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的变革,教师传统的角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转变,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并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六模块 教师角色 定位 应对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推广,学生群体呈现了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传统的角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转变。
一、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下教师角色的束缚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角色就是教书匠,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者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虽然在建构式课程改革面前,教师也深知拓展学生认识和扩大学生视野的益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但受到教学时间和各种规范限制,又很少开展讨论、对话式教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言堂”的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二)传统评价体系对教师角色的制约
在教育教学中,升学率是作为评价教师教育的硬性指标,导致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挫伤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尽管有些学校已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流于形式,传统的评价体系仍占主导地位,致使许多教师又回归传统教师角色的位置。
(三)社会群体对教师角色过高期望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认为是传递文化、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社会角色。教师既要担当旧文化的维护者,又担当新文化的启蒙者;既要扮演学者,又要扮演圣者;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示范者与纪律的执行者,又要做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与心理困扰的治疗者。面对多元并存、多种需求,过高的期望值,教师常常无所适从。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但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加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在减少,而是呈多样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担任着“控制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控制学生学什么、做什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师生关系受到了挑战,学生的自主地位越来越明显,这不是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丧失,而是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特别是在“六模块”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等环节中,教师这种传统的组织者和控制者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课堂进程,要适时地拓展延伸,加上学生考虑问题有时候会流于表面,教师这种角色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控制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二)障碍的清除者和水源的提供者
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关键。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以达成教育结果,还要引导学生促进其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做出明智选择,帮助他们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六模块”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等环节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因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障碍。这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预见到学生的困难,从而事先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帮助学生学习和解惑。
(三)知识的传授者和称职的领航者
现代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现代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其实从教育与课程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知识的传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教师的首要角色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只不过教师的角色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六模块”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环节中,必须发挥教师的重要引领作用,突出矫正和迁移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时效性,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定位自己是课堂成员中的特殊一员,应该是师长和领航者,能在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落实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合作学习的朋友和伙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主宰者形象,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把学生作为一个对等的伙伴来尊重。学生尽管年龄小,知识少,但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绝对的权威,而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用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生活观念和知识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知识面广,对新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在不同领域上有自己的强项。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可以吸收到许多新鲜的知识,活跃思想和丰富情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因此教师应该放下“惟我独尊”的架子,当好学生的助手和伙伴。
(五)学习结果的评价者和鉴赏者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可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六模块”教学中,教师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还可以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在自主质疑和互动探究等模块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诚恳地评价学生,形成和谐的互动气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估和同学互评。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师生间互相建构的过程,弥漫和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角色的应对策略
角色冲突給教师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要解决积极稳妥的做法就是在传统教师角色与现代教师角色之间寻求平衡点,既不能降低标准,又不能操之过急。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一)不断深入学习, 转变观念, 提高修为, 树立事业意识
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新的思想才能吸收内化, 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行为,实施教学改革;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教师才能逐步摆正位置,调整角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师德修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才会认认真真地学习,真诚地对待老师和同学,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切实改善师生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继续提高学生的地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喜好、爱恨和忧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成为他们的知心人,才能从中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答惑解疑;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聆听中感到自尊,增强信心、增加亲切感,学习才会更有效果。
(三)追求有“度”的主导,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
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教书育人的效用性。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预设与生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把“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把“教法”转化成“学法”,把“教什么、怎么教”转化成“学什么、怎么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四)不断完善评估机制,降低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
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剔除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师教学的做法。同时社会群体不能对教师的角色过高地期望,要在理想目标与现实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坚信,没有绝对的主导,也没有绝对的主体,才是教与学的最完善、最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周建芬.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及策略[J].科学教育,2008(7):41.
[2]李瑞红.自主学习模式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4):46-48.
[3]张小飞.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误区及对策[J].教师之窗,2011(9):61-62.
[4]王克荣,粟红梅.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J].新课程,2011(11).
[5]蔡笑岳.试析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与冲突[J]. 中国教育学刊, 1994 (5).
