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中羌王城 国内唯一遗留下来的羌族军事见证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ywf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人花了数千年时间,从草原大漠迁徙到了四川盆地;为了保护家园,他们在高山峻岭中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古堡——羌王城,并在此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史诗;现今,作为目前国内仅存的羌族军事城堡,羌王城已被视为羌族之魂……
  西出四川省绵阳市,约40公里可以抵达安县,在安县县城的西南方向,伫立着一座清奇挺拔的孤山,那就是著名的“罗浮山”。
  罗浮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此山常年云雾环绕,行走山间,犹如轻踩浮云般起起落落,给人一种穿云破雾,如入仙境的感觉。这座1.5亿年前因地壳变动从海底浮起来的断层山,山势险峻,自东到西十二奇峰依次排列,峰势峥嵘,清代著名文人李调元曾经感叹:“万点尖峰列眼前,浮来海外是何年”。
  当人们沉醉在罗浮山的惬意美景之中,也许不曾想到,在这条山脉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羌族秘史:据说,羌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最终从草原大漠迁徙到了这片高山深谷,建立起了国内唯一的一处“羌王城”——这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座羌族军事城堡……
  从草原到高山
  羌族人用数千年时间建了一座王城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过关于“羌”的记载。东汉应劭的《风俗通》称:“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他们也被认为是夏朝的始祖,而大禹是羌人的首领,也就是书中说的“禹生于西羌”……
  在羌人数千年的历史中,“迁徙”和“战争”是两大不变的主题。他们最早生活在河湟中心的西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曾经强盛的羌族也只能按支系南迁。其中,一支叫做广汉羌的部落辗转来到岷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定居在如今绵阳境内的北川、平武等地,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他们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军事防卫,用以抵御异族入侵和汉族统治者的征剿。
  但世事变迁,那些曾见证过羌族人荣耀或者历史的羌族军事设施,大多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消亡。在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调查中,专家们遗憾地发现:绵阳罗浮山羌王城,已经成了羌族历史上政治、军事唯一遗留的实物见证。
  事实上,罗浮山羌王城的诞生,首先是和绵阳安县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安县位于汉羌交汇之地。由安县入北川,就进入了羌人的活动范围,平时,汉羌友好交往,互通经济文化,安县是羌人前往内地的一条必经之道。但如果两个民族发生冲突,安县自然首当其冲,羌民为了“自保”,于是在安县的要塞处构筑了军事关隘。
  从罗浮山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著名的“罗浮十二峰”呈马蹄形依次排列,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在这些山峰相连的中间,有一处自成的凹地,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垣雏形,依山就势,羌王城就建造在这里。
  羌王城的城堡约1平方公里,东西两面是山腹开阔地带,城墙全由当地石料凿成的大石条砌筑,城垣高4米,厚3米,长960米;南北两面以十二峰石壁为垒,石垒高处约30余米,低处约10米。整个城垣的周长为10.52公里左右,围成一个坚固、密闭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南城楼是羌王城的要冲,不仅利用一道圆形巨型石门隔绝外界,还借着悬崖峭壁的地势成为保护羌王城最稳固的一道防线。
