
一、情境体悟,提出问题
中国情境考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提出“真、情、思、美”的“意境说”,倡导学生“多读书,不做题,注重整体训练”,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教学特色,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快乐地学习。其主要做法是:根据课文主题创设实地感受、多媒体情景、想象力筑景、故事性情景、影视戏剧情景等情境时空,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悟,并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发问的本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提问的方式通常为“6W”——“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在哪里(Where)”“什么时候(When)”“怎么办(How)”“是谁(Who)”。这一提问方式强调提问的主体尽可能是学生,教师则从“合作探究者”的角度来提问,起到示范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葡萄沟》时,教师可以在整体认读环节先请学生共同品尝葡萄,然后师生沿着课文线索去寻找“中国最好的葡萄产地”,“进入”葡萄沟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走”边考察,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在文本解读环节,学生扮演葡萄沟的“小导游”,用真切热情的语言向其他学生介绍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加工工艺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结合课文的生字、词、句等提出读音、写法等相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合理分析,形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解答。
二、大胆想象,表达观点
决定科学探究或人文探究成效的关键是勇于提出观点或假设。在语文探究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发挥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针对问题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例如,在探讨“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一问题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凡是风景优美、盛产水果、人民热情好客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因此,中国的好地方可多了。”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也盛产葡萄,我的家乡肯定也是个好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要把葡萄沟的葡萄拿回家去种,这样我的家乡就能成为好地方了。”虽然这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文本,将论题转变成“什么样的地方才算是好地方”,但是学生的观点生成于文本解读,贴近学生的实际,是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探究的结果。
三、小心求证,达成共识
检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是否合理、可靠,通常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而强调基于证据的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成理”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实地考查等方式获得具有实证性质的证据,让学生养成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只唯实的探究式学习习惯。例如,在课文《葡萄沟》的教学中,如果要把葡萄沟界定为好地方的依据是“环境好、人文好、产品好、风景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举出翔实的数据或相关信息,并通过图片、表格、访谈意见等形式呈现证据,以证明“好地方”标准的合理性。同时也能举出反例,说明为什么有些地方不能称为“好地方”。
四、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归纳总结是学生将知识和观点结构化、简洁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减轻记忆负担,促成“每课有得,每考有喜”,形成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学习课文《葡萄沟》,学生掌握了描写葡萄的修辞手法、描写乡村或是某个景点的逻辑方法,还学会证明某个地方是否为好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对某一种水果进行描写,对某个村庄或社区进行介绍,探究我国的某个好地方,或是某个不太好的地方,从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引发学生探究如何创造“好地方”的兴趣。
随着探究式学习的拓展与深入,教学还会生成更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热身问题→基本问题→类似问题→拓展问题→生成问题”的路径,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有效衔接起来,培养学生去感悟世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智慧的能力。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也有效落实了新课程实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21-01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聚焦于“求真”“求证”“求实”的解决问题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意味着探究式学习是所有学科学习的主导方式,理应贯穿于人的终身学习中。基于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时可采取如下关键策略。
一、情境体悟,提出问题
中国情境考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提出“真、情、思、美”的“意境说”,倡导学生“多读书,不做题,注重整体训练”,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教学特色,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快乐地学习。其主要做法是:根据课文主题创设实地感受、多媒体情景、想象力筑景、故事性情景、影视戏剧情景等情境时空,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悟,并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发问的本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提问的方式通常为“6W”——“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在哪里(Where)”“什么时候(When)”“怎么办(How)”“是谁(Who)”。这一提问方式强调提问的主体尽可能是学生,教师则从“合作探究者”的角度来提问,起到示范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葡萄沟》时,教师可以在整体认读环节先请学生共同品尝葡萄,然后师生沿着课文线索去寻找“中国最好的葡萄产地”,“进入”葡萄沟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走”边考察,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在文本解读环节,学生扮演葡萄沟的“小导游”,用真切热情的语言向其他学生介绍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加工工艺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结合课文的生字、词、句等提出读音、写法等相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合理分析,形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解答。
二、大胆想象,表达观点
决定科学探究或人文探究成效的关键是勇于提出观点或假设。在语文探究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发挥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针对问题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例如,在探讨“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一问题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凡是风景优美、盛产水果、人民热情好客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因此,中国的好地方可多了。”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也盛产葡萄,我的家乡肯定也是个好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要把葡萄沟的葡萄拿回家去种,这样我的家乡就能成为好地方了。”虽然这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文本,将论题转变成“什么样的地方才算是好地方”,但是学生的观点生成于文本解读,贴近学生的实际,是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探究的结果。
三、小心求证,达成共识
检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是否合理、可靠,通常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而强调基于证据的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成理”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实地考查等方式获得具有实证性质的证据,让学生养成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只唯实的探究式学习习惯。例如,在课文《葡萄沟》的教学中,如果要把葡萄沟界定为好地方的依据是“环境好、人文好、产品好、风景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举出翔实的数据或相关信息,并通过图片、表格、访谈意见等形式呈现证据,以证明“好地方”标准的合理性。同时也能举出反例,说明为什么有些地方不能称为“好地方”。
四、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归纳总结是学生将知识和观点结构化、简洁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减轻记忆负担,促成“每课有得,每考有喜”,形成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学习课文《葡萄沟》,学生掌握了描写葡萄的修辞手法、描写乡村或是某个景点的逻辑方法,还学会证明某个地方是否为好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对某一种水果进行描写,对某个村庄或社区进行介绍,探究我国的某个好地方,或是某个不太好的地方,从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引发学生探究如何创造“好地方”的兴趣。
随着探究式学习的拓展与深入,教学还会生成更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热身问题→基本问题→类似问题→拓展问题→生成问题”的路径,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有效衔接起来,培养学生去感悟世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智慧的能力。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也有效落实了新课程实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