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动力”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19890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本是同根生的上海、西安、西南、北京和台湾新竹等五所交通大学,都将庆贺自己120年的华诞。对正以争创世界一流为目标的中国大学来说,需要也能够从这五所名校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壹
  1896年,正是甲午丧师、马关签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的第二年,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和屈辱之中,洋务派大员盛宣怀由天津海关道调任设于上海的铁路总公司督办,继上年在天津创办近代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即后来的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之后,他又随即着手奏请在沪开办南洋公学,并以“中国欲兴商务必从学堂始”为由,让他所控制的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每年捐款10万两白银,作为办学经费。这不仅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经费保证,也开创了利用商资办学的先河。张謇曾说:“中国公学之兴,自南洋始。” (文中资料多采自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各卷,恕不一一注明)
  与此同时,出于铁路建设的需要,清政府在北京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后几经演变,到民国初年这三所学校分别成为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铁路管理学校。
  1920年12月,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这四所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1922年7月,交通大学又被分解为交通部南洋大学、唐山大学。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将两校分别改为第一、第二“交通大学”。次年10月,学校改隶铁道部,将交通大学设在上海、唐山、北平的三处学院,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
  1937年8月,交通大学划归教育部,随即有了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各自经历。“淞沪会战”开始后,交大沪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沪校改以“私立南洋大学”名义艰难维持。
  交大的唐山、北平两校则被迫向后方迁徙,先分别到湘潭、汉口;随着日军进犯湘鄂,又辗转迁往广西的桂林、柳州和贵州平越(今福泉),改称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后又被迫迁往重庆璧山。
  1940年,教育部又在大后方设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抗战胜利后,交通大学渝校学生2000余人,分四批返沪。唐山学校迁回后独立,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学校复校后,独立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后,三所学校分别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5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整体迁往古城西安,并在次年正式开始迁校工作。1957年9月,经国务院、高教部批准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地。1959年7月,国务院批准分别成立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并且同时进入党中央确定的全国首批16所重点大学行列。
  1949年7月,原国立唐山工学院、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 一年后,学校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两学院分别独立为北京铁道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归铁道部管辖。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1971年底,学校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70年,北京铁道学院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大陆的四所交通大学在“文革”后相继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
  在1958年,迁至台湾的交通大学部分校友,发起成立了位于新竹的台湾交通大学。
  两岸这五所交通大学系出同源,经过民国时期的分合坎坷及后来各自的峥嵘历程,它们都书写了不寻常的历史并共同走向辉煌,为中国现代交通和新兴工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培育出无数英才,创造出中华民族许许多多个“第一”。大陆的许多理工科高校,也都是从它们的母体中分蘖而出的。现在,大陆的四所交大都已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还进入了“985”高校行列。它们都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新竹的交大也后来居上,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好的大学之一,并跻身亚洲百所名校前列。
  可以说,它们都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历尽艰辛曲折,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见证,也是中国理工科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缩影,堪称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积累了许多厚重的精神财富、宝贵经验。
  早在1965年交大美洲校友总会成立时,其成员已分别来自原来多所交通大学。 1980年4月,时任会长的交大1940届校友、著名电脑专家王安应邀回国参加84周年校庆活动时,提出“五所交大是一家”,希望内地四所交大都能派代表参加8月在美举行的交大美洲校友总会联谊会。两岸五所交大积极响应,都派出代表如期赴美聚首,真正实现了全球交大校友的大团圆,并成为惯例。1984年4月8日,在交通大学建校88周年之际,内地四所交大联袂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此后,各校都更加注重彼此的交流、协作,体现“饮水思源、五校一家”的纪念碑也成为各校团结的精神象征。
  贰
  建校120年的交通大学雄辩地证明,正是这些最早的理工科高校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带到了近代中国。它们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先进文化、精神文明的集中传承和创造者。几代交通大学师生为国家的富强崛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他们中有许多献身科技和铁路、航运、机电、电讯等事业的功臣,如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就有钱学森等6位交大校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的吴文俊、徐光宪、王振义等,中国“大型桥梁之父”茅以升,以及在中国两院院士里的200多位交大校友。
  交大师生还创造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最早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内燃机、电机、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核潜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和公认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青藏铁路,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全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高速铁路、机车等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营……这些里程碑式的工程,无不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与此同时,交通大学师生中还有像蔡元培、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王宠惠、蒋梦麟、邹韬奋、翁文灏、马寅初、陆定一等许多著名的政治、文化、教育界名人。
  近代的“政治革命”与新式教育、科学发现和思想启蒙为主体的文化突破是紧密相连、并行不悖的。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而言,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20世纪前半期,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抗日战争,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其主要领导、发动者及思想理论,都是接受了近代新型教育和文化,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想影响的结果,从而使近代的“政治革命”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农民起义的全新性质和社会追求。
