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在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受各种新的想法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模糊了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我们的礼品设计越来越远离民族风格,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礼品设计,校园礼品设计巧妙的结合,突出中国文化和当地文化的设计是让大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根本。
关键词:校园礼品;风格;文化;传统;世界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4115(2014)02-110-1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意义
随着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创造出新的物质文明,中国的礼品将重新诠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礼品设计,这将极大地突出民族特色和民族风味,让国内的消费者不仅可以产生亲切感,也符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品设计,还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文化取向,打开国际市场。
中华名族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化经过历史长河与岁月的洗礼,都渗透出浓厚的古韵感,文化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今天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把我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礼品设计中,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从整个设计行业来说,也能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式的礼品。因此,不仅要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同时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将有很多人青睐,也将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礼品对文化的承载
(一) 传统文化在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现代的礼品设计不应该抛弃赋予它鲜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元素。简单地在传统文化元素上的结构与式样呆板地模仿,抄袭,自己不加以消化地直接将造型等运用到礼品上,这样的设计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设计。自己进行深层次地取舍,既要学会发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丰富精神内涵文化资源,又要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需要在其基础上逐步挖掘,提炼,变化,创新,结合礼品的功能与特点,将礼品设计与传统文化和谐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风格,在设计中折射出特有的文化元素,从而才能成就一个现代时尚与古代雅韵兼具的产品。
(二)传统文化在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在礼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已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这样可以为礼品带来了高的附加值,也成为本土企业传播品牌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武器。
德国设计师Nicolas Thomkins的设计Dedon Yin Yang休闲椅,结合中西文化。设计师从中国古典哲学获取了灵感,使用中国太极元素来创作,“石头和流水,流水冲蚀磨损着坚硬的石头,沙丘和风,一有形,一无形,沙丘的形状印证了风的流动。”沙丘的形状设计证实了风的 流动。此款椅子是传统现代的交集,成立了一个单独的,令人满意的时尚作品。此作品被授予最高奖项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 Best of the Best)。
中国的诗词歌赋对礼品设计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出自宋太宗:“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意思是说只要能和书本接触,总是有益的。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开始的。以竹简形式演变成可以折叠的台灯,意喻光像知识一样都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台灯不仅可以照明,还便于携带,因此,有设计师,以书卷为形状,加以创新,设计了一款书卷台灯。
(三) 礼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礼品设计体系日渐成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影响着礼品设计。
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经济发展开始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为设计之间的竞争,设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就更高,如何处理现代化的设计是对设计师的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设计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设计理念、意识形态、传统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当代双方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对比国外的礼品设计,无论是德国的严谨还是英国的极简古典,或者是美国的热情奔放,还是日本的精致小巧,这些都秉承自身独特的设计特点,使得他们的礼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在中国礼品设计很少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果我们没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研究和理解,那么我们的礼品设计将远离民族性格。在市场充斥着风格多变的外国设计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精髓都会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1]郁新颜.包装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犀文.礼品包装技法图解[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侯哲,辽宁沈阳人,讲师,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教学与科研;
王珍珍,沈阳化工大学;
刘晓雨,沈阳化工大学;
单秀凝,沈阳化工大学;
刘岩萱,沈阳化工大学。
关键词:校园礼品;风格;文化;传统;世界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4115(2014)02-110-1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意义
随着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创造出新的物质文明,中国的礼品将重新诠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礼品设计,这将极大地突出民族特色和民族风味,让国内的消费者不仅可以产生亲切感,也符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品设计,还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文化取向,打开国际市场。
中华名族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化经过历史长河与岁月的洗礼,都渗透出浓厚的古韵感,文化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今天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把我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礼品设计中,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从整个设计行业来说,也能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式的礼品。因此,不仅要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同时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将有很多人青睐,也将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礼品对文化的承载
(一) 传统文化在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现代的礼品设计不应该抛弃赋予它鲜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元素。简单地在传统文化元素上的结构与式样呆板地模仿,抄袭,自己不加以消化地直接将造型等运用到礼品上,这样的设计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设计。自己进行深层次地取舍,既要学会发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丰富精神内涵文化资源,又要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需要在其基础上逐步挖掘,提炼,变化,创新,结合礼品的功能与特点,将礼品设计与传统文化和谐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风格,在设计中折射出特有的文化元素,从而才能成就一个现代时尚与古代雅韵兼具的产品。
(二)传统文化在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在礼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已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这样可以为礼品带来了高的附加值,也成为本土企业传播品牌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武器。
德国设计师Nicolas Thomkins的设计Dedon Yin Yang休闲椅,结合中西文化。设计师从中国古典哲学获取了灵感,使用中国太极元素来创作,“石头和流水,流水冲蚀磨损着坚硬的石头,沙丘和风,一有形,一无形,沙丘的形状印证了风的流动。”沙丘的形状设计证实了风的 流动。此款椅子是传统现代的交集,成立了一个单独的,令人满意的时尚作品。此作品被授予最高奖项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 Best of the Best)。
中国的诗词歌赋对礼品设计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出自宋太宗:“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意思是说只要能和书本接触,总是有益的。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开始的。以竹简形式演变成可以折叠的台灯,意喻光像知识一样都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台灯不仅可以照明,还便于携带,因此,有设计师,以书卷为形状,加以创新,设计了一款书卷台灯。
(三) 礼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礼品设计体系日渐成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影响着礼品设计。
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经济发展开始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为设计之间的竞争,设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就更高,如何处理现代化的设计是对设计师的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设计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设计理念、意识形态、传统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当代双方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对比国外的礼品设计,无论是德国的严谨还是英国的极简古典,或者是美国的热情奔放,还是日本的精致小巧,这些都秉承自身独特的设计特点,使得他们的礼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在中国礼品设计很少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果我们没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研究和理解,那么我们的礼品设计将远离民族性格。在市场充斥着风格多变的外国设计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精髓都会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1]郁新颜.包装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犀文.礼品包装技法图解[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侯哲,辽宁沈阳人,讲师,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教学与科研;
王珍珍,沈阳化工大学;
刘晓雨,沈阳化工大学;
单秀凝,沈阳化工大学;
刘岩萱,沈阳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