  从南城绕道北门,在乱石堆中有一口古井,水质清凉,当地人称之为“玉液缸”。据说,当年明军围剿羌王城的时候,这口井水为守城的羌族民众提供了救命之源。当地人还说:羌王城中还有一座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的羌族民居,叫做“尔玛楼”,那是当年城中羌兵首领的驻地,在没有了战火之后,已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在传说中,如果是在雨夜静坐其中,你还能听到当年那惨烈的拼杀声……
  王城碉楼
  与羌族共存亡的“意志图腾”
  在岷江峡谷居住的羌人,一直过着极为原始的生活,他们以畜牧业为主,“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但为了生存的土地和民族的尊严,也只能卷入到各民族的征战中。而罗浮山羌王城作为现存保护良好的羌族军事城堡,见证了太多历史的风雨。
  据史料记载,安县秦时为岷山庄王统辖。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将安县改作涪县,属广汉郡。当时战乱频繁,涪江地区多处设置羌兵关隘,罗浮山上也构筑了军事设施,驻守的羌兵有上千人。到唐朝时期,朝廷派兵大肆进剿石泉(今北川、安县)、白草(平武)的羌民,随后重兵把守这些地方,并在政治上实行“羁縻”政策,将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
  历来,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就实行比较苛刻的政策,尤其到了明朝中期,派到羌族地区的明朝军官大多都是纨绔子弟,大肆掠夺、欺压羌民。羌族与汉族之间摩擦不断。而罗浮山羌王城的留名历史,则与明代的“宣德启衅”事件有关。
  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准备派驻守松潘的钱宏率军远征交趾(今越南境内),为了逃避这一征调,钱宏刻意制造事端,挑起境内羌、藏等少数民族的对峙和冲突,再进行镇压,由此引发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明军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当时比较强盛的羌族麦匝、阿用部落集合数万人对抗明军,包围茂州(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达6个月之久。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朝廷派四川巡抚张瓒率兵20万,围剿北川及周边羌族部落,张瓒先后攻破52个羌寨,杀害起义头领,随后留精兵把守,施行高压政策。
  直至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忍无可忍的羌族人民再度起义。在茂州的羌族首领率领下,突击攻破雎水关,进入安县、绵阳境内。他们选择在易守难攻、扼咽喉要道的罗浮山上建寨扎营,修筑军事城堡“羌王城”以及两座碉楼(4层小碉楼和9层大碉楼)——驻守在罗浮山羌王城的羌民同仇敌忾,囤积粮草,操练武艺,与朝廷展开拉锯战。凭借羌王城的地理优势,明朝军队在此吃尽苦头,折损了上万兵马。对当时饱受创伤的羌族民众来说,羌王城无疑起到了“精神堡垒”的作用。
  这样的对峙到了1547年,朝廷不得不派出以“凶狠”著称的四川都指挥佥事何卿出征围剿。何卿率领精兵万余人,北进北川、平武,南下茂县,三面夹击羌王城,双方展开激烈争夺,羌王城墙数度被鲜血染红。最终,明军围困羌王城,城内羌兵弹尽粮绝放弃抵抗,明军“俘斩九百七十有余”……
  神秘刻痕
  是古羌文字、战争遗存还是祭祀符号
  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组在罗浮山附近进行考察和拍摄,当他们沿着羌王城遗址探寻时,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些白色石块上刻着横七竖八、深浅不一的痕迹。让人惊讶的是,其中一些符号,看起来既像人脸图像,又像一些汉字的变形草书。
  在随后的文物局调研中,人们发现,整个羌王城里还存在着20多处这样的刻痕。这些刻在白石上的刻痕,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大的有两个手掌那么大。主要集中在羌王城的哨台、瞭望口等军士站岗地带……
  这一来,沉睡了500年的羌王城,迅速因“神秘刻痕”的偶然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强烈关注。
  关于刻痕的来历,人们猜测不一。有人说,这不过是自然现象,是卵石在太阳的炙烤之下,遇雨骤冷开裂而成——但随后这个观点被否定了,因为刻痕刀工斧凿的痕迹明显,不像是天然形成;而且在刻痕附近一些不能触及的地方,同样的石头却完好如初。如果真是天然形成,造物主怎么又会如此“厚此薄彼”呢?
