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只手评优劣,李杜曾经不入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axue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唐人选唐诗十种》(初版于1958年),小32开平装本,上下两册,共2.35元——这在当时就算比较贵的书了。曾经有一段时间,这是我相当喜欢把玩的闲书之一。
  所谓十种,其中有两种稍特殊些,即被列为第一种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原是敦煌卷子中的残卷,已不完整;被列为第十种的《搜玉小集》,唐文学专家认为传世的版本也已不完整,可能只是原先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两种选集的编者和编成年代都未留下明确信息,今人只能根据集中所收作品的作者,来约略推断其编成年代。
  关于《唐人选唐诗十种》在唐代诗歌文学研究上的价值,专家们早已有过许多论述。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个方面,是注意到诗人名望地位的变迁。
  这原是很容易发现的现象——有些在现代人撰写的文学史上仅算二三流甚至不被提到的诗人,在唐代选本中却有大量作品入选;而有些如今被认为是第一流的诗人(比如李白和杜甫),在多种唐代选本中甚至一首作品也未入选。当然,要由此来推论诗人文学地位的变迁,需要有一个简单化的假设:入选作品越多地位就越高。这个假设其实肯定会有例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确实也不妨使用它。
  以我业余闲览之所见,有些从《唐人选唐诗十种》来讨论诗人名望地位变迁之作,其推论之法似乎尚未尽善。要是按照所谓“理科方式”来处理,我尝试如下操作:
  第一步:确定人选。李白和杜甫是当然人选。这是因为:李、杜现今名望甚大,被公认为“第一流诗人”,堪为代表或象征;他们的年代(701-762年、712-770年)又使他们可以成为《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大部分选本的正常选项——如果年代晚了,那些选本编选时诗人尚未成名或出生(比如772-846年的白居易),就无法成为正常选项。
  第二步:从《唐人选唐诗十种》中统计李白、杜甫诗的入选情形。为此先将这十种唐代选本的年代——包括设法推断的——依次开列如下:
  《国秀集》:天宝三年(744年)
  《河岳英灵集》:天宝十二年(753年)
  《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不晚于天宝末年(755年)
  《搜玉小集》:不晚于天宝末年(755年)
  《箧中集》:乾元三年(760年)
  《中兴间气集》:大历十四年(779年)
  《御览诗》:元和元年~十二年(806~817年)间
  《极玄集》:约唐文宗时(827~840年)
  《又玄集》:光化三年(900年)
  《才调集》:后蜀时(934~965年)
  上列十种选本中,《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和《搜玉小集》不宜使用,因为现有选本已属残缺,即使知道李白诗入选多少(比如《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入选李白诗34首),由于总入选数量已不得而知,就无法判断李白诗在其中的比例。其余八种则各项条件都符合要求,可以使用。
  第三步:选择后来的唐诗选本,统计李白、杜甫诗的入选情形。最简单的就是选择清代的《唐诗别裁集》(1763年重订)和《唐诗三百首》(1763年编成)。
  统计结果归纳为下(见表):
  从表中看,李白、杜甫地位的变化一目了然:在公元900年之前的6种选本中,杜甫竟全未入选,李白也有5种不得入选。在他们身后过了一个多世纪,到晚唐的选本中,李、杜才开始有了一席之地。而到了清代,他们就已经稳居“第一流诗人”的地位了。杜甫的地位变化更为显著。
  至于李白、杜甫在诗歌文学上的地位,生前为何如此之低,后来又为何逐渐上升直至成为“第一流诗人”?那就要写学术论文去研讨了——早已经有许多人讨论过了,我这篇小文就不承担这种任务了。
  在本文剩下的篇幅中,能够做的比较有趣的事情,是从《唐人选唐诗十种》中看看,当年那些入选作品多多、地位高名望大、而在今天的文学史中已经沦为二三流甚至不被提到的诗人,他们当年入选的“热门作品”或“流行作品”,是如何光景。
  比如《御览诗》,原是唐宪宗下令编选的“当代名家诗选”,其中入选最多的两人是卢纶(32首)和李益(36首)。入选此集,看来在当时还是相当荣耀的事情,卢纶的诗入选此集,他的墓碑上特别提到了此事,而且强调了“奏御者居十之一”——入选的诗中他的作品占了十分之一(在现今的文本中事实上还超过了一点,达11.2%)。
  到了清代的《唐诗别裁集》和《唐诗三百首》中,卢纶分别入选15首(百分之一都不到了)和6首,李益分别入选18首和3首。而在今天的文学史上,这两人都已经沦为二三流诗人,有些文学史中连卢纶的名字也找不到了。
  从《御览诗》中两人入选的诗来看,卢纶更用世,李益更伤感。比如卢纶的《皇帝感词》四首之三:
  妙算干戈止,神谋宇宙清。两阶文物盛,七德武功成。校猎长杨赋,屯军细柳营。归来献明主,歌舞满春城。
  一派颂圣之辞,今天看来确实乏善可陈。宪宗为中兴之主,后人评价唐代历朝皇帝,宪宗得与太宗、玄宗并列,相传他儿时有“我是第三天子”之语,很像预言。当时宪宗受用了许多歌功颂德,卢纶只是这些颂歌合唱中的一员而已。当然,他也有更具文学性的作品,比如《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也不外文人的老生常谈。前面一首极力颂圣,将现实粉饰得仿佛尧天舜日,这一首中却又说“逢世难”,自伤怀抱起来。不知“奏御”之后,宪宗看了会不会微有不悦?
