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以其特有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体育课堂教学、班级体育竞赛、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特长训练、运动会等基础和拓展课程不仅在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实践、竞技创新中给学生以成长,更应在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与一个人的情感、习惯、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是在长期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从小对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目的性教育 一个人的目的越高尚,目标越明确,则意志越强,行动越坚定。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奋斗。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对体育课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得好与不好都是一回事,没有主动锻炼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教育没跟上,少年儿童对体育的认识不够,不能有意识地参加体育锻炼。对此,笔者利用室内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中国女排与日本魔鬼教练的故事,讲马家军姑娘的事迹,给大家普及体育的意义与锻炼的方法。最后,同学们都表示要努力坚持锻炼。笔者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制定奋斗目标,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意志。
组织实际活动、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实践的锻炼,谈不上意志的培养,必须在各种实际活动中经受考验。体育教学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明确的奋斗目标。首先,这个目标要有意义,为大家所认同,才可能为之顽强奋斗。其次,这个目标要有可接受性,符合学生实际,不至于使他们在刚开始的练习中就失去信心。教师给学生制定目标由易到难,在一些辅助练习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动作,让同学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树立信心,最终使他们变得勇敢、坚定、自信。
体育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学习的情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内容抱有的各种不同的态度或种种复杂的内心体验。体育教学中,宽广的学习空间、融洽的教学氛围、合理的教学设计、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热情奔放的音乐等,都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调动策略:创设情境 教师的音乐、故事、图片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如以“小猫钓鱼”故事情境进行低年级垫上运动教学,以“放飞机、甩纸炮”玩耍情境进行投掷的基本练习,以比赛、游戏等情境调动学生情感等。在低段,创设“开火车”“模仿走”等情境,利用鸡鸣、模仿小动物、做游戏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在中高段,则以比赛、问题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调整情绪状态。
情感参与策略:语言激励、分层次目标设置、多级评 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合作與探究学习中调控,促进多级的评价与情感交流。如在进行跳短绳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表演示范,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相互之间积极进行情感交往。
引发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多极互动 挑战能够调节与深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时引发情感共鸣,促进多极互动。如在“轻物掷准”一课中,教师通过学习后的小组比赛、挑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掷准、成功中体验积极情感,并以成功的喜悦促进情感的深化。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思想教育法 通过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毛主席游长江、中国乒乓梦之队、2008北京奥运等故事,在学生心中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目标教育法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自身基础上确定目标、设立标准,并通过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体会成功乐趣、增强信心。
创设气氛法 实验证明,只有在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满足,学习动机得到增强,并塑造性格。其好的性格表现为真诚、正直、乐观、勤奋、勇敢、自制等。
师生同乐法 这是体育实践中所能做到的,也是体育的优势。教师同学生一起跑、一起跳、一起抢、一起喊,刺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适时控制引导。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阵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业余训练等体育活动独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马鞍山市当涂县塘南初级中学)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与一个人的情感、习惯、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是在长期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从小对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目的性教育 一个人的目的越高尚,目标越明确,则意志越强,行动越坚定。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奋斗。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对体育课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得好与不好都是一回事,没有主动锻炼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教育没跟上,少年儿童对体育的认识不够,不能有意识地参加体育锻炼。对此,笔者利用室内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中国女排与日本魔鬼教练的故事,讲马家军姑娘的事迹,给大家普及体育的意义与锻炼的方法。最后,同学们都表示要努力坚持锻炼。笔者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制定奋斗目标,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意志。
组织实际活动、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实践的锻炼,谈不上意志的培养,必须在各种实际活动中经受考验。体育教学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明确的奋斗目标。首先,这个目标要有意义,为大家所认同,才可能为之顽强奋斗。其次,这个目标要有可接受性,符合学生实际,不至于使他们在刚开始的练习中就失去信心。教师给学生制定目标由易到难,在一些辅助练习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动作,让同学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树立信心,最终使他们变得勇敢、坚定、自信。
体育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学习的情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内容抱有的各种不同的态度或种种复杂的内心体验。体育教学中,宽广的学习空间、融洽的教学氛围、合理的教学设计、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热情奔放的音乐等,都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调动策略:创设情境 教师的音乐、故事、图片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如以“小猫钓鱼”故事情境进行低年级垫上运动教学,以“放飞机、甩纸炮”玩耍情境进行投掷的基本练习,以比赛、游戏等情境调动学生情感等。在低段,创设“开火车”“模仿走”等情境,利用鸡鸣、模仿小动物、做游戏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在中高段,则以比赛、问题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调整情绪状态。
情感参与策略:语言激励、分层次目标设置、多级评 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合作與探究学习中调控,促进多级的评价与情感交流。如在进行跳短绳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表演示范,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相互之间积极进行情感交往。
引发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多极互动 挑战能够调节与深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时引发情感共鸣,促进多极互动。如在“轻物掷准”一课中,教师通过学习后的小组比赛、挑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掷准、成功中体验积极情感,并以成功的喜悦促进情感的深化。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思想教育法 通过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毛主席游长江、中国乒乓梦之队、2008北京奥运等故事,在学生心中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目标教育法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自身基础上确定目标、设立标准,并通过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体会成功乐趣、增强信心。
创设气氛法 实验证明,只有在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满足,学习动机得到增强,并塑造性格。其好的性格表现为真诚、正直、乐观、勤奋、勇敢、自制等。
师生同乐法 这是体育实践中所能做到的,也是体育的优势。教师同学生一起跑、一起跳、一起抢、一起喊,刺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适时控制引导。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阵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业余训练等体育活动独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马鞍山市当涂县塘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