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大学生考试作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试内容形式不合理、考风考纪不严等高校管理的原因,又有中学阶段的历史原因,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作弊 教育体制 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56-02
过去,大学生曾被称作“天之骄子”,是千军万马中挤上独木桥的佼佼者,肩负着国家和人民寄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素质下降,教育质量下滑,考试作弊的现象在高校里悄悄蔓延,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据中国石油大学王英国老师的一份对420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曾经在大学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的大学生占47%,其中竟有39%的大学生有过多次作弊历史,18%作弊两次以上,仅作弊一次的只有43%。为了遏制日渐猖獗的考试作弊风,严肃学风和考风,教育部门动了不少脑筋,除了安装移动通信干扰器、屏蔽仪等防止学生作弊外,对作弊者的处分也越来越严厉,甚至一经发现考试作弊即取消学位。尽管如此,学生考试作弊仍然屡禁不止。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从教育体制问题入手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仅从课程内容设置、考试内容和形式、考风考纪、历史原因、相关法律制度等五方面来探索考试作弊的原因。
1 落后陈旧的课程内容不足以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应试教育的课程体制忽略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兴趣以及能力水平的差异,强调学生学习统一的课程,而不考虑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适应这种体制的学生自然会获得好成绩,而对于不适应的学生而言,面对补考、重修、取消学历学位资格等的压力只能选择作弊。另外,现在不少大学的课程内容陈旧,几十年不变,与所学专业目前的发展趋势严重脱节,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完成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课程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填鸭式”上。结果使已经熟练掌握了PPT、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与操作的当代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容易产生不满。结果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而考试又是必须的,为顺利通过考试作弊是不可避免的。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韦筱青老师对大学生作弊原因的调查显示,44.3%的調查对象认为是“上课内容陈旧”,52.9%认为是“内容用不上”。为了推进真正的素质教育,还学生自主权于学生,我们建议各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设置课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允许学生在第一学年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专业,允许学生跨学院、跨系选课并承认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应当与时俱进,在课堂讲解中结合本节内容,给同学们穿插讲解围绕本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信息,使同学们对理解枯燥的课本知识有更具体的认识。变“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使学生对本专业更有兴趣,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尽量采取开放式考试形式,让学生真正发挥所学的多科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有意义的问题。考试内容尽量少出现选择题、名称解释、简答题等易抄袭或只要学生夹带纸条就能拿满分的试题。
2 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合理
大学教育是以创造性教学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新的建设者,这就决定了大学教学的测评应当坚持素质中心化的原则。而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基本上侧重于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很难考核学生的创造、实践及思维能力。特别是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样的两课课程,很多老师不重视建设、发展、创新,上课时照本宣科,考试形式也几十年不变,仍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而考试成绩也以标准答案为准。这就使一些不擅于死记硬背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而作弊。据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老师对867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被排为考试形式最容易作弊前三位的课程是《思想品德修养》(33.3%)、《马克思主义哲学》(25.2%)、《邓小平理论》(20.4%)。对于这类科目,考试题目应以比较开放式的实际应用性试题为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考核的主要内容变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这样不仅杜绝了作弊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考试形式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闭卷考标准答案这种“一卷定乾坤”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除少数属于基础知识积累性的课程沿用闭卷考试方法外,对于通过查找资料就能够运用的知识则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应该重点考核学生在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提倡创意性的答案。对于参考答案,列举主要知识点,表明各个要点的得分即可。这种评价体系能够达到综合考察的目的,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总之,建立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和处理好每一个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考风考纪不严