  但在过去很长时间所通行的价值评判却认为,近代只有“政治革命”和武装斗争才是真正彻底,也最为有效的救国途径,而“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则与“实业救国”一样,不过是缓不济急的“改良”之举,是知识分子软弱性及其阶级属性的表现,难以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这种轻视、贬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重要性及其贡献,割裂它们与政治革命的内在联系,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的偏见,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复杂原因,也直接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对整个科技、教育界的评价,尤其是在十年“文革”中的“教育黑线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和迫害知识分子、停办大学等,更是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复出后,首先以科技、教育领域的“整顿”为突破口。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34页)1977年他再次复出即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上,第40、41页)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从而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仍然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都与科技、教育政策的根本性转变有直接关系。在经历了无数挫折、教训之后,中国的政治家和亿万民众终于接受、认可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为重新认识和评价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从事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活动提供了可能。
  由此也彰显出在一百多年前,盛宣怀等先驱者不畏艰险,克服各种困难,义无反顾地创办近代新式学堂、高等教育的历史功绩。他们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有不可低估的重要贡献。而对此估计不足或视而不见,对国家而言是危险的。
  叁
  以铁路为标志的近代交通,是工业文明、市场体系的先驱和象征。在近代中国,铁路更是代表着国之主权和命脉,受到无数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清末的收回路矿利权、保路运动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甚至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最终颠覆了清王朝执政的合法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建国方略和实业计划中,兴筑铁路、发展交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因此,中国近代理工科教育的兴起,都与铁路、交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注定了交通大学的重要地位,使之呈现出官办、国立的基本特征,肩负着国家意志、政府目标和民族追求,得到清末、民国和共和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这也成为中国现代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颇具特色的一种兴办方式,并在经费保证、师生待遇、选派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了不同于民办大学、教会大学以及地方性官办大学的办学优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及其交通部、铁道部等,都尽可能为交通大学提供支持,叶恭绰、蔡元培、孙科等民国政要先后亲兼校长,加上凌鸿勋、黎照寰等校长的苦心经营,使交大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前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步建立起一支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的“名师”队伍,形成理工管结合的学科设置和“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教学特色,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已享有“东方MIT(麻省理工)”的美誉,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交通大学隶属于政府部门,同时拥有相对自主空间的办学格局,既使学校的成长、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实际需要紧密相连,可以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为铁路、交通、国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科技成果应用等问题,也有利于学校遵循办学规律,获得充足资源,凝聚和培养人才,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快速、持续发展。这也为办好理工科院校做出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所以,当1937年8月,国民政府将交大转归教育部统一管辖时,一度受到校方和师生们的抵制。
  在庆贺交大建校120周年之际,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全面地认识、总结其历史上不同办学方式的得失利弊,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向世界一流迈进。既要进一步完善党和政府对学校的领导、支持,也要认真遵循高等教育、理工科大学发展和当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创造精神和参与学校管理的合法权益,加强国际交流与校企合作,更好地调动、发挥上下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这一切都需要真正通过进一步深化国家、政府和学校的综合改革,创造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鼓励、保护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肆
  交通大学120年的风雨历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校长和师生,积累了无比宝贵的传统和精神财富。
  以上海交大唐文治校长为例,他和五所交大的所有优秀校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建树,即在各自掌校的年间,为学校留下了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甚至奠定了学校传诸久远的基业、风格、气度和价值追求,创造出熠熠生辉的交大精神和优良传统,泽被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
  唐校长作为光绪朝进士,曾亲历戊戌变法和清末外交、商务诸大政,两次赴日本、英美等国考察,认定 “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人才之命根也”;“立国之要,以教育为命根”。1907年9月,丁忧在籍的他接受邮传部尚书陈璧邀请,接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直到1920年冬辞职。
  长校期间,他确立了崇尚实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工程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的数理化基础,强调切合实际,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借鉴西方工科教育经验,树立工文并重、工管结合的教育和办学模式,以培养品学兼优的“第一等人才”“领袖人才”为目标,立志将学校办成牛津那样的世界名校,“将来须成为中国第一大学”。
  他主张,“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道德,基础也;科学,屋宇垣墉也。”他强调培育科学、实业人才,必以道德品行为先。1910年,他亲自制订了“勤、俭、敬、信”四字校训。1912年在《学生格》中,他明确提出学生须将立诚、尚志、有恒、知耻、取友、爱敬、尊师、公德、勤俭等作为必备的基本品格。1913年他在修改学校章程时,将“极意注重道德,保存国粹,启发民智,振作民气以全校蔚成高尚人格”列入学校的教育宗旨,“无论风气若何,决不变更迁就”。
  当时,校园里飘扬着催人奋进的校旗:一只威猛的醒狮前爪按着地球,目光如炬,傲视远方,象征中华民族实业振兴、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和光明未来,呼唤莘莘学子胸怀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振奋人心的校歌也在校园回荡:“五色备,如虹霓,美哉吾国旗。醒狮起,搏大地,壮哉吾校旗。……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这些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品学兼修的优良传统,成为交大在清末民初鼎革扰攘之际,“独历劫不坏,愈震撼而愈巩固”(1917年建校20周年庆典时总统黎元洪书面贺词中所言) 的精神支柱。
