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铁锅缘何蹿红又陨落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rmation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锅难求”到无人问津,
  章丘铁锅的境遇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也是一堂市场警示课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温冶炼,36000次锤打……”今年初,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的讲述,让人们领略到了章丘铁匠手工制锅的匠心独运,章丘铁锅也一夜之间蹿红。全国消费者疯狂抢购,搞得一锅难求,价格炒到上千元。很多人为求得一口锅,从线上店铺追到线下工厂,不惜翻墙入厂,甚至追到铁匠家里。据了解,章丘区相公庄镇的省级非遗传人铁匠牛祺圣,一周内接待了近千人次,订单排到了2019年3月。章丘铁锅销量一下子增长了6000倍。
  可是,仅仅过去了4个月,章丘铁锅就跌下了“神坛”,不仅销售遇冷、产品滞销,众多跟风的家庭小作坊也纷纷关门。从“爆红”到“遇冷”的大起大落,章丘铁锅俨然走了一个“过山车”行情。
  其实,在章丘铁锅爆红、产品供不应求时,就曾有人对章丘铁锅的未来忧心忡忡。有的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有的提醒监管工作要跟上,防止山寨假貨出现;还有的认为,要防止商家被利润砸晕了脑袋,以粗制滥造加产跑量。“铁锅热潮”席卷后,“干装修的、跑运输的”都打起了铁锅,当地原本只有两家铁锅作坊,后来一度达到170多家。章丘铁锅在制作的时候需要“7次热锻和5次冷锻以及3.6万多次锤打”,也因此“一个人一天顶多能完成一口铁锅”。 可是,当不少人都从它的爆红中看到商机时,谁能保证所有的家庭小作坊都会去捶打3.6万次,做出真正的章丘铁锅呢?
  如今看来,当初的这些忧虑,都不是无中生有、故弄玄虚的。章丘铁锅的“昙花一现”看似有些不可思议,实则也是正常现象,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仅仅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章丘铁锅恐怕还难以超越同样材料的机械制品。它之所以能创下奇迹,靠着的也不是一步步做大市场打响品牌,而是靠着消费者对匠人精神的尊崇,以及对原生态、纯手工制品的热情。
  这样一种情怀对章丘铁锅的发展而言,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契机。但仅仅有机遇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要有长远的眼光。从某种意义讲,章丘铁锅回归原点不是坏事,在爆红之前的状态本来就是门前冷落,工匠精神原本就是安安静静做好自己的事,不受外界冷热影响,红或不红,精益求精的手艺总在那里。大浪淘沙,当热闹散去,当喧嚣退场,当那些跟风挣快钱的作坊关门,剩下那些坚守的,正好可以趁市场的洗牌之后,认清现实,把遇冷当作淬火,静下心改进传统工艺,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更好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厚积薄发中将品牌擦亮。
  媒体评点:浮躁的商业氛围中,耐下心来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珍贵,而这需要稳定的收入、有序的生产、有序的市场等一系列保障才能实现。章丘铁锅的境遇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也是一堂市场警示课。只有“心在一艺,必求其工”得到呵护,匠人们才有更多动力坚守下去。正如打锅师傅刘紫木所说:“匠人之后是要有匠心,有了匠心其实他就有了追求,我觉得人心里能想着他做的器物会更好。当你把你的匠心积累积淀,就是匠魂,就是传承。”(央视新闻)
  话题拓展:工匠精神;浮躁与耐心;安静与坚守;情怀与眼光;市场生态和商业文明;成为“网红”并不难,难的是“常红”;匠人匠心匠魂;传承……
  (资料来源:《生活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红网等)
其他文献
1. 找准关键词语   有时题干中带有对解题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如果能迅速找准这些词语,再结合各选项的意义和特点,就能很快选出正确答案。例如:   The Foreign Minister said, “_______ our hope that the two sides will work towards peace.”   A. This is B. There is   C.
