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音乐的洗礼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乔伊斯的《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形象被赋予了乔伊斯本人的精神特质。以一场家庭聚会为契机,加布里埃尔经历两次象征性的洗礼,即爱与音乐的洗礼,获得了顿悟。乔伊斯借此暗示只有发扬本土文化,结合大陆文化才能拯救都柏林城精神的“瘫痪”。
  【关键词】《死者》加布里埃尔顿悟
  《死者》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也是其压轴之作。文中包含的思想深邃广阔,远远超出了文本的容量。作品讲述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携妻子参加圣诞聚会时,获得自我认识的复杂过程。在聚会过程中,加布里埃尔经历了爱与音乐象征性的洗礼,最后获得精神顿悟,意识到爱尔兰本土文化的伟大之处。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运用的一种独特创作技巧,“旨在揭示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瞬间的感悟。”[1]在《死者》中,这种精神顿悟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心理转变,来自于他对爱与文化的深层理解。
  一 矛盾的双重态度
  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是一名知识分子,他向往先进的西方文化,十分蔑视都柏林民众精神的麻木与平庸。同时,加布里埃尔虽自视甚高,但也迫切寻求集体的认同感。文中,他对两位姨妈极尽奉承与体贴,尽管内心深处他看不起两位姨妈,认为她们只是“无知的老妇人”。对于她们交给他的演讲任务却极为重视,整晚绞尽脑汁,努力迎合着众人的趣味。这体现出加布里埃尔的双重态度:尽管他鄙视爱尔兰文化,看不起庸俗的爱尔兰人,可他又极力迎合爱尔兰人,努力追求社会的认同感。
  二 爱的洗礼
  加布里埃尔始终处在两种态度的矛盾之中,对于集体认同感的追求也遭到了挫败。他主动向女仆莉莉示好:“我们要参加你跟相好的小伙子的婚礼了吧,对吗?”却引来莉莉一句:“现在这些男人,满嘴骗人的好听话,就想从你身上占便宜。”[2]莉莉对男人无情的嘲讽,使加布里埃尔既尴尬又脸红,却又无话可说。而在舞会上,好友艾弗斯小姐质问他为什么给《每日快报》写文章,他一时语塞,没法为自己辩驳。因为艾弗斯小姐与他学历相当,先是大学同学,后是教书同事,“他不能冒冒失失抬出那种大道理来训她。”
  加布里埃尔对于妻子的爱也有着双重矛盾,一方面,加布里埃尔确有对妻子的爱与关心,比如不让她走夜路怕她会感冒,知道妻子出身低微却不顾母亲的微词和她结婚。另一方面,加布里埃尔更多着眼妻子的美丽外表,有时也忍不住对她的浅薄表示轻视。当格瑞塔取笑加布里埃尔的大陆情结,把套鞋说成树胶做的玩意儿时,加布里埃尔对妻子的无知心中不悦,然而格蕾塔却觉得极为逗乐,毫不在意的揶揄丈夫。这种表面和谐实际裂痕巨大的爱情落差,源于加布里埃尔对大陆文化的接受和对本土文化的抗拒。文化上的精英情结和爱情上的自我中心使加布里埃尔与格蕾塔达不到心灵上的理解与共鸣,多年夫妻在精神上存在着鸿沟。在晚会后,他对妻子怀有热烈的情感,想当然的认为妻子也对他怀有同样的爱。然而,因为一曲爱尔兰民谣,格蕾塔沉浸于对初恋往事和昔日恋人的追忆中,对于他的爱没有同等的回应。这一切,最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个“妄自得意的可怜蠢材”。
  三 音乐的洗礼
  加布里埃尔对于文化的理解,终于在另一场精神洗礼,即爱尔兰音乐的洗礼中得到了顿悟。在小说开篇,加布里埃尔对爱尔兰音乐不感兴趣,厌恶跳舞,当玛丽?简演奏时,他“听不出有什么旋律”,当人们谈论音乐的话题时,他也只是埋头吃饭,不置一词。当朱莉亚阿姨歌唱《打扮好了只等婚礼》时,优美动听的爱尔兰民族音乐吸引了加布里埃尔,他模糊的意识到音乐对于灵魂的巨大影响力。茱莉亚姨妈一直被加布里埃尔视为“没有灵魂”的一类人,而由他所轻视的灵魂爆发出来的爱尔兰音乐的震撼力征服了加布里埃尔。这是爱尔兰本土音乐文化对加布里埃尔的征服。喧闹的家庭聚会、充满老旧仪式,原本令人厌倦,然而两位姨歌声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无疑将触动加布里埃尔那颗骄傲的心:文化的精华并不仅仅存在于教育程度高的人,而是潜藏在最平凡的人身上那最贴近文化传统的部分。同时,爱尔兰音乐有着双重的象征意义。“首先,它代表辉煌灿烂的爱尔兰文化,其次,它暗指爱尔兰民族潜藏的激情。”[3]
  加布里埃尔目睹妻子沉迷于音乐中的情景,在乐声中,往昔生活的甜蜜场景开始在他脑海中浮现,唤起了他对妻子热烈的爱情。当他了解事件内情,原来曾经有个青年迈克尔?富宁不顾重病,在雨中为格蕾塔唱歌,终于病死的悲剧故事。他得到了精神上的顿悟。音乐唤起的记忆是千千万万浸润着音乐传统的爱尔兰人,是被加布里埃尔忽略的爱尔兰文化。音乐召唤着加布里埃尔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加布里埃尔被音乐吸引和感动,意识到音乐中所含有的神圣因素,洗涤了他以往的自以为是和浅薄。“他的灵魂已经接近了千万死者们所幽栖的境域” [4],他终于意识到了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巨大潜力,意识到自己一直生存在本民族文化的热土之上。乔伊斯曾说:“有时当我想起爱尔兰, 我似乎觉得自己对它一直是十分苛刻, 而这种苛刻是毫无必要的。我从来没有重视这座城市的诱人之处( 至少在《都柏林人》中是这样) 因为自从我离开都柏林, 除了在巴黎之外, 我的内心一直未曾宁静。我从来没有重现它的坦白的偏狭和殷勤好客。殷勤好客这一美德在我看来在欧洲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存在。”[5]
  结语
  《死者》中的加布里埃尔,是《都柏林人》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有着作者乔伊斯的众多思想痕迹。通过塑造加布里埃尔的形象,描绘他的顿悟过程,乔伊斯也在暗示着自己的思想转变:爱尔兰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始终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这无疑是一个思想的进化: 从对民族主义的痛恨到对回归故土的渴望, 从东部意识到西部意识, 从生者与死者的分割到生者与死者的相互依存与溶合。这正是乔依斯对爱尔兰同情的复活。”[6]
  参考文献
  [1]李维屏. 英美意识流小说[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0- 78.
  [2]詹姆斯?乔依斯. 都柏林人[M] . 孙梁, 宗白, 王智量, 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204- 263.
  [3]程巧玲 《圣杯在何处——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圣杯追寻主题解读》 国外文学2011 年第4 期
  [4]Letter to S Joyce. Se Pt.25 1906 Letters Vol. 2 P.164
  [5]郭焰 《詹姆斯乔依斯和他的短篇小说<死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0年2月