【关键词】六模块 教师角色 定位 应对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推广,学生群体呈现了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传统的角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转变。
一、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下教师角色的束缚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角色就是教书匠,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者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虽然在建构式课程改革面前,教师也深知拓展学生认识和扩大学生视野的益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但受到教学时间和各种规范限制,又很少开展讨论、对话式教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言堂”的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二)传统评价体系对教师角色的制约
在教育教学中,升学率是作为评价教师教育的硬性指标,导致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挫伤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尽管有些学校已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流于形式,传统的评价体系仍占主导地位,致使许多教师又回归传统教师角色的位置。
(三)社会群体对教师角色过高期望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认为是传递文化、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社会角色。教师既要担当旧文化的维护者,又担当新文化的启蒙者;既要扮演学者,又要扮演圣者;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示范者与纪律的执行者,又要做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与心理困扰的治疗者。面对多元并存、多种需求,过高的期望值,教师常常无所适从。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但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加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在减少,而是呈多样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担任着“控制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控制学生学什么、做什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师生关系受到了挑战,学生的自主地位越来越明显,这不是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丧失,而是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特别是在“六模块”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等环节中,教师这种传统的组织者和控制者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课堂进程,要适时地拓展延伸,加上学生考虑问题有时候会流于表面,教师这种角色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控制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二)障碍的清除者和水源的提供者
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关键。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以达成教育结果,还要引导学生促进其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做出明智选择,帮助他们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六模块”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等环节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因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障碍。这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预见到学生的困难,从而事先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帮助学生学习和解惑。
(三)知识的传授者和称职的领航者
现代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现代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其实从教育与课程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知识的传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教师的首要角色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只不过教师的角色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六模块”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环节中,必须发挥教师的重要引领作用,突出矫正和迁移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时效性,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定位自己是课堂成员中的特殊一员,应该是师长和领航者,能在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落实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合作学习的朋友和伙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主宰者形象,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把学生作为一个对等的伙伴来尊重。学生尽管年龄小,知识少,但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绝对的权威,而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用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生活观念和知识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知识面广,对新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在不同领域上有自己的强项。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可以吸收到许多新鲜的知识,活跃思想和丰富情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因此教师应该放下“惟我独尊”的架子,当好学生的助手和伙伴。
(五)学习结果的评价者和鉴赏者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可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六模块”教学中,教师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还可以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在自主质疑和互动探究等模块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诚恳地评价学生,形成和谐的互动气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估和同学互评。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师生间互相建构的过程,弥漫和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角色的应对策略
角色冲突給教师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要解决积极稳妥的做法就是在传统教师角色与现代教师角色之间寻求平衡点,既不能降低标准,又不能操之过急。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一)不断深入学习, 转变观念, 提高修为, 树立事业意识
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新的思想才能吸收内化, 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行为,实施教学改革;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教师才能逐步摆正位置,调整角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师德修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才会认认真真地学习,真诚地对待老师和同学,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切实改善师生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继续提高学生的地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喜好、爱恨和忧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成为他们的知心人,才能从中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答惑解疑;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聆听中感到自尊,增强信心、增加亲切感,学习才会更有效果。
(三)追求有“度”的主导,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
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教书育人的效用性。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预设与生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把“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把“教法”转化成“学法”,把“教什么、怎么教”转化成“学什么、怎么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四)不断完善评估机制,降低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
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剔除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师教学的做法。同时社会群体不能对教师的角色过高地期望,要在理想目标与现实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坚信,没有绝对的主导,也没有绝对的主体,才是教与学的最完善、最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周建芬.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及策略[J].科学教育,2008(7):41.
[2]李瑞红.自主学习模式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4):46-48.
[3]张小飞.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误区及对策[J].教师之窗,2011(9):61-62.
[4]王克荣,粟红梅.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J].新课程,2011(11).
[5]蔡笑岳.试析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与冲突[J]. 中国教育学刊, 199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