姜凯文,17岁,就读于长春市二实验中学,性格友善,好奇心强,乐于助人。爱好阅读、打篮球、看电影、学英语、旅游。在校成绩优异,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良好。期望在放假期间去更多地方。目前短期的目标是努力学习,争取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远期目标是在大学充实自己,获得实习经历或得奖学金,能够到国外留学。  纸质书籍会走向灭亡吗  吉林长春第二实验中学 姜凯文  尼尔·波兹曼曾在他的《娱乐至死》中谈及人类将成为
世上最完美的,不是完美本身,而是残缺的真实。  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中,主持人撒贝宁问著名钢琴家郎朗:“你是如何判断两个曲子哪一边是机器人弹的?”郎朗非常准确地作出判断:左边的弹得非常匀,但音乐性差了一些;右边情感更丰富,而且弹错了一个音。所以左边是机器人弹奏的,右边是人演奏的。原来,一个错误的细节就足以出卖真相,但这样的错误又何其不是一种真实?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力,又哪里是一个机器人能够取
名作简介:《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作家张洁所作的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长篇小说,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正面描写了工业建设中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该小说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国高层领导——重工业部正副部长间围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展开的一场“鏖战”为主线,自上而下地表现该部、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及其基层班组的整顿、改革。笔触所及,从人物的世界观到方法论,人物间的
新闻是同学们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可是同学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的作文也用了许多新闻素材,但为何总是无法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为什么同样的新闻素材,有的同学就可以用得神采飞扬,而我的却总是干瘪乏味?我辛辛苦苦看新闻背新闻,难道只能起到凑字数的作用?  这些同学的困惑,我认为并不是这些新闻材料的内容不好,而是运用环节出了问题,说白了就是指望新闻材料独力承担起得分的重担,这无疑是一种妄求。新闻类素材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爸对老家的老宅特别感兴趣,对于屋后的那棵老榆树更是情有独钟。  第一次看到老宅,看到老榆树,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说是老宅,其实就是残垣断壁的三间房子,院子里面长了些歪歪斜斜的槐花树,屋后有一棵长得挺拔的榆树。在我的眼里,老宅一点都不好玩,还不如和一些乡下的小朋友疯狂地跑到小河边用力地扔石块。而老爸却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流连忘返。  老爸似乎每年都要回老家两三趟,都要带我到老宅走走
一课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歌手朴树说:“我觉得很多人都疯了,总想着一下子把一辈子的钱挣完。”在一篇文章里,他写下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善画竹,名满天下。可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尚未入门。问:如何得入。答:要在心里觉得你就是竹子。其人乃去,终日站在竹林中。风起。竹摇。其人亦摇。如此十年过去。一日,师往探之,见其在竹林中闭目凝神,随风摇摆。师视良久说,好了,可这还不够,你要忘掉你是竹子这
4月15日晚,在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现场,杨蓉莲获得专业精神奖。她登台领奖时,全场自发起立鼓掌。这个瞬间,成为这场颁奖典礼的一个热议焦点。因为在大家的惯常印象里,一个电影奖项的颁奖现场,明星大腕是绝对的主角,甚至把是否有所谓大牌明星露面作为衡量这个奖项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小的关键指标。而这次,看似不起眼的茶水工却走到了舞台的正中央,“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这个时刻直接开成了牡
句一: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黄景仁《杂感》  古诗文速用:最圆润的珍珠要经过沙砾的,最妖娆的花朵往往绽放在峭壁之上,最精致的笛子需要承受千雕万凿的竹子才能制成。痛苦,往往能够让自己看清世事。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代杰出诗人黄景仁《杂感》中的名句,二百多年来,它叩动着无数蹭蹬不遇,报国无门士子们的心弦。黄景仁少年得志,曾经给了他信心
或许,黎明前的黑暗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被放大得无比漫长,以至于让人难以相信黎明将会到来。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就好像一个开口向上却又向右倾斜的二次函数一般,一开始仿佛将一生中的苦难都经历完了,才略微嗅到幸福的芳香。这丝芳香能够重新点燃他内心深处即将消失殆尽的希望,毕竟他会明白自己在凛冬中的煎熬是为了与暖春相会。我相信身处黎明之中的他一定急切渴望回到过去,并拥抱那个在无尽黑暗中彷徨,在凛冬中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