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小学生应该培养他们对“写话产生兴趣”,让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虽然孩子们的识字量很大,也具备了一定的词语积累量,但要求他们写句话,却无从下手,部分小学生甚至出现了怕写、厌写的情绪。如何让低年级小学生度过这艰难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乐于写句,并能从每次写句中获得趣味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寻找一个切入点,引发学生积极写句的兴趣。
让写句与学生零距离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虽然还没有安排系统的写句教学,但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写句的训练。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些契机,培养学生写句的兴趣,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然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刚刚开始写句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用词和造句的技巧,就要完成一定量的写句,确实不易;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安排写句,教师则毫无指导,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句失去兴趣,甚至一提起写句,就会唉声叹气地说“不会写”“不爱写”。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将写句的要求适当降低,消除学生写句的畏惧感,让写句与学生零距离,让学生由担心写句到乐意写句,再到能够动笔写句,进而流畅写句。具体做法有:抓回顾新词契机,利用“听写”切入;抓口语交际契机,引用“图片”切入;抓教材资源契机,巧用“空白”切入;抓生活情景契机,“即兴表达”切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一旦对写句产生乐趣,充满自信,那么,写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从听写与用字词造句切入
听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以往谈到的听写,往往就是指单纯地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其实,听写不仅有检测评价之作用,更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良好途径。以听写课文句子为例:笔者先让学生听老师读:“春天来了,春雨姐姐唱起了一首动听的歌。”学生在把这句话写下来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这句话的意思,自己写出关于春天的内容。比如,“春天来了,春风姐姐‘呼呼呼’地在歌唱”“春天来了,春雨姑娘忙把动听的乐曲奉献给大家”“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大部分学生都有拓展性地写出了关于春天的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评价激励,使写句教学“润物细无声”,从而消除了写句的神秘感,让写句与学生零距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的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安全和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最敏锐、最活跃。这样状态下写句也是最快乐、最有创造性的。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熟记生字词,会运用生字词,每一课笔者先指导学生把每个生字组成几个词语,从中选出两个词语,写出两句完整的话,每课坚持写四句话。这样,学生慢慢地掌握了用词造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拔高训练,选本课中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作业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避免了单调性,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同时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缓解了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的局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民主的思维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习的活动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
指导学生从看图说话入手
在日常生活中可常常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句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用的时间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谈何灵活运用呢?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看图说话入手,引发学生写句的欲望。实验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图画,这些生动鲜活的图画,为学生的写句创作提供了富有挖掘空间的素材,成为他们练笔的阵地。
例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口语交际课《小白兔运南瓜》,文中出现三幅图。第一幅是“南瓜太大,小白兔正在为难”,第三幅是“南瓜已经运到家了”,关键的是第二幅画面——“小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家的”却没有出现。课文以空白图片代之,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该教师先让学生借助两幅图片思考:“小白兔是怎样将南瓜运回家的?”学生静思默想后,各种方案纷纷出台:有“滚”南瓜回家的;有用车将南瓜拖回家的;有请人帮忙将南瓜抬回家的;有将南瓜切成一块块搬回家的……课堂上,学生们各自陈述了运南瓜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既发展了思维,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该教师趁热打铁,设计了一个写信环节:“给小白兔写封信,告诉它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南瓜运回家,看看小白兔会选谁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引发了他们对于写话的兴趣。教师又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在稍后的时间里,又设计了一个回信环节:引导学生用小兔子的口气,给小朋友回信。学生们兴致更高,不一会儿,各种回信就交了上来。这样,先让学生进行说话,再写话,降低了写句的要求,消除了学生写句的恐惧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说写结合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口头语言发展能促进书面语言发展,而书面语言发展又能使口头语言得以丰富和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写句兴趣。
文本“空白”切入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教师巧借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把学生想说的变成想写的,让学生在“一吐为快”的过程中练习写句。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笋芽儿》是一篇拟人散文。文中写道:“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和学生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小朋友们,笋芽儿只看到这些了吗?