据调查显示,考风考纪不严是考试作弊最高的外部原因,高达22.5%。此外,中国石油大学王英国老师对出现作弊现象原因的调查显示,主考和监考老师监考松懈使学生有机可乘占22%;而主考老师没有营造好严肃的考场氛围竟高达23%。可见为了预防和打消学生的作弊企图,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的重要性,进而杜绝在考场上讲话、埋头看书报、改作业、打电话“开小差”而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的行为,避免考场失控而让一些有“法不制众”作弊动机的学生浑水摸鱼。高度重视考试管理工作,健全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纪律,充分利用电子监视器、电子干扰器等手段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控,从严治考,使其放弃作弊念头。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监考职责,加强对监考教师的思想教育,使其在考前营造严肃的考场氛围;在考试期间,要加大考场巡视力度,通过提醒、暗示,使有作弊意图的学生放弃作弊念头和作弊行为。建立健全试题库、“教考分离”、封闭考卷名字和流水线集体阅卷制度,从程序上杜绝“送分”、“重点辅导”、“钱分交易”等考场外“作弊”现象的可能性,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此外,要加大考风考纪的宣传力度,唱响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主旋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从而打消学生的作弊心理,还可以让担心“某些人作弊却获得了利益”而心理不平衡的相当一部分试图作弊者放弃作弊的念头,结果使考试作弊人数和比例大大降低。 4 高中阶段即存在考试作弊现象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高中也不斷扩招,同时生源数量不断减少,使高中的入学率逐年提高,这样就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高中学习的目的是考入大学,高考压力及一些老师的错误引导使他们把课程分为三类:在高考中分值最高的语文、数学、英语为第一类,其他高考科目为第二类,而非高考科目为第三类。学习精力主要投入到第一二类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第三类课程投入的精力很少,有的学生甚至在上此类课时学习高考科目。但是这些科目又要会考,这就使他们为了会考而作弊。此外,监考老师在会考时监考不严,甚至协同作弊等,都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在考试中作弊的错误习惯。王英国老师等人的调查显示,高中阶段就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的同学的比例达到了40%,而且呈现急剧上升趋势。笔者认为,应首先加强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即树立诚信观念。其次,纠正学生按是否是高考科目,及所占分值多少对课程进行分类的错误思想,因为投入精力过少而又必须通过考试必然引起作弊。此外,一些中学老师迫于高考压力,对学生的作弊行为持默许态度甚至向同学们灌输作弊的手段和方法。这让很多学生认为作弊是理所当然的,他们那固有的羞耻感早就淡化消失了。
5 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对处理作弊者有法可依
考试中,有的学生明知作弊是违纪行为,但是考试作弊风险小,收效大。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能通过考试就不能获得学位证书,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而由于四级考试基本上没有风险,导致愿意替考的人两个小时的付出可以获得巨额的收益,而对那些英语基础差的人来说,花一点钱作一次弊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调查显示,曾经作弊过的同学占21%,而被缉获的仅占1%,作弊被缉获率非常低。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必须加大对作弊者的惩罚力度,进而起到威慑作用。但万明钢等人的调查显示有62.4%的被调查者不同意开除作弊学生。有54.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作弊学生处罚太严,教师抓作弊会有顾忌。有些学生正是利用老师的这种同情心理,大着胆子作弊。此外,这些处理规定都是依据学校内部文件,并没有适用的教育部规章对考试作弊者的处分规定,无法可依,建立和完善专门的考试法律制度,依法治考,是形成良好考风考纪的保证。填补我国一项法律空白的地方考试法规《重庆市教育考试条例》已于2007年9月在重庆市开始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教育考试的法律。第一次把对考试秩序的维护由道德和纪律为主转化为以法律规范为主。使学校对考试的管理以及对作弊者的处罚变得有法可依,特别是像勒令退学、取消学位这样对考试作弊者的较重处罚必须依法进行。可以依法建立正当的处罚救济程序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一名学生被认定为考试作弊不服,他可以通过申辩、申诉程序、诉讼程序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英国,朱筱敏.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和心态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3(4).
[2] 韦筱青,龙平平,唐兴,等.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看高校教育问题[J].高教论坛,2004(5).
[3] 万明钢,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3).
