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岭村位于安福县西北部的一个偏僻的深山老林区,平均海拔1000m以上,地处萍乡市的莲花县、芦溪县,吉安市的安福县三县交界处,距这三个县的县城均有80—10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这里的老百姓也就特别贫穷,全村共有174户,617人,其中贫困人口就占80%,耕地面积310亩,人均0.5亩,其中“望天丘”占70%以上,全年种一季水稻,口粮难以自给。
过去的大岭,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灯不明,路难行,水奇缺”。可谓“穷山恶水”。尽管山里人生性勤劳,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人均只有半亩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一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长期过着“红薯当主粮、鸡鸭换油盐”的生活,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不通、电灯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电视不通,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水稻种植由于山高水冷、温差大、光照短,还常遭野猪侵害,粮食产量低,一年所种的粮食只能解决半年的口粮,旱作物只能种点红署、萝卜没有经济效益,群众的生活水平极低,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卖点笋干。据统计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由于穷,大部分青年到了结婚年龄成不了家,据了解一个600多人的村,已到结婚年龄而未娶媳妇的就有近100人。有一个叫“塔木板”的村小组大龄青年就有30多人,因为穷,没有钱娶媳妇,全村有20%左右的大龄青年分别到邻县的莲花、芦溪当倒插门女婿或去当儿子。2000年该村有一个男青年到广东打工与一位四川女青年相爱,并打算当年年底回家完婚,但到大岭一看,女青年掉头就走了,这一走就失去了联系。大岭村的女青年外出打工绝大多数不愿在当地找婆家,三组有一个叫贺兰的姑娘打工前在父母压力下与当地一名男青年订了婚,打工2年后在广东与当地一名青年结了婚,像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四里八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钱不借大岭人,有女不嫁大岭郎”。由于居住在深山老林,没有公路,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见过汽车,更不要说乘坐过汽车,不知电视是个什么样,国家改革开放多年了,有些老人还以为伟大领袖毛主席还健在。
笔者下乡回来与朋友谈起这件事,朋友还难以置信,笔者未去前,也不相信,改革开放这么多样,居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但事实确实如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大岭村的贫穷落后的面貌,2001年被确定为“十五”期间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经过四年来的艰苦努力,大岭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基本告别了贫穷。
如今的大岭村,山上木竹郁郁葱葱,村民建房整齐有序,新修的公路直通家门 文章编号;1005—7544(2006)03—018—01口,新架的电线开通了,多数人家安装了电话,大部分农户有了电视,可接收几十套节目,绝大多数群众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近2年来全村有20个农户购买了摩托车,条件好的购买了农运车跑运输,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山里的妇女也爱打扮了,也穿上连衣裙了。当夜幕降临,老百姓家灯火辉煌时,当群众坐车行驶在宽敞的公路上时,当老百姓拿起电话机与外界通话时,当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时,大岭村群众都会发自肺腑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大岭村变化来之不易,村党支部书记贺胜生说、为了全村用上电灯,县扶贫办投资20多万元,定点扶贫单位县水务局赞助4.5万元,群众户均350元出资,群众义务投工投劳5000个工日;为了早日通公路,县扶贫办投资18,万元,定点扶贫单位4万元,农产户均出资250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2000个工日,终于在2年内解决了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岭村的人穷怕了,所以要做的事太多了,通路、通电二件大事解决了,接着解决通电话问题,在不到半年时间,通过多方支持,硬是接通了电话,目前的大岭村与山外平原乡村没有什么两样,到了夏天平原乡村还不如大岭村凉爽呢!
大岭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经济效益也就来了,全村1.5万亩毛竹林郁郁葱葱,也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今年就有广东、浙江老板前来洽谈毛竹生意,有谈毛竹加工项目的,有购买原竹的,有想搞联营的。村里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宜春、萍乡的老板多次来大岭察看洽谈,年底有望开采;来村洽谈,搞小水电站的老板络绎不绝……可以说大岭村人丁兴旺起来了,相信不久大岭村将变为富裕村和小康村。
过去的大岭,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灯不明,路难行,水奇缺”。可谓“穷山恶水”。尽管山里人生性勤劳,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人均只有半亩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一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长期过着“红薯当主粮、鸡鸭换油盐”的生活,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不通、电灯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电视不通,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水稻种植由于山高水冷、温差大、光照短,还常遭野猪侵害,粮食产量低,一年所种的粮食只能解决半年的口粮,旱作物只能种点红署、萝卜没有经济效益,群众的生活水平极低,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卖点笋干。据统计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由于穷,大部分青年到了结婚年龄成不了家,据了解一个600多人的村,已到结婚年龄而未娶媳妇的就有近100人。有一个叫“塔木板”的村小组大龄青年就有30多人,因为穷,没有钱娶媳妇,全村有20%左右的大龄青年分别到邻县的莲花、芦溪当倒插门女婿或去当儿子。2000年该村有一个男青年到广东打工与一位四川女青年相爱,并打算当年年底回家完婚,但到大岭一看,女青年掉头就走了,这一走就失去了联系。大岭村的女青年外出打工绝大多数不愿在当地找婆家,三组有一个叫贺兰的姑娘打工前在父母压力下与当地一名男青年订了婚,打工2年后在广东与当地一名青年结了婚,像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四里八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钱不借大岭人,有女不嫁大岭郎”。由于居住在深山老林,没有公路,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见过汽车,更不要说乘坐过汽车,不知电视是个什么样,国家改革开放多年了,有些老人还以为伟大领袖毛主席还健在。
笔者下乡回来与朋友谈起这件事,朋友还难以置信,笔者未去前,也不相信,改革开放这么多样,居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但事实确实如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大岭村的贫穷落后的面貌,2001年被确定为“十五”期间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经过四年来的艰苦努力,大岭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基本告别了贫穷。
如今的大岭村,山上木竹郁郁葱葱,村民建房整齐有序,新修的公路直通家门 文章编号;1005—7544(2006)03—018—01口,新架的电线开通了,多数人家安装了电话,大部分农户有了电视,可接收几十套节目,绝大多数群众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近2年来全村有20个农户购买了摩托车,条件好的购买了农运车跑运输,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山里的妇女也爱打扮了,也穿上连衣裙了。当夜幕降临,老百姓家灯火辉煌时,当群众坐车行驶在宽敞的公路上时,当老百姓拿起电话机与外界通话时,当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时,大岭村群众都会发自肺腑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大岭村变化来之不易,村党支部书记贺胜生说、为了全村用上电灯,县扶贫办投资20多万元,定点扶贫单位县水务局赞助4.5万元,群众户均350元出资,群众义务投工投劳5000个工日;为了早日通公路,县扶贫办投资18,万元,定点扶贫单位4万元,农产户均出资250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2000个工日,终于在2年内解决了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岭村的人穷怕了,所以要做的事太多了,通路、通电二件大事解决了,接着解决通电话问题,在不到半年时间,通过多方支持,硬是接通了电话,目前的大岭村与山外平原乡村没有什么两样,到了夏天平原乡村还不如大岭村凉爽呢!
大岭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经济效益也就来了,全村1.5万亩毛竹林郁郁葱葱,也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今年就有广东、浙江老板前来洽谈毛竹生意,有谈毛竹加工项目的,有购买原竹的,有想搞联营的。村里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宜春、萍乡的老板多次来大岭察看洽谈,年底有望开采;来村洽谈,搞小水电站的老板络绎不绝……可以说大岭村人丁兴旺起来了,相信不久大岭村将变为富裕村和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