生1:笋芽儿看到小草探出了小脑袋。
生2:笋芽儿听到小溪在丁丁冬冬地弹琴。
生3:笋芽儿看到小青蛙出来散步了。
……
师:假如你是桃花,你会怎么对笋芽儿说,笋芽儿又会怎么对桃花说?假如你是摇着绿色长辫子的柳树,你又会怎么说,笋芽儿又会怎么对柳树说呢?假如你是小燕子……
生1:桃花笑红了脸,对笋芽儿说:“笋芽儿,你看我多美啊!红红的脸,还穿着粉红的纱裙,在明媚的春光里,咱们一起做游戏吧!”笋芽儿高兴地说:“好呀!我要快快长大,等我长大了,一定去找你玩。”
生2: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说:“笋芽儿,你看!我的绿色长辫子是春风姐姐给我梳的,漂亮吧?”
……
学生说得滔滔不绝,他们还主动要求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试想一下,学生在这种类似的写句中会有多少收获。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号、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无形中喜欢上写句,乐于写句。
抓住生活场景即兴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由此可以明白,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儿童从婴儿期牙牙学语到学会说话,并没有教材,完全是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会语言。教师在进行写句教学时,也应顺应这一规律,有意创设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例如:在指导学生用“粗心”写句时,笔者是这样指导的——课始,笔者空手走进教室,与学生问好后,一拍脑袋说:“哎呀!我把语文书忘在办公室啦!”学生听了哈哈大笑。于是,笔者回到办公室拿来书后,便问:“谁来评价一下老师,用上‘粗心’二字?”学生们说:“老师粗心地把语文书忘在办公室了。”“今天老师来上语文课,却把语文书忘在了办公室,真粗心!”“老师,你真粗心,竟把语文书都忘了带上,下次可要细心点啊!”
教师不但可以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话可写,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情景,让学生乐于写句。生活是写作的资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写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学生会从中猎取到许多感兴趣的写句内容,写句的范围会随之逐渐扩展,写句的水平也随之慢慢地提高。记得有一年年底,绍兴下了一场60年罕见的大雪。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给大人和孩子们带来了惊喜。新学期刚开学,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议论这场大雪,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有的学生跑到笔者跟前,说:“老师,你看见过这样的大雪吗?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雪。”“老师,我和我爸爸去玩雪了,还堆了一个大雪人呢!”“老师,我发现有些雪花是六边形的,有些是五角形的。”……看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得起劲,笔者灵机一动,说:“小朋友们,我们来谈谈那场雪吧!”
“那天,我们全家在打雪仗。我抓起一把雪,揉成一个雪球,朝我哥哥打去,正中他的鼻子,痛得他‘哇哇’大叫起来……”“我们全家也去玩雪了,我们把鞭炮放在雪地里,还抓来一把雪压在鞭炮上,再把鞭炮点燃,只听到‘啪啦’一声,雪花四处飞溅,太有趣了!”“我还有更有趣的呢!我从地上抓起一把雪,偷偷地放到我爸爸衣兜里,我爸爸却一点都没发觉。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兜里怎么都是水,才发现是我搞的恶作剧,哈哈……”“我妈妈说雪很甜,很好吃,我和姐姐抓起一把雪塞到嘴里,但是一点儿味道都没有,这才知道我们上当啦!”……孩子们不住地说着,笔者也不停地敲着键盘,将关键词记录在讲桌电脑中,不到一刻钟,投影幕布上写满了这些既有趣又有料的词句。这时,笔者蓦然发现,刚才的口语交际已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写句平台。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笔者跟学生说:“大家这么开心,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你们的快乐,我们把它写下来,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一会儿功夫,学生们纷纷收笔。读着他们的作品,笔者仿佛回到那快乐的童年,看着孩子们灿烂得如杏花春雨般的笑脸,真正感到写句原来如此简单和快乐!笔者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抓住这些真实情境进行即兴表达,让学生觉得写句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事情。
结束语
对于小学低年级写句教学,教师需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鼓励,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充分抓住各种契机,为学生的写句搭建平台,使学生轻松写句,让学生感受到写句是一件很简单、很愉快的事。学生一旦对写句产生了兴趣,就会视写句为一种享受、一种需要,进而兴致盎然地写句,并沉浸其中,不断提高,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
让写句与学生零距离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虽然还没有安排系统的写句教学,但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写句的训练。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些契机,培养学生写句的兴趣,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然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刚刚开始写句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用词和造句的技巧,就要完成一定量的写句,确实不易;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安排写句,教师则毫无指导,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句失去兴趣,甚至一提起写句,就会唉声叹气地说“不会写”“不爱写”。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将写句的要求适当降低,消除学生写句的畏惧感,让写句与学生零距离,让学生由担心写句到乐意写句,再到能够动笔写句,进而流畅写句。具体做法有:抓回顾新词契机,利用“听写”切入;抓口语交际契机,引用“图片”切入;抓教材资源契机,巧用“空白”切入;抓生活情景契机,“即兴表达”切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一旦对写句产生乐趣,充满自信,那么,写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从听写与用字词造句切入