[4] 刘健,江文,张敏强,等.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5] 徐增勇.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析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作弊 教育体制 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56-02
过去,大学生曾被称作“天之骄子”,是千军万马中挤上独木桥的佼佼者,肩负着国家和人民寄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素质下降,教育质量下滑,考试作弊的现象在高校里悄悄蔓延,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据中国石油大学王英国老师的一份对420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曾经在大学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的大学生占47%,其中竟有39%的大学生有过多次作弊历史,18%作弊两次以上,仅作弊一次的只有43%。为了遏制日渐猖獗的考试作弊风,严肃学风和考风,教育部门动了不少脑筋,除了安装移动通信干扰器、屏蔽仪等防止学生作弊外,对作弊者的处分也越来越严厉,甚至一经发现考试作弊即取消学位。尽管如此,学生考试作弊仍然屡禁不止。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从教育体制问题入手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仅从课程内容设置、考试内容和形式、考风考纪、历史原因、相关法律制度等五方面来探索考试作弊的原因。
1 落后陈旧的课程内容不足以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应试教育的课程体制忽略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兴趣以及能力水平的差异,强调学生学习统一的课程,而不考虑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适应这种体制的学生自然会获得好成绩,而对于不适应的学生而言,面对补考、重修、取消学历学位资格等的压力只能选择作弊。另外,现在不少大学的课程内容陈旧,几十年不变,与所学专业目前的发展趋势严重脱节,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完成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课程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填鸭式”上。结果使已经熟练掌握了PPT、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与操作的当代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容易产生不满。结果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而考试又是必须的,为顺利通过考试作弊是不可避免的。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韦筱青老师对大学生作弊原因的调查显示,44.3%的調查对象认为是“上课内容陈旧”,52.9%认为是“内容用不上”。为了推进真正的素质教育,还学生自主权于学生,我们建议各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设置课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允许学生在第一学年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专业,允许学生跨学院、跨系选课并承认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应当与时俱进,在课堂讲解中结合本节内容,给同学们穿插讲解围绕本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信息,使同学们对理解枯燥的课本知识有更具体的认识。变“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使学生对本专业更有兴趣,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尽量采取开放式考试形式,让学生真正发挥所学的多科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有意义的问题。考试内容尽量少出现选择题、名称解释、简答题等易抄袭或只要学生夹带纸条就能拿满分的试题。
2 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合理
大学教育是以创造性教学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新的建设者,这就决定了大学教学的测评应当坚持素质中心化的原则。而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基本上侧重于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很难考核学生的创造、实践及思维能力。特别是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样的两课课程,很多老师不重视建设、发展、创新,上课时照本宣科,考试形式也几十年不变,仍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而考试成绩也以标准答案为准。这就使一些不擅于死记硬背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而作弊。据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老师对867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被排为考试形式最容易作弊前三位的课程是《思想品德修养》(33.3%)、《马克思主义哲学》(25.2%)、《邓小平理论》(20.4%)。对于这类科目,考试题目应以比较开放式的实际应用性试题为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考核的主要内容变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这样不仅杜绝了作弊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考试形式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闭卷考标准答案这种“一卷定乾坤”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除少数属于基础知识积累性的课程沿用闭卷考试方法外,对于通过查找资料就能够运用的知识则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应该重点考核学生在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提倡创意性的答案。对于参考答案,列举主要知识点,表明各个要点的得分即可。这种评价体系能够达到综合考察的目的,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总之,建立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和处理好每一个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考风考纪不严