  [6]罗益民 张 荷 《灯火阑珊之处——乔伊斯<死者>的圣杯骑士传统》 当代外国文学 2009年4月
其他文献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核心。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品德与社会》教学常常偏离甚至违背教学目标,实在令人担忧。现就《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己之见。  1、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严重滞后。  《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教研活动较少,大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就是在教學比
网络,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传输信息的快捷和信息量而产生了极高的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小学生影响很大。这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兴其利、去其弊,这给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加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体育类专业统考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有些测试项目存在不合理性,对有些考生来说不公平。所以,我们要适当地调整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让所有考生在公平的条件进行测试。  【关键词】江苏省体育统考柔韧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选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高考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作为高考项目其中一员——体育统考,也必然在改革和创新之列。自1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都是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般函数和非代数函数的基础。二次函数的图像因为是曲线,关系式变化形式多,应用比较复杂。我在
当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工作,由于是第一次我既紧张又激动。心里暗下决心:尽力带好这个班!于是我早出晚归,一心放在班级管理上。终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所带的班级多次得到学校领导公开表扬;开学第一周的军训会操获第一;校运会获第二;上学期期末班级量化总分为全校第二(其中一个重点班排第一);本学期评上县里“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段期考中普通班挤进年级前五十名的就我们班次次有名……
【摘要】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极富争议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突破了十九世纪作家的创作传统,以独特的风格围绕主人公保罗?莫瑞尔的家庭和情感经历,讲述了主人公作为一个男性的成长历程。过去的研究方法大多侧重于文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用精神分析法来研究保罗和其母亲之间的畸形关系;而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不少批评家也仅局限于小说中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悲剧命运而忽视了小
【摘要】语文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令学生入迷,须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须讲究技巧,那么应讲究那些技巧呢?下面从善设比喻、以情激情、巧于启思和活用幽默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感染力教学效果  有一句话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的确如此,语言是人类传情达意的工具,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它,就能“粘”住读者和听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
【摘要】 《劝导》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视为其作品中的另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情感笼罩全书,改变了以往重理性轻情感的婚恋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本文试通过揭示《劝导》中婚恋观的新变化进而论证女作家晚期创作思想浪漫色彩的增强。  【关键词】 《劝导》 奥斯丁 婚恋观  十八世纪的英国,是以理性为主导的启蒙时代,重视理性责任和自我节制。在社会伦理道
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就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通过为数学问题设置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激发学生认知内驱,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情境”的创设作为“问题情境”式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序曲,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探究新知作了铺垫,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处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阶段,教师一般先将
凡事应有“度”,教学也不例外。这里的“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质与量的统一。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出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且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下面就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 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