听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以往谈到的听写,往往就是指单纯地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其实,听写不仅有检测评价之作用,更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良好途径。以听写课文句子为例:笔者先让学生听老师读:“春天来了,春雨姐姐唱起了一首动听的歌。”学生在把这句话写下来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这句话的意思,自己写出关于春天的内容。比如,“春天来了,春风姐姐‘呼呼呼’地在歌唱”“春天来了,春雨姑娘忙把动听的乐曲奉献给大家”“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大部分学生都有拓展性地写出了关于春天的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评价激励,使写句教学“润物细无声”,从而消除了写句的神秘感,让写句与学生零距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的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安全和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最敏锐、最活跃。这样状态下写句也是最快乐、最有创造性的。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熟记生字词,会运用生字词,每一课笔者先指导学生把每个生字组成几个词语,从中选出两个词语,写出两句完整的话,每课坚持写四句话。这样,学生慢慢地掌握了用词造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拔高训练,选本课中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作业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避免了单调性,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同时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缓解了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的局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民主的思维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习的活动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
指导学生从看图说话入手
在日常生活中可常常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句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用的时间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谈何灵活运用呢?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看图说话入手,引发学生写句的欲望。实验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图画,这些生动鲜活的图画,为学生的写句创作提供了富有挖掘空间的素材,成为他们练笔的阵地。
例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口语交际课《小白兔运南瓜》,文中出现三幅图。第一幅是“南瓜太大,小白兔正在为难”,第三幅是“南瓜已经运到家了”,关键的是第二幅画面——“小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家的”却没有出现。课文以空白图片代之,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该教师先让学生借助两幅图片思考:“小白兔是怎样将南瓜运回家的?”学生静思默想后,各种方案纷纷出台:有“滚”南瓜回家的;有用车将南瓜拖回家的;有请人帮忙将南瓜抬回家的;有将南瓜切成一块块搬回家的……课堂上,学生们各自陈述了运南瓜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既发展了思维,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该教师趁热打铁,设计了一个写信环节:“给小白兔写封信,告诉它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南瓜运回家,看看小白兔会选谁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引发了他们对于写话的兴趣。教师又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在稍后的时间里,又设计了一个回信环节:引导学生用小兔子的口气,给小朋友回信。学生们兴致更高,不一会儿,各种回信就交了上来。这样,先让学生进行说话,再写话,降低了写句的要求,消除了学生写句的恐惧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说写结合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口头语言发展能促进书面语言发展,而书面语言发展又能使口头语言得以丰富和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写句兴趣。
文本“空白”切入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教师巧借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把学生想说的变成想写的,让学生在“一吐为快”的过程中练习写句。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笋芽儿》是一篇拟人散文。文中写道:“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和学生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小朋友们,笋芽儿只看到这些了吗?
