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961-2020年渠江流域13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运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流域降水量及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渠江流域60年年均降水量1 126.17 mm,年降水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倾向率为6.9 mm/10 a.年降水量波动剧烈,存在27年、15年的周期性变化.年均降水量呈现由西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降水量高值区位于流域东北部万源地区,低值区位于西部巴中地区.年降水量倾向率呈现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的趋势,东部及南部降水倾向率为10~15 mm/10 a.渠江流域降水呈季节性变化,春季、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5年滑动平均数据表明,夏季降水倾向率为16.9 mm/10 a,秋季降水倾向率为-7.7 mm/10 a.季节降水量波动明显,突变点较多,春、夏、秋季突变点主要集中于1961-1980年和2010-2020年间,冬季突变点集中于1985-2005年间.渠江流域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倾向率最高值分别位于流域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渠江流域汛期暴雨年均日数为4.28日,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60年内暴雨日数以0.21 d/10 a的速率增加.汛期暴雨日数年际波动明显,1965年、1983年、1984年呈显著增加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存在14年、21年的周期性变化.渠江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的趋势,流域南部达川地区的上升趋势最快,较流域整体上升趋势高0.15 d/10 a.
其他文献
膝关节痛是骨伤科的常见病症,中医病名多以“骨痹”“膝痹”“鹤膝风”等出现.在《素问·骨空论》中较为详细记载了膝痛的辨证论治.文章通过研究经典著作以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对于其中“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一条进行辨析,对背内溯源、膝痛不可屈伸的病因病机及治其背内进行探讨,以期对于膝痛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推拿振法与局部机械振动疗法作为当前临床上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其相关参数的设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文章围绕两种局部机械振动疗法作用于机体时参数的选择问题,在频率、振幅、时间等方面进行整理,并从二者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生物体各组织、器官自身的物理特性(固有频率)为基点,探讨两种局部机械振动疗法作用于机体的优效参数及量效关系,以期为局部机械振动疗法的规范化探讨提供思路.
果实套袋可有效保护果实免受有害生物侵害,改善果实生长环境,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光洁度,提升果实品质,是果品生产精耕细作、进行精品化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东亚中、日、韩的苹果、梨、桃、葡萄等主要果树生产中,所用果袋有塑料袋、纸袋、纸+膜袋等.但果实套袋是目前果树生产中投资大、费工多的作业,已很不适宜果树发展的形势,无袋化栽培已是大势所趋,适应这一趋势,进行栽培管理变革,是保持果树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
太极是易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太极范畴也是医易会通的重要交点.在实质上,“太极”是“有”本原,等同于道家生成论中的“一”,其内涵是阴阳二气的和合统一.太极范畴与中医理论的明确结合始于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引太极范畴入医学,以太极易理释医理.经过朱丹溪的引申发挥,明代的医家对医易太极范畴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独辟蹊径,建立了太极命门学说.太极范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使得医易关系更为密切,说明了易理与医理同根同源,在学术上可互通有无.
“中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体生理观与健康观的基础,人与自然间、人体内部均拥有阴阳相互交感以使“中和”化生的过程.远端选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时取穴的重要原则,以达到令疾病向中和而愈的目的.文章试从“中和思想”的角度对远端选穴原则进行原理阐释与探讨,即远端选穴从病位的角度为患者制造出了一对阴阳,以化生出“中和”的状态,并且使中焦脾胃在此过程得到顾护.后附验案一则,从理论连接临床,为临床针刺选穴提供思路.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土壤养分,对比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林恢复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地、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在0-20 cm浅层土壤的容重分别1.15,1.04,1.06 g/cm3,次生林地的容重最大
降水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也是不同时空尺度上各种生物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为了解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以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草地、灌木地和沙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荒漠草原降水事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降水量以<5 mm的小降水事件为主,发生次数占总事件的72%;从降水强度来看,<10 mm/h的降水事件居多,达到86%.0~25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量以沙地最高,灌木林和天然草地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几乎相等,但天然草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的波动较大.3种土地利用类
以“鲁引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垄作模式,研究其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覆盖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增加马铃薯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硝酸盐含量,其中以垄上覆塑料膜、垄沟覆秸秆模式的马铃薯产量最高、品质最好.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临证经验丰富,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基础是“六不通”,即“不正不通、不顺不通、不松不通、不动不通、不调不通、不荣不通”,围绕此观点,在临证治疗上应该遵循“正则通、顺则通、松则通、柔则通、调则通、荣则通”的“六通论”,此外,韦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常使用痛安汤、脊柱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收效明显.文章主要基于“六通论”及“脊柱平衡手法”总结韦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证经验,以期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国医大师李士懋以脉诊为中心,认为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形成不同脉象的根本,临床应重在体会指下脉的形象,而不以至数为中心,强调应整体感知脉象特征,抓住病机本质,方可精准辨治;应以脉象特征为依据,辨析弦、缓、迟、数、虚、散、紧脉等脉象的判断标准;创造性地提出“痉脉”主寒凝证,“躁脉”主火郁证等临床新见,丰富了脉诊的内容、提高了脉诊的实用价值.李老倚重脉诊,强调切脉应“重脉象而非至数”,突出诊脉之要是把握脉象特征,指出了中医诊断疾病的精髓,值得认真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