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春节晚会,有句台词说:“没有绯闻的名人,不是真正的名人。”中华数千年历史中,没有绯闻的名人,人们研究得并不多,而名人一旦有绯闻缠身,那可真了不得,孔老夫子那一出“子见南子”的轻喜剧,就让人长了不少见识。
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说,“‘子见南子’,《论语》不讳”。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很高的真实性,既不是狗仔队捕捉的臆想,也不是长舌妇搬弄的是非。孔老先生已作古多年,学生替他编一本语录,还要把这件事写进去,厚道与否另论,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上世纪林语堂写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提示剧情说:“南子出来在锦帘后就座,隐约可见一副粉白的小脸,头上留着高高的卷形髻发,额前留髦,两旁鬓垂,鬓下一对重叠耳环,身穿蓝绣服,备极富丽。宦者在旁侍立。孔丘连忙趋前伏地北面稽颡,阁阁的响。”孔子见了美女也不免失态之事虽见诸史册,却终于引起轩然大波,曲阜学生一演出,校长就被人家告上了公堂。绯闻闹出来的名誉权官司蔓延了2400多年。
面对绯闻,孔夫子采用的是“赌咒发誓”法。这是中国人最传统也最拿手的表白法。方法简单,随时随地可用,效果也是有的,就算不能驱除你心里的怀疑,但一定可以当场堵住你的嘴。《论语·雍也》中说: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都会厌弃我。子路再也无话可说。可见,赌咒发誓的确有效。
孔夫子的各种拥趸所采用的方法则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有在“子见南子”的“见”字上做文章的,说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此女淫荡,灵公被其蛊惑,孔子是为了劝说灵公“行治道”而去。(何晏《论语集解》)此可谓“大义凛然”法。既非“潜规则”,亦非“好德”不如“好色”,而是为了行道,理由不可谓不堂皇。可惜说者谆谆,听者藐藐,似乎一直不大有市场。又有考证说根本就没有孔子见南子这回事。(《孔丛子》子高答平原君)此可谓“死不认账”法,否认事实存在,实行“不承认主义”。或者证明此南子并不是淫荡的卫夫人,而是另有其人——南蒯。宋代孙奕《示儿篇》即明确以南子为南蒯。后来宗其说者颇不少见。此可谓“偷龙换凤”法,以为张冠李戴之后,事实被混淆不清,足以扰乱批评者的视线。不过,据程树德后来考证,“昭公十二年蒯没,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小孔子九岁,年方十三,于情事皆不可通。”此说也就成为笑话。或者提出子见南子是合于礼法规定的,此可谓“寻找根据”法。或者干脆蛮不讲理,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态度,说:见已经见了,怎么着吧!此可谓“无法无天”法。诸法之中,最前卫的是“南海圣人”康有为提出的“与国际接轨”法。他说“子见南子”实际上是孔子追求大同之道的举动,在孔夫子心里,西方社会男女社交才是文明,中国的“男女授受不亲”是野蛮的。康圣人其实忘记了《尚书大传》里的一句“子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哪里用得着跑几万公里到西方学习男女社交文明?君不见真正的男女社交文明,发源乃在东方。
现在名人绯闻日多,不过,说来可怜,名人及其身边身后的“粉丝”对付绯闻的办法,似乎还在“子见南子”的阴影里打转。这大约是名人的退化吧。蘇辙《论语拾遗》说:“子路疑之,而孔子不辩也。故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以为世莫吾知而自信于天尔。”孔子那一份坚定不移的自信,在现在名人身上却极为罕见,这大约是今日名人最大的退化。
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说,“‘子见南子’,《论语》不讳”。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很高的真实性,既不是狗仔队捕捉的臆想,也不是长舌妇搬弄的是非。孔老先生已作古多年,学生替他编一本语录,还要把这件事写进去,厚道与否另论,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上世纪林语堂写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提示剧情说:“南子出来在锦帘后就座,隐约可见一副粉白的小脸,头上留着高高的卷形髻发,额前留髦,两旁鬓垂,鬓下一对重叠耳环,身穿蓝绣服,备极富丽。宦者在旁侍立。孔丘连忙趋前伏地北面稽颡,阁阁的响。”孔子见了美女也不免失态之事虽见诸史册,却终于引起轩然大波,曲阜学生一演出,校长就被人家告上了公堂。绯闻闹出来的名誉权官司蔓延了2400多年。
面对绯闻,孔夫子采用的是“赌咒发誓”法。这是中国人最传统也最拿手的表白法。方法简单,随时随地可用,效果也是有的,就算不能驱除你心里的怀疑,但一定可以当场堵住你的嘴。《论语·雍也》中说: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都会厌弃我。子路再也无话可说。可见,赌咒发誓的确有效。
孔夫子的各种拥趸所采用的方法则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有在“子见南子”的“见”字上做文章的,说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此女淫荡,灵公被其蛊惑,孔子是为了劝说灵公“行治道”而去。(何晏《论语集解》)此可谓“大义凛然”法。既非“潜规则”,亦非“好德”不如“好色”,而是为了行道,理由不可谓不堂皇。可惜说者谆谆,听者藐藐,似乎一直不大有市场。又有考证说根本就没有孔子见南子这回事。(《孔丛子》子高答平原君)此可谓“死不认账”法,否认事实存在,实行“不承认主义”。或者证明此南子并不是淫荡的卫夫人,而是另有其人——南蒯。宋代孙奕《示儿篇》即明确以南子为南蒯。后来宗其说者颇不少见。此可谓“偷龙换凤”法,以为张冠李戴之后,事实被混淆不清,足以扰乱批评者的视线。不过,据程树德后来考证,“昭公十二年蒯没,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小孔子九岁,年方十三,于情事皆不可通。”此说也就成为笑话。或者提出子见南子是合于礼法规定的,此可谓“寻找根据”法。或者干脆蛮不讲理,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态度,说:见已经见了,怎么着吧!此可谓“无法无天”法。诸法之中,最前卫的是“南海圣人”康有为提出的“与国际接轨”法。他说“子见南子”实际上是孔子追求大同之道的举动,在孔夫子心里,西方社会男女社交才是文明,中国的“男女授受不亲”是野蛮的。康圣人其实忘记了《尚书大传》里的一句“子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哪里用得着跑几万公里到西方学习男女社交文明?君不见真正的男女社交文明,发源乃在东方。
现在名人绯闻日多,不过,说来可怜,名人及其身边身后的“粉丝”对付绯闻的办法,似乎还在“子见南子”的阴影里打转。这大约是名人的退化吧。蘇辙《论语拾遗》说:“子路疑之,而孔子不辩也。故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以为世莫吾知而自信于天尔。”孔子那一份坚定不移的自信,在现在名人身上却极为罕见,这大约是今日名人最大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