  李益看来是个风流倜傥之人,从他入选《御览诗》中的作品看,他似乎相当自恋,经常揽镜自照,“生涯在镜中”、“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下面这两首是他比较优美的作品: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词)
  柳花吹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舟行)
  在船上躺着,还不忘记照镜子。虽然在这类作品的默认语境中,这个“卧引菱花”的人通常是一个美女,但从下文“天晴共上望乡楼”来看,更像是李益的夫子自道。
  替皇帝选诗“恭呈御览”,照理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事情,入选的那些诗大部分应该是当时公认的佳作。但现在看来,《御览诗》中的入选作品颇多平庸之作——上面录出的四首,是我已经尽力挑选的优美之作,也不过尔尔。对此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这个选本就是失败的,选编者或是因为水平不高,或是出于私人好恶,将许多平庸之作选入其中。这种解释听起来比较简单,但真要让它成立,是需要许多证据的。
  第二种,是认识到对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优劣的评价不仅因时代而异,而且因人而异,原本就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我们不妨假定《御览诗》选编者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的,入选的这些作品在当时就是公认的佳作,只是过了一千三百年之后,今人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标准已经变了。我相信这种解释更为合理。
其他文献
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之所讬命者也。  ——吴宓《读散原精舍诗笔记》  吴先生所谓“陈氏一门”,是指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及弟寅恪祖孙三代,可谓传统学术世家的典型代表。陈宝箴21岁中举,文韬武略深为曾国藩赏识,称他为“海内奇士也”。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文明。子陈三立,与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浙江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福建巡抚
偶然结识王定功博士,看到他的专著《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观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很是欣喜。中国大陆开展生命教育已十年有余,但未见正式论著问世。王博士的这部专著可谓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无论是从生命教育诞生的直接因素,还是从人的一生发展历程看,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实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而《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观察》一书提供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材料为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是:“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命题者为考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小说设计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和每年的情况一样,试题一公布,立即有“好事者”询问作者巩高峰:“诡异的光”究竟有什么涵义?作者略带无奈又不乏揶揄地回答:“我是真做不出来,我估计我做出来还没有他们做得好,现在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自己
钱理群先生把陈日亮老师的“文心”概括为三句话:“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所谓“文从心出”,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文作为语言知识或文学、文化知识的例证,而不触及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中的心(思想、思维、情感);所谓“心在文中”,就是不能脱离文而抽出思想、理念而大谈之,这样的借题发挥,不仅脱离了课文之文,也脱离了作者的心;所谓“循文会心”,就是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这个中心
读《最后一班地铁》。    聂尔《最后一班地铁》中的大部分文字,因为网络和博客的关系,我在它成书之前就已经读过了,这一次实际上是重读。重读意味着温习与缅怀,却也依然有不时的惊奇和心有所动——那应该是一种突然的发现吧。我在他的书中究竟发现了什么呢?  我最先的发现是聂尔对底层世界的关注。像《中国火车》里的小偷,《为谁而颠狂》中的老业根,《人是泥捏的》中的老女人,《与宋海智博士对谈》中那个不在场的“失
曾钊新教授多年致力于伦理学研究,其学术研究不是“纯理论”的,而是具有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人性”讨论中,曾钊新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曾经引发广泛争议。在研究人性问题有所得之后,其学术研究方向转入人的心理和社会现实道德问题,潜沉深思,奋勇精进,终成为道德心理学和伦理社会学两个领域的开拓者。如果说道德心理学是理论性的、基础性的研究的话,那么,伦理社会学则是操作性
1931年7月10日、11日,北平小剧院借用王府井大街帅府园南面的协和医院礼堂,连续两个晚上上演了一出讽刺喜剧《软体动物》。这部剧是赵元任根据英国剧作家哈伯特·亨利·戴维斯(H.H.Davies)的名作而改编的。剧情很简单,写的是有闲、有钱阶层的懒惰。白太太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富家小姐,有才干,自嫁给白先生后,白先生因为爱她,事事唯命是从,致使白太太处处偷巧装懒,连陪丈夫下棋、散步、逛公园都认为是一种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后,无论是鼓吹文学革命,率先用白话文写作,还是倡导整理国故,教育救国,胡适都是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己任,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毋庸置疑的一位核心人物。但终其一生,如他自述所言:他的整个思想基本上是杜威的实验主义。这也是一个世纪以来,围绕着对胡适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由于信奉实验主义,胡适不仅把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文学改良、整理国故的实践
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她对于“战争与革命”之巨大暴力性做了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学考察,二战期间作为犹太人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经历以及典型的德国思辨传统,为她的考察提供了思想基础。此外,她对当下大众消费社会的危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限消失——的深刻洞见,她通过重建“行动”和“劳动”等概念的价值来重新定义人类的生存境遇,以及她对希腊城邦文化和康德哲学的政治学意义的解读等等,也都深
一    2011年8月12日晚,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Gary Locke)一家人从西雅图悄然抵达北京。这位生于美国西雅图市的第三代华人移民,曾经创造了很多“第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美国人州长、美国本土的第一位亚裔美国人州长、第一位华裔美国人商务部部长,如今,又成为第一位华裔美国人驻华大使。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再次引发学界对亚裔美国人群体如何在美国发出“声音”并发挥更大作用的思考。  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