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谱南北华章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翟华从未谋面,但神交已久。最早关注他的博客,是从偶然看到他对当时国家交通部英文译名的质疑开始。翟华在那篇博文中指出交通部译为“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与国际惯例不符,应该译为“Ministry of Transport”。由于我过去也曾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与他持同样看法,所以干脆下功夫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证明,翟华的意见完全正确。我把关于这个调查的文章发给翟华,他全文作了转载。从此我们成为网上的朋友。这一次,翟华通过中国书店出版社将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东方文化西方语I》见赠时。他自己却因身在国外还没有拿到这本书,所以我是真正的先睹为快了。
  《东方文化西方语》是一套系列丛书,内容主要选自作者几年来撰写的博文。翟华的博客是我所知道的最勤奋的博客——他几乎每天更新,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网络“日记”。翟华对自己的要求是:“有了灵感赶快写,不求千年一叹的磅礴,却要会心一笑的幽默。”我虽然也有个博客,但半个月写一篇博文已经常常感到文思枯竭,然而,他每天总是有新颖的观点呈现给读者。他不仅学识出众。而且还有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幽默的语言;他对国内经济、文化建设的评论,不仅显示出敏锐的眼光,更展示出一片赤子之心。翟华的博客也是我所知道的最谦虚的博客——他经常将一些批评意见全文转载供大家讨论。这使得他的博客吸引了众多读者,有的人甚至“天天读雷打不动”。目前,他的博客点击量已达到将近三千万——这对一个非明星、非娱乐、非炒股的文化博客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但是,博客的特点是,再好的文章,也极少有人回头去读,绝大多数人只读“新鲜”的博文——有些像读报,这使得一些隽永的美文常常被淹没在博客的海洋之中。书籍则不同,一卷好书在手,我们总会反复阅读,常读常新。所以,博客是取代不了书籍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阅读博客。然而,能把博客文章结集出版,也极少有人能做得到,因为要作为一本书,不仅内容要丰富。还要耐读。目前网上大部分博客的文章还是显得过于浅显或粗陋,有的甚至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记录,这就无法成书。翟华的博文则不同,每一篇都有文化内涵,会让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增加很多知识。所以,他把自己博文的精华结集出版,优中选优,当然更是篇篇精彩。现在我们看到的还只是这个系列的第一辑,希望今后能不断编辑出版。
  这套丛书的名字很有意思:首先,它告诉读者这套丛书的内容是介绍“东西万文化和东西方语言”。虽然字面上是“东方文化西方语(言)”,但实际上是采用了中国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结构——互文见义(典型的范例是王昌龄《出塞》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前面省去“汉”字,后面省去“秦”字,但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o其次,它也是翟华个人的写照——他不仅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也掌握多种西方语言。另外,这个书名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借用和谐音。既暗示了东西方的差异又十分诙谐,让读者感到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书。
  读过翟华的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涉猎广泛。在他的笔下,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语言文字到唐诗宋词,从中外习俗到语言翻译,从时事政治到经济金融,从海外亲历到历史掌故。从传统文化到流行艺术,几乎无所不包。例如,他不仅谙熟英法和亚非一些国家的俚语、格言,也对中国的诗词、文字有独到的研究。又如,他对印度、新加坡、菲律宾英语特点的研究,就非常具有语言学价值。这些知识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内容,用他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述,读者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会觉得妙趣横生。
  二是视角独特。用翟华自己的话说,他这本书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一个国际公务员眼里的世界”。他特别善于从细小的事物中发掘出道理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经他一评论,有可能让我们产生全新的认识。比如,关于非洲的几篇文章,让我们了解到非洲人民绝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愚钝,相信也会让一些国人反省思想深处的偏见。又如,他对“东亚病夫”一词来源的考证,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些历史真相常常并不是那样简单。
  三是编排新颖。这本书按照“东、西、文、化”几个汉字来分类编排内容,显得非常活泼。当前一些明星的书,文字稀稀拉拉还每页空着少半边,而翟华却充分利用每一页的纸面,使得这本书的“信价比”非常高(“信价比”这个词是我“发明”的,指书刊信息量与价格之比)。例如,页脚用小字排出的“文化小品部落”和“关键词”,是对正文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既介绍了国外文化,又提供了实用的语言学习资料。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还能掌握相关的英文,我相信这一点最受年轻人的喜爱。
  写东西方文化的作者并不算少,翟华的优势在于:他不仅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还有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亲身体验;他不仅有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坚实宽广的理工科基础,更有系统深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背景。他是清华大学的理工科高材生,毕业后到法国留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泛联合国系统任国际公务员。到非洲和亚洲很多国家工作过。他掌握英语、去语、日语等语言,又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对东方的了解不局限于中国,还包括亚洲和非洲(当代的“东方”概念,一般指亚洲和中东,包括非洲东北部)。他学成于发达国家,却服务于第三世界,所以他不仅熟悉北半球,也对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有深入了解。他曾任《环球时报》和《国际先驱导报》的专栏作家,所写的文章不仅介绍欧美日本的经济文化,也介绍亚非拉的发展状况,这些文章经常在各大报刊上转载,也被收入几本书中。他写的一些时事评论还曾被央视《新闻联播》和《东方时空》等节目引用。具有这样宽广的学科基础、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正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当年林语堂曾用“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况,我想把这句话略作改动来概括翟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谱南北华章。
