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服务地方路径探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0432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要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在人才培养中,传媒艺术教育如何服务于地方发展,更好地面向社会,将服务地方的理念融入专业建设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应用型传媒艺术类人才,成为值得思考的命题。本文聚焦并探究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服务地方之路,希冀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传媒艺术;服务地方;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58-02
  高等教育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重要使命,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服务地方”指地方高校以全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共生发展,为政府、企业和人的发展提供服务。当下,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校地联合程度日益加深,更加重视并深入落实服务地方的宗旨,通过人才培养和提供科技、文化、思想等支撑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要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在人才培養过程中,如何服务于地方发展态势,更好地面向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应用型传媒艺术类人才,成为传媒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命题。本文对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服务地方之路进行探究,希冀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在服务地方过程中践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准则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也就是 “四个服务”。四川传媒学院在新时代应强化政治担当,以“四个服务”为中心,以服务四川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立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影视传媒产业转型的根本,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能够“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四川声音”的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
  作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传媒艺术类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提高政治站位,积极适应国家和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新产业的需求。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校地合作,对接成都乃至四川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输送培养新时代传媒影视人才;另一方面,要主动进行服务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与传媒影视行业企业的合作,创作产出能反映地方风貌人情的作品。同时,还要将专业教学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到实践创作中,鼓励师生参与专业比赛和竞赛,在实践中推出能反映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秉持家国情怀、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文艺作品,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把握新时代历史使命,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传媒艺术人才
  新时代在传媒人才、新闻人才、影视人才等传媒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立德树人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引领尤为重要。把握新时代历史使命,除了要彰显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特色,更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强化示范引领,强化资源共享,实现与“传媒特色”的同频共振,在坚持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传媒艺术类人才。
  传媒艺术类专业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要把握党对传媒艺术类人才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聚焦立德树人:通过深入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在交流和活动中深化立德树人感悟;通过组织专业教学创作活动,实现课堂思政与思政课堂的有机融合;深入发掘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召开师德师风专项学习会议,发表专题讲话,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环境;鼓励教师参加师德演讲比赛,组织教生代表观摩比赛……这些都是宣传立德树人思想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未来传媒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摇篮,传媒艺术类专业应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在传播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新时代,凝聚新思想、占领新平台、拥抱新技术,将新的理论和现象、新的内容与方法植入研究、融入实践,聚焦社会的实际需要[2]。这就要求我们将传媒特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基固本、追求卓越,力争培养出更多活跃在传媒领域和文艺界一线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政治素养与专业素质兼修的新时代传媒艺术人才,承担起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职责。同时,要继续以大媒体为核心,传播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努力培养融媒体和智能传媒不断发展环境下的电影与戏剧艺术创作专业人才,为祖国的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推出创作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加之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与之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也必然被纳入转型发展轨道[3]。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实现分类、转型以及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成为培养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的有效路径。因此,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就是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推出高质量成果。
  当下,传媒艺术类专业更应立足新时代背景,服务地方根本,借助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进程:要与地方协会组织开展教学合作,探讨人才培养之路;要在师生联合创作中推出能反映地方典型人物形象或与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有关的作品,传播弘扬正能量,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效益的双赢;更要积极借助学校资源,主动参与行业发展建设进程,将服务地方的范围从四川拓展到全国,在创作中实现服务地方的整体目标,在创作中深化产教融合理念。   四、抓好“三个层面”,探索增强服务地方能力路径
  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媒艺术类专业的特殊属性要求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应围绕“适应社会、服务地方”开展,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要坚定文化是灵魂,思想是保障,人才是关键的思想,为培养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积极做出贡献。
  一方面,传媒艺术类专业要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顺应四川高质量发展和成都休闲文化城市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传媒艺术人才,推出更多能体现成都特色、四川特色乃至中国特色的优秀传媒影视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传媒艺术类专业要顺应市场需要,培养能够融入社会文化市场的传媒艺术类人才,增强产业的活力和创新力,繁荣影视、传媒市场。传媒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中的关键地位,因此,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服务地方的理念。
  第一,教师层面: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兼具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师作为支撑。一方面,要运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操作技能的教师,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尤其是项目创作中的作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到一线参加技术技能培训与学习,了解行业内外最新动态,提升学术理论水平及专业实践能力,进而加快“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学生层面:专业能力对接行业标准。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素质、层次和社会服务面向,其核心是专业的设置布局。传媒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主动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深化以顺应地方发展需要为判断依据的理念,将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以行业产业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为原则,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势,主动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中科学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
  第三,学校层面: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机遇,需要学校、企业、教师三方的共同参与。学校要主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培训学习等进程;企业要提高主动提高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工作能力,为企业储备优质的后备人才;教师要将项目创作引进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循环体系。
  五、结语
  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发展与其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于此,传媒艺术类专业要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植根地方土壤,探索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发展紧密结合的路径,在服务地方中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旭锋,张卫国.不忘办学初心,践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N].光明日报,2019-07-05(05).