生1:笋芽儿看到小草探出了小脑袋。
生2:笋芽儿听到小溪在丁丁冬冬地弹琴。
生3:笋芽儿看到小青蛙出来散步了。
……
师:假如你是桃花,你会怎么对笋芽儿说,笋芽儿又会怎么对桃花说?假如你是摇着绿色长辫子的柳树,你又会怎么说,笋芽儿又会怎么对柳树说呢?假如你是小燕子……
生1:桃花笑红了脸,对笋芽儿说:“笋芽儿,你看我多美啊!红红的脸,还穿着粉红的纱裙,在明媚的春光里,咱们一起做游戏吧!”笋芽儿高兴地说:“好呀!我要快快长大,等我长大了,一定去找你玩。”
生2: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说:“笋芽儿,你看!我的绿色长辫子是春风姐姐给我梳的,漂亮吧?”
……
学生说得滔滔不绝,他们还主动要求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试想一下,学生在这种类似的写句中会有多少收获。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号、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无形中喜欢上写句,乐于写句。
抓住生活场景即兴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由此可以明白,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儿童从婴儿期牙牙学语到学会说话,并没有教材,完全是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会语言。教师在进行写句教学时,也应顺应这一规律,有意创设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例如:在指导学生用“粗心”写句时,笔者是这样指导的——课始,笔者空手走进教室,与学生问好后,一拍脑袋说:“哎呀!我把语文书忘在办公室啦!”学生听了哈哈大笑。于是,笔者回到办公室拿来书后,便问:“谁来评价一下老师,用上‘粗心’二字?”学生们说:“老师粗心地把语文书忘在办公室了。”“今天老师来上语文课,却把语文书忘在了办公室,真粗心!”“老师,你真粗心,竟把语文书都忘了带上,下次可要细心点啊!”
教师不但可以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话可写,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情景,让学生乐于写句。生活是写作的资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写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学生会从中猎取到许多感兴趣的写句内容,写句的范围会随之逐渐扩展,写句的水平也随之慢慢地提高。记得有一年年底,绍兴下了一场60年罕见的大雪。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给大人和孩子们带来了惊喜。新学期刚开学,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议论这场大雪,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有的学生跑到笔者跟前,说:“老师,你看见过这样的大雪吗?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雪。”“老师,我和我爸爸去玩雪了,还堆了一个大雪人呢!”“老师,我发现有些雪花是六边形的,有些是五角形的。”……看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得起劲,笔者灵机一动,说:“小朋友们,我们来谈谈那场雪吧!”
“那天,我们全家在打雪仗。我抓起一把雪,揉成一个雪球,朝我哥哥打去,正中他的鼻子,痛得他‘哇哇’大叫起来……”“我们全家也去玩雪了,我们把鞭炮放在雪地里,还抓来一把雪压在鞭炮上,再把鞭炮点燃,只听到‘啪啦’一声,雪花四处飞溅,太有趣了!”“我还有更有趣的呢!我从地上抓起一把雪,偷偷地放到我爸爸衣兜里,我爸爸却一点都没发觉。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兜里怎么都是水,才发现是我搞的恶作剧,哈哈……”“我妈妈说雪很甜,很好吃,我和姐姐抓起一把雪塞到嘴里,但是一点儿味道都没有,这才知道我们上当啦!”……孩子们不住地说着,笔者也不停地敲着键盘,将关键词记录在讲桌电脑中,不到一刻钟,投影幕布上写满了这些既有趣又有料的词句。这时,笔者蓦然发现,刚才的口语交际已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写句平台。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笔者跟学生说:“大家这么开心,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你们的快乐,我们把它写下来,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一会儿功夫,学生们纷纷收笔。读着他们的作品,笔者仿佛回到那快乐的童年,看着孩子们灿烂得如杏花春雨般的笑脸,真正感到写句原来如此简单和快乐!笔者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抓住这些真实情境进行即兴表达,让学生觉得写句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事情。
结束语
对于小学低年级写句教学,教师需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鼓励,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充分抓住各种契机,为学生的写句搭建平台,使学生轻松写句,让学生感受到写句是一件很简单、很愉快的事。学生一旦对写句产生了兴趣,就会视写句为一种享受、一种需要,进而兴致盎然地写句,并沉浸其中,不断提高,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