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延迟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3年北京安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病程>14 d且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大面积PTE患者(延迟溶栓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病程≤14 d且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大面积PTE患者(窗内溶栓组)进行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基本情况、基础疾病,治疗后1周的有效率和出血发生率,分析影响延迟溶栓治疗疗效的因素。共纳入患者62例,均经CTPA确诊,其中男2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5.6±1.9)岁,窗内溶栓组32例,延迟溶栓组30例。
结果与窗内溶栓组[(7.2±0.6)d]比较,延迟溶栓组病程较长[(24.8±0.9)d, P<0.001],症状加重时间为(5.3±0.8)d,与窗内溶栓组[(55±4) mmHg, 1 mmHg=0.133 kPa]比较,延迟溶栓组超声心动图肺动脉收缩压(SPAP)较高[(69±4) mmHg,P=0.016],两组年龄、性别、D–二聚体、CT肺动脉阻塞指数(CTI)、血B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TNI)、PaCO2和PaO2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有效率和出血发生率延迟溶栓组分别为77%和30%,窗内溶栓组分别为78%和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延迟溶栓治疗有效组合并高血压病比例较高,年龄较大,PaO2较低(P<0.05或<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延迟溶栓治疗有效的预测因素(均P>0.05)。
结论对于病程>14 d、新近症状加重且D–二聚体增高的急性大面积PTE(高危层),采取延迟溶栓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与窗内溶栓治疗相当。影响延迟溶栓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尚待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