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在享受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在为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价,资源环境恶化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低碳经济的涵义及特点入手,探讨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战略 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自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一词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关于低碳经济比较规范的涵义是指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促进提高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l)技术性。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现有的环保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使得发展中国家突破低碳技术研发瓶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2)经济性。发展低碳经济应当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3)目的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濟发展的不断脱钩,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途径
1.注重制度建设健全低碳经济法规体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改变,必须积极吸取世界各国特别是英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健全法制,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实现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法治”框架转变,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特别是当前,我国要大力加强相关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2.调整优化经济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期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密集的产业转移,将会使我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进而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以及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立足节约能源;合理规划产业和区域布局,避免造成浪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新开工的高耗能项目,鼓励和支持现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真正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搭建良好的平台。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低碳或者无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相当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在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同时,将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封存技术等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低碳技术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相结合,提高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使低碳经济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型工业领域。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此,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诸如,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像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加快核能、水电等低碳特征能源开发利用,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为了避免技术的路径信赖所产生的碳锁定效应,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必须注重选择前瞩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产业界也要主动研制与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另外,我国要积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像英国、美国等这些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再一次创新,从而最终促进中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树立低碳消费理念推进全民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是树立低碳消费理念,推进全民节能减排。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奢侈浪费倾向有所抬头,并且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各种营销手段的刺激下,社会中出现了效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虽然,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环,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抑制消费需求,必然会影响我国的GDP。但是,合理的消费理念能够有效遏制奢侈浪费,防止少数人攀比和斗富,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生活垃圾,缓解温室气体效应。鼓励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自行车、轻轨、公共汽车等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有益方式出行,对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保护环境都是非常有效的节能减排行为。诸如,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促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强化政府对节能的监管;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抓好农村节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牲畜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农作物秸秆气化工程;树立合理消费的意识,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感。制定宣传方案,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全民节能意识的提高,推进全民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10(3):23-25.
[2]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科家,2011(1)39-41.
[3] 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09(4)18-21.
[3]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41-43.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战略 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自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一词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关于低碳经济比较规范的涵义是指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促进提高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l)技术性。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现有的环保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使得发展中国家突破低碳技术研发瓶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2)经济性。发展低碳经济应当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3)目的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濟发展的不断脱钩,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途径
1.注重制度建设健全低碳经济法规体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改变,必须积极吸取世界各国特别是英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健全法制,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实现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法治”框架转变,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特别是当前,我国要大力加强相关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2.调整优化经济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期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密集的产业转移,将会使我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进而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以及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立足节约能源;合理规划产业和区域布局,避免造成浪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新开工的高耗能项目,鼓励和支持现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真正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搭建良好的平台。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低碳或者无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相当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在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同时,将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封存技术等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低碳技术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相结合,提高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使低碳经济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型工业领域。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此,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诸如,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像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加快核能、水电等低碳特征能源开发利用,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为了避免技术的路径信赖所产生的碳锁定效应,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必须注重选择前瞩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产业界也要主动研制与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另外,我国要积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像英国、美国等这些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再一次创新,从而最终促进中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树立低碳消费理念推进全民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是树立低碳消费理念,推进全民节能减排。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奢侈浪费倾向有所抬头,并且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各种营销手段的刺激下,社会中出现了效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虽然,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环,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抑制消费需求,必然会影响我国的GDP。但是,合理的消费理念能够有效遏制奢侈浪费,防止少数人攀比和斗富,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生活垃圾,缓解温室气体效应。鼓励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自行车、轻轨、公共汽车等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有益方式出行,对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保护环境都是非常有效的节能减排行为。诸如,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促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强化政府对节能的监管;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抓好农村节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牲畜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农作物秸秆气化工程;树立合理消费的意识,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感。制定宣传方案,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全民节能意识的提高,推进全民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10(3):23-25.
[2]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科家,2011(1)39-41.
[3] 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09(4)18-21.
[3]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