  翟华曾引用过王蒙先生的一段话,“多学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那么,可以说,正因为翟华先生这幢“房子”四面都开着明亮的窗户,所以他的思维才那样通透,所以他才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事物,所以他看问题才那样具有“立体感”。虽然我们可能不掌握那么多的外语,但阅读《东方文化西方语》,就好像经过翟华为我们架设的桥梁到他山顶的房子里做客,通过他为我们敞开的一扇扇窗户,可以俯瞰东西世界,沐浴八面来风。
其他文献
经常被人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读侦探小说?”实际上,我很难一下子给出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回答,尽管自己确实读过不少侦探小说。同样,当我把这个问题提给我的朋友时,得到的答案也很难令我满意。听到过最多的一个回答是:“侦探维护了法律,侦探小说维护了法律。”很遗憾,我必须以苏格拉底的方式评价这个答案——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知道你的答案一定是错误的。从侦探小说诞生的那天起,这种文体,这种文体中的主
生动课堂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以学生实践学习为主的课堂,是让学生由自学引发大脑转动,由互学引发思维震动,由展学引发表达冲动的鲜活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了如今学生习惯互联网环境、愿意主动尝试、渴望个性发展的特点。[1]培养并深化了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角意识。   因此,生动课堂对于注重感悟力、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培养的语文诗歌教学而言,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转变。在《山居秋暝》诗歌赏读课堂
程少堂,特级教师,湖北省武汉市(原新洲县)人。我国语文界有深广影响的语文味教学流派、语文味教学法之创立者,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中华读书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100余篇,著有《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讲语文》等。  一  余新明(以下简称余):程老师,您好!您是全国知名语文教育教学专家
20世紀以来,林徽因以其才华、美貌以及传奇的爱情故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也逐渐被标签化、简单化。历年来,对其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研究思路,几乎笼罩在她的感情故事背景下,探究此诗的创作意图成为热点话题。一般认为,此诗是林徽因对逝去爱情的追怀,又或是源自母子亲情的告白,对此诗的文本分析也多在此基础上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其文学作品的表达可能性。本文将在综合的视角下,从林徽因的个人性格
在二十一世纪的最初二年中,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出版了两本有关抗战时期战国策派问题的专著——南开大学江沛教授的《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和台湾大仁技术学院冯启宏教授的《战国策派之研究》(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贴着负面定性的思潮,再次放上了历史学家的案前,而且得到了与前不同的充分的肯定。正如冯启宏教授所感叹的:“战国策派在中国现代史的洪流中,被误
道咸以降,由于外患日亟,内政窳败,凡关心时事者,莫不痛心,国人对政治的态度日趋急躁,改良政治的方法与手段也日趋激烈。由龚自珍、魏源的改革论到曾国藩的自强求富论、李鸿章的缝补论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论,进一步发展到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论,历史的发展就像从山上滚下的石头,速度越来越快,力量越来越大,势头越来越猛,以至一发而不可收,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到了甲午以后,由于社会各界普遍地流露出对清政府的失望,
孙海麟主编的《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一书(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全面阐述了张伯苓在中国推进奥林匹克精神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指出,每个人“看了这本书后会感到鼓舞,从中感受到一个充满激情和信念的人所传递出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竞技体育,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笔者在通读此书之后发现,此书在论述中国与奥运会关系史上存在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在中国发行的出版物中,何时最早
此前有人对批评《曾经风雅》书中存在史实错误不满,认为那些错误都“或可接受”,因为“萧乾老不也在张昌华《书香人和》序中记错了苏雪林的年龄吗”?一副人人有错不必追究的玩世态度。对史实既是这样混淆不辨,当然无须与之再作“商榷”。然而该书作者见有人帮腔便气壮,对待批评作“震惊”和“不安”状,忙不迭回应“四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自输襟度与涵养。  一本书的好坏,当然不能由作者自己定优劣。倘使遇见批评便腹生荆棘
1925年,丰子恺作了一幅画,《世上如侬有几人》。一船一翁一壶一钓竿,寥寥数笔,有如刀刻,让人回味无穷。事有凑巧,近八十年后,有人约请写意花鸟画家张斌为丰先生作人物肖像。她也模作了这幅画,一猫一人一椅一本书而已。世上如侬有几人?但世上知侬又有几人呢?张斌的《丰子恺诗画》一书,是本解读丰子恺绘画的专著。选择丰子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是诗人,还又都是画家?  记得那一年,当时的民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在阅读教学如何塑造人的探寻中,笔者发现,布莱希特“陌生化”戏剧理论的目标定位与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上存在重合的轨迹,它以对观众的革新为核心,将“人的认知”作为基本功能定位,强调基于艺术特性的教化功能。语文教学能在通过探寻其运用陌生化形式,从而达到教育和启迪观众的目的的具体方式和作用机制中,获得启示与革新。  一、“陌生点”的解构  布莱希特认为,要使戏剧真正发挥其批判与反思的社会功能,有效地反映或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