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俄罗斯化、在地化与国际化:后苏联时期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生成和巩固路径解析

来源 :俄罗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shij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构建与巩固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的集合式路径——"去宗主国(俄罗斯)化"、"在地化"和"国际化",其中"去宗主国化"为核心,"在地化"和"国际化"均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而"在地化"与"国际化"则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三者在同一个政治场域(或在单个国家或在国家集合)内围绕具体议题密切互动,逐步培养出新的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以历史书写为例,中亚各国在后苏联时期的族史/国史重构的主线是加大对于主体民族辉煌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在地化"路径;其背后则是更突出的是"去俄罗化"取向,以清除昔日统治者的历史书写的记忆;加大对于世界史和国际史的书写和教学的"国际化"导向同样是为消解"苏联人"的身份认同,进而确立中亚国家身为独立行为体的事实。以政治空间的变迁为例,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建设以及中亚其他城市空间的变化都是各国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其内的符号变迁塑造新的身份认同的手段。新的国家价值等被嫁接到新的空间内,阐明了与旧制度的断裂关系,以保证新的政治性质和新的国家图景得以实现。在教育领域,中亚国家的话语与政策迅速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教育到趋于新教育体系的转移,国际教育的拓展成为清除旧体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它们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外部依赖所在。伊斯兰复兴和国家重生在中亚国家成为相互交织的同步进程。对它们而言,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去俄罗斯化"与"国际化"的前驱,意味着一个国家自我识别的手段,一种将自身从莫斯科获取精神解放的工具,一种剥离共产主义体系和作为外国殖民统治标志的斯拉夫文化的门径。整体而言,苏联解体后,中亚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不再被视为由外部大国或某些集团选定的集体符号,进而被其用来主导地理世界上某些具体的地域,而是一个拥有自我动力、逻辑并在外部冲击下自主反应的、由单个国家组成的集体行为体。目前,中亚国家集体身份的塑造伴随着三种一体化进程:一是曾经共属一个单一制国家或殖民帝国的新独立国家倡议的、初始阶段即已拥有较高程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依赖的维系式一体化;二是当下俄罗斯正在推动的捆绑式一体化;三是初显轮廓、前景远不确定的以欧盟为样本的聚合式一体化。在某种意义上,维系式一体化先验地暗含着退化性;捆绑式一体化则容易引发国家/民族构建与一体化本身间的矛盾,从主权让渡的自觉性视角看可能因主导大国的强制力而包含着一定的退步性;聚合式一体化因其照顾到成员国的平等地位和强调一体化演化的自然特征而具有进步性。这三种范式彼此共存,并且频繁地相互影响,直接造就了中亚国家集体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之,在原有的苏联身份终结之后,新独立的中亚五国通过时间(历史书写)、空间(城市和符号建设)和人(宗教与教育)的三重重构等方式,推动以"去俄罗斯化"和"在地化"及"国际化"互为表里的国家身份再造进程。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地区认同,但民族/国家认同与此构成的张力使得它们形成了碎片化的集体身份。
其他文献
快马加鞭未下鞍──芜湖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回顾张建农曾以“傻子”瓜子闻名全国的安徽省芜湖市,去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鼓舞下,个体、私营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截
个性化定制是网络经济时代制造业主要发展趋势,在快速响应条件下企业达到知识、经济与技术三方面平衡是一项艰巨任务。基于制造企业实践调研,用控制论从产品线视角分析定制化
目的:观察分析非典型EB病毒感染的患儿流行病学特点、疾病谱及血常规、肝功、心肌酶谱、细胞免疫变化,并探讨它们在儿童非典型EB病毒感染诊疗中的临床意义,以望提高早期诊断水平
多铁性材料因其同时具备铁磁性和铁电性,而且两者之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存在着磁电耦合作用,在电场作用下,能够诱导引起磁化,同时在磁场下能够产生电极化,而成为目前热门的新型功
作为一个诗人、文学家,普希金关于俄罗斯语言的看法及主张对后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些见解反映在《论散文》(1822),《克雷洛夫寓言法译本序》(1825),《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旅行记》(1833-1835),《拉吉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暖通空调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暖通空调系统是集制冷、制热、换气
本文运用合作博弈的原理,将用于组合评价、具有相同属性的单一评价方法看作合作博弈中的局中人;采用平均值作为单一方法相对于组合评价结论偏差的参考基准,所得组合评价的误
<正>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在听力课教学中对录音材料的处理方法大致上是先让学生听一段3—5分钟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回答3—5个与录音内容或其中某些词所指的对象(reference)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