  对于大学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其初创或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有幸遇到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担任校长。有了好校长,才可能创办、建设一所好学校。民国时期,正是有了蔡元培、张伯苓、唐文治、黎照寰、梅贻琦、竺可桢、茅以升等著名的教育家,才有了北大、南开、交大、清华、浙大、唐山铁院等闻名遐迩的重要高校。而五六十年代,也同样因为有了江隆基、蒋南翔、彭康、匡亚明等新中国的优秀教育家,才使北大、清华、交大、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能有新的发展和辉煌。好校长是命运女神对一所高校的眷顾与垂青,好校长又会成为一座丰碑和标尺,时时烛照、丈量着所有的后来者。
  作为教育家的好校长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贡献,但也有许多不可或缺的共同特点:他们志存高远,都以办学、育才为职志,深谙并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追求和人格魅力,创造、延续、拓展学校特有的文化与精神传统,具备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能力,能够识拔、尊重和延揽最优秀的教师,为国家培育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不仅能大幅提升学校的实力、地位,确立学校、学科持续发展之优势,而且可奠定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百年大计之基础。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世界一流的校长和教育家,还要精心培育学校自己的优势、特色和传统,这也是交通大学120年光辉历程留给世人的重要启示。
  一部大学史,半部近代史。交通大学的120年,浓缩了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教育、人才、观念的交替,饱含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艰辛,记录了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后来居上的坎坷历程。它引人深思,揭示着高等教育的中国道路;它催人奋进,警示我们参悟高等教育的中国故事,为大学争创世界一流洞察、把握和创造中国动力——让中国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成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为兰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其他文献
我有幸的是,或者说不幸的是,念了很多年的书(为什么又说是不幸呢?因为“文革”期间我曾被作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典型,多次地被批判),要回忆的老师自然是很多很多,而他们对我的教诲都很深,帮助也很大,如今要选择一两个来写,确实很难;要都写吧,又有篇幅限制。想来想去,还是选几个教给我一些文学基本知识、点拨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师吧,他们之中有的并没有直接地给我上过课,所以我没称他们是语文老师,而称之为文
2012年10月10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评审工作接近尾声。2012年参选的作品超过了1300部,在这一天,最终入围的20部作品浮出水面。  今年初选最大的特征是,有许多实力雄厚的作家的作品入围。仅以最终入选的20部作品为例,其中就有5位普利策奖得主,两位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s)获得者,一位曾经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有三位的作品曾经入围美国国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在江苏无锡城区东门内,有一片古建筑群,石坊高耸,碧池曲廊,黛瓦粉墙,屋宇鳞比显得格外幽静,这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亩的古建筑群,就是闻名遐迩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东林书院。依庸堂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激励过无数学人志士,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创建以来,至今约近千
最近出版的《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一份1935年9月24日胡适亲自作保的书函。担保书是写给时任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曾先生的。  书函的封口有些破损,信纸略微泛黄,边缘泅有水渍,书信字迹端正娟秀。  担保书不长,兹录全文内容如下:  鲁教务长继曾先生钧鉴:兹因贵校学生程法正君,于上学期在贵校大学部文学院英文系一年级修业已足一年,本学期该可升入二年级。然今暑以来,家中发生
付航同学:  你好!  你在暑假期间静心阅读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精神可嘉。你还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收获颇丰,精神上的收获、尤其可贵。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励志小说,主人公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坚不可摧的精神仍然值得当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你在信中将自己与鲁滨逊的高大形象对比,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这种自剖的精神,在当代中学生中殊为难得。当代的中学生,生活条件和
最后一段路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那只是一条逼仄的土路,要想通过一辆汽车是很困难的。所以,出租车总是不断碰到路两旁的树枝和灌木。最后,由于出租车实在无法再前进了,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走完最后100码左右的路。我们的右边是树林,左边是小块儿的农田,这不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但确是我第一次深入中国的乡村。接着,我们走上了另外一条小道,顺着右侧往下走,拐进一小片树林,终于,我们看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我们生活在一个书信日趋消亡的年代,它正在变成一种“慢”的美学,木心的诗句流行一时:“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把视野稍微放远一点,书信或许只是漫长历史画卷中一个短暂的篇章。  杜甫有诗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知这家书是怎么寄的。鸿雁传书不现实,唐代已经有了邮驿,是帝国传送公文管理四方不可或缺的枢纽,但不向民间开放,看来只能是由熟人捎带了,这情形有点像偏远地
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正好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没有什么书可读。到上大学以后,才开始读一些书,其中有几本书是我长期喜爱的,现按阅读这些书的时间顺序略述如下:  1.《诗歌集》,德国海涅著,钱春绮译,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  在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这部爱情诗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些诗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大约在1982年,我买了《诗歌
傅斯年一生,几乎完全贡献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早年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创办并领导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还担任过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并留下数百万字研究成果和教育论著。对于他的学问,我心存敬意不敢妄加评论。读了其教育论著之后,我非常感动。我以为,他当年的教育理想和办学模式,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从台湾大学的“傅钟”说起    为写这篇文章,我在
今天,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表达我们对徐迟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小镇。1996年12月1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徐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最后的夜空,享年82岁。  徐迟的一生,熊熊燃烧着激情、智慧和才华,在诸多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富于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诗人,是优秀的翻译家,更是成就卓著的报告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