  [2] 高曉虹.投身新闻教育,书写时代华章[N].光明日报,2017-12-19(08).
  [3] 王锋,王运来.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围城之困”的理性思辨——基于教育依附理论的视阈[J].现代教育管理,2018(1):36-40.
  作者简介:陆薇(1988—),女,广东中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新媒体。
  王煜(1990—),女,山东潍坊人,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基于文化间传播的理论来考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表现和策略,阐释了文化间传播的含义,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文化间传播现状,最后提出中国文化的文化间传播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间传播;媒介;有效传播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关系出现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并存的态势,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发展期,需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
摘要:在传媒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也因此发生变革。在传播领域,虚拟技术的应用为沉浸式新闻模式的创设提供了支持,为新闻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虚拟技术可以颠覆人体感知,促进人们综合感知能力的开拓,是一种十分新颖的媒介形式。本文对数字虚拟技术进行分析,阐述该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新闻传播;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新媒体依靠数字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传播媒介有手机、网络、电影、动漫等形式.这些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受众价值观、消费理念等转变.传统戏曲观赏模式以剧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非遗是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民俗性、文化性与
期刊
【摘要】考古遗存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媒介,考古出土遗迹、遗物透过自身的形象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文明历程与文化信息,考古文博电视节目《考古公开课》以公共课堂的形式成为观众探寻中华文明的桥梁。该节目设置别出心裁,塑造出考古知识的全新媒介形象,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传播策略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艺术化表达,并深度诠释和传播了“工匠精神”,将电视节目的娱乐性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普及我国五千年文
摘要:现代农村电商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融合直播、短视频等为新表现形式的带货新模式,为农村电商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本文基于媒体融合理论探讨农村电商现状,抓住去中间化等关键节点,结合短视频、央视扶贫直播带货等案例分析直播带货、短视频现象,探究其對农村电商产生的去中间化影响。  关键词:媒体融合;农村电商;去中间化;直播带货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
摘要:近年来,中国影片虽在国内取得不菲的成绩,但在跨文化对外传播中遇冷不前。本文以“走出去”为切入点,结合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垄断、高低语境、文化贴现、价值差异等特征,分析中国影片“走出去”面临的多重困境,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影片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中国影片;海外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62-02  随着
摘要: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扩展,是AI技术发展的飞跃和突破。其卓越的深度学习能力让所有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望尘莫及。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舞台的应用,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互动化逐渐成为播音主持的发展主线。对播音主持人这一类需要情感温度的语言创作职业来说,无疑迎来了一次职业生涯的历史性职能倒逼。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视角出发,对AI主播的职能与先天优势进行分析,将其和播音员旧
摘要:雄安新区自设立之日起,便引发海外主流媒体的关注。本文基于道琼斯Factiva数据库,筛选样本,分析雄安新区海外舆情的基本规律和各年度舆情关键词,提炼报道的倾向性。  关键词:海外主流媒体;雄安新区;舆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64-04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经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设立雄安新
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方式,标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出组织传播与社会动员的独特功能.现从肯定性、否定性两个向度出发,结合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此次社会治理中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