据调查显示,考风考纪不严是考试作弊最高的外部原因,高达22.5%。此外,中国石油大学王英国老师对出现作弊现象原因的调查显示,主考和监考老师监考松懈使学生有机可乘占22%;而主考老师没有营造好严肃的考场氛围竟高达23%。可见为了预防和打消学生的作弊企图,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的重要性,进而杜绝在考场上讲话、埋头看书报、改作业、打电话“开小差”而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的行为,避免考场失控而让一些有“法不制众”作弊动机的学生浑水摸鱼。高度重视考试管理工作,健全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纪律,充分利用电子监视器、电子干扰器等手段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控,从严治考,使其放弃作弊念头。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监考职责,加强对监考教师的思想教育,使其在考前营造严肃的考场氛围;在考试期间,要加大考场巡视力度,通过提醒、暗示,使有作弊意图的学生放弃作弊念头和作弊行为。建立健全试题库、“教考分离”、封闭考卷名字和流水线集体阅卷制度,从程序上杜绝“送分”、“重点辅导”、“钱分交易”等考场外“作弊”现象的可能性,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此外,要加大考风考纪的宣传力度,唱响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主旋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从而打消学生的作弊心理,还可以让担心“某些人作弊却获得了利益”而心理不平衡的相当一部分试图作弊者放弃作弊的念头,结果使考试作弊人数和比例大大降低。 4 高中阶段即存在考试作弊现象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高中也不斷扩招,同时生源数量不断减少,使高中的入学率逐年提高,这样就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高中学习的目的是考入大学,高考压力及一些老师的错误引导使他们把课程分为三类:在高考中分值最高的语文、数学、英语为第一类,其他高考科目为第二类,而非高考科目为第三类。学习精力主要投入到第一二类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第三类课程投入的精力很少,有的学生甚至在上此类课时学习高考科目。但是这些科目又要会考,这就使他们为了会考而作弊。此外,监考老师在会考时监考不严,甚至协同作弊等,都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在考试中作弊的错误习惯。王英国老师等人的调查显示,高中阶段就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的同学的比例达到了40%,而且呈现急剧上升趋势。笔者认为,应首先加强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即树立诚信观念。其次,纠正学生按是否是高考科目,及所占分值多少对课程进行分类的错误思想,因为投入精力过少而又必须通过考试必然引起作弊。此外,一些中学老师迫于高考压力,对学生的作弊行为持默许态度甚至向同学们灌输作弊的手段和方法。这让很多学生认为作弊是理所当然的,他们那固有的羞耻感早就淡化消失了。
5 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对处理作弊者有法可依
考试中,有的学生明知作弊是违纪行为,但是考试作弊风险小,收效大。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能通过考试就不能获得学位证书,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而由于四级考试基本上没有风险,导致愿意替考的人两个小时的付出可以获得巨额的收益,而对那些英语基础差的人来说,花一点钱作一次弊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调查显示,曾经作弊过的同学占21%,而被缉获的仅占1%,作弊被缉获率非常低。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必须加大对作弊者的惩罚力度,进而起到威慑作用。但万明钢等人的调查显示有62.4%的被调查者不同意开除作弊学生。有54.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作弊学生处罚太严,教师抓作弊会有顾忌。有些学生正是利用老师的这种同情心理,大着胆子作弊。此外,这些处理规定都是依据学校内部文件,并没有适用的教育部规章对考试作弊者的处分规定,无法可依,建立和完善专门的考试法律制度,依法治考,是形成良好考风考纪的保证。填补我国一项法律空白的地方考试法规《重庆市教育考试条例》已于2007年9月在重庆市开始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教育考试的法律。第一次把对考试秩序的维护由道德和纪律为主转化为以法律规范为主。使学校对考试的管理以及对作弊者的处罚变得有法可依,特别是像勒令退学、取消学位这样对考试作弊者的较重处罚必须依法进行。可以依法建立正当的处罚救济程序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一名学生被认定为考试作弊不服,他可以通过申辩、申诉程序、诉讼程序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英国,朱筱敏.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和心态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3(4).
[2] 韦筱青,龙平平,唐兴,等.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看高校教育问题[J].高教论坛,2004(5).
[3] 万明钢,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3).
[4] 刘健,江文,张敏强,等.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5] 徐增勇.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析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