  另一种观点是,这既可能是站岗士兵“磨枪”时留下的印记,也可能是士兵用来记录发现、打伤、打死敌人数量的一种记号;还有人说,这些刻痕极有可能是古羌文字的雏形——羌族虽是一个古老民族,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成形的文字……
  不过,现今最现实的说法则是祭祀说。据当地羌族老人的回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也就是羌族的小年,罗浮山间都会有从北川、茂县等地赶来的羌族后代,带着酒和各种祭品,到羌王城的哨口、碉楼瞭望口设祭台,放置白石,告慰祖辈的魂灵。
  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他们信奉白石神,盛行“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据此,有学者推断,这些刻痕很有可能代表着当时羌王城里的羌族同胞对生命的崇拜,希望不断繁衍后代,强大自己的民族,所以才在战争最激烈、最为险要的地方刻下。
其他文献
沈阳人有点排外,遇到地域攻击时就说“信不信来东北我砍死你”;沈阳人的生活就像在演二人转,充满了幽默感;沈阳人喜欢左手一碗酒,右手一块肉,酒肉穿肠过,老子天下第一……  以前,沈阳人被称为“傻大壮”:“傻”是指在沈阳城里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说前后左右;“大”是指口气大、脾气大、架子大、胆子也大;“壮”是指人高而结实,让人有安全感。  如同沈阳那些直来直去的街道,沈阳人说话不绕弯子,喜欢就是喜欢,不喜
【摘要】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计算机编程所使用的语言。计算机的发展与英语密不可分,在现今的计算机行业,英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学好行业英语,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意义非凡。本文以计算机英语课程为例,探究了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详细论述了行业英语教学理念下,高职计算机英语在授课内容、教学手段、教研合作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行业英语;高职  【作者简介】陈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写作的要求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尝试以素养立意为导向,将合作学习理论应用到过程体裁教学法中,从而建构合作写作模式。教师通过加强学生之间在写作过程中的互动性,进一步挖掘合作写作模式在提高学生写作准确性和应对复杂性中的作用,开拓写作思路、共享教学资源、互助互动学习、促进语言输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学科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合作写作
【摘要】独立院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艺术和非艺术专业没有区分教学、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作业形式单一、英语教师的艺术素养不够等,笔者从有针对性教学、与专业英语结合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拓展作业形式、提升英语教师的艺术素养五个方面提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以期对独立院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独立院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英(1982.12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慕课资源应运而生,从而使得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更好满足。由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差异,其学习效果也不一而论。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本文笔者试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谈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师;学生  【作者简介】李雪丽,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硕士,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是张爱萍将军对“三星堆遗址”的称赞。发现“三星堆遗址”可谓石破天惊,从中出土的文物无一不是稀世之宝,出自其中的“青铜神树”更是其代表性文物之一。  青铜神树出土于1986年,共有8棵,属于夏代晚期的青铜器。其中一号神树高达3.96米,拥有3层枝叶,每层均有3根树枝,树枝上接有由青铜铸就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每一根树枝上,均站立着一只鸟,总共9只,
这里有逝去的千家峒;这里的水,只往高处流  南岭山脉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发源于湖南西南部,止于广西东北部。湘桂边界线一刀将都庞岭分开,这一界一岭的十字交接处便是永安关。  咽喉、起义、围剿、将军、匪首、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字眼都是这个关口留下的故事,它唯独与“安宁”无关。  没有落日夕照下的城堡屹立,没有流传千年的文章,也没有让后人瞻仰的炮台、英雄纪念碑,这里只有鲜血浇灌的土地。踩在永安关上,卵石丛
阿甘果是“Arganiaspinosa”的音译,通常也译作“摩洛哥坚果”,是一种北非地区特有的果实,仅在摩洛哥西南部的苏斯、阿尔及利亚的廷杜夫等总面积约828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生长。  阿甘果是闻名于世的“摩洛哥三宝”之一(另两种为椰枣、仙人掌),虽然可以直接食用,但味道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所以一般都只是用来榨油。从阿甘果中榨取的植物油,就叫“阿甘油”,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隆冬时节,我又像候鸟一样重返冬天的天堂——泰国。但我这次选择的目的地,不是大名鼎鼎的度假胜地普吉岛,而是尚处于开发阶段的泰国第二大岛——象岛。  象岛(KohChang)位于泰国东南部,70%的面积都被热带雨林覆盖。泰语中“Koh”是“岛”的意思,而“Chang”则是“象”的意思,象岛因形状如大象而得名。相对普吉、苏梅等名声显赫的泰国海岛,象岛显得更为宁静、自然和纯朴。    50岁 阳光与海水 
作为一个姓氏,阴姓总是透出一种诡异的氛围,充满了神秘感。这大概和这个姓氏的来源有关:传说阴姓来源于风姓,跟造人的女神女娲有关。在母系氏族时期,女娲的后人曾经在现在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一带建立过一个阴康国。史籍《路史·前纪》记载:“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这里的阴康氏,就是以国名作为姓氏的阴康国人,后来又分化为阴氏和康氏,这在东汉学者应劭的《氏姓》中得到了证明:“阴氏,阴康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