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积极进取,机会正纷至沓来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首次登上最高领奖台
  2014年8月13日,国际数学联盟(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IMU)在韩国的首尔市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宣布四年一度的菲尔兹奖(FieldMedal)4位得主。其中现年37岁的伊朗女数学家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尤为引人注目。
  菲尔兹奖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的名字命名,创建于1936年,是年轻数学家的最高荣誉,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它每四年评选2~4名有卓越贡献且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在此之前的52名获奖者全部为男性。因此在颁奖仪式上,米尔扎哈尼相比三位男数学家同行更加吸引人眼球。
  虽然菲尔兹奖颁发的只有一块金质奖章和15000美元(大约合93304.5元人民币)奖金,与诺贝尔奖金的120萬美元(大约合74644万元人民币)相比微不足道,但它却在数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菲尔兹奖得主由IMU这个数学界的国际学术团体从全世界第一流数学家中遴选而出,其权威性与国际性是任何其他的奖励都无法与之相比的。IMU在颁奖词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米尔扎哈尼在数学技巧和数学文化方面有很高造诣,同时兼有超凡技术能力和雄心壮志,富有远见和好奇心。”作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为她颁奖时夸奖道:“我祝贺所有获奖者,尤其是米尔扎哈尼,她的热情和干劲使她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
  “这真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时刻,令人印象深刻。在20世纪初,玛丽居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IMU副主席克里斯蒂安卢梭高兴地表示,“而现在是第一次有女性获得数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这次颁奖仪式堪称女性的庆典。”
  作为同行,曾经获得菲尔兹奖的剑桥大学数学家蒂姆高尔斯爵士指出,“尽管女性一直在为数学领域做着最高水平的贡献,然而许多人却视而不见。我对这天的终于到来非常激动,既然菲尔兹奖有了第一位女获奖者,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我希望她们的杰出才华能够使许多关于女性和数学的谬见不攻自破,能鼓励更多年轻女性将数学研究作为可能的事业选择。”
  除了菲尔兹奖,米尔扎哈尼2009米尔扎哈尼从朴槿惠手中接过奖杯年曾摘取过布鲁门塔奖(BlumentHalAward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esearchin Pure Mathematics)的桂冠,2013年又荣获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MatHematical Society)颁发的沙特奖(Satter Prize)。与此同时,她还被《自然》(Nature)周刊评为2014年引发科学巨变的十个人之一。《自然》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它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只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刊登的研究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米尔扎哈尼所在的女子中学校长是一位意志坚定的女性,为确保女生可以得到和男生一样的机会做出不懈的努力。米尔扎哈尼得到这位“伯乐”校长的大力帮助,有幸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分别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金牌,被称为“伊朗的天才少女”。
  米尔扎哈尼1999年在谢里夫科技大学这所伊朗的著名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随着学习数学的时间越长,她就越迷上了这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各抒己见的研究风气给米尔扎哈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受益匪浅。
  米尔扎哈尼在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科特麦克马伦(Curt McMullen)是菲尔兹数学奖得主,她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深深地被导师可以将数学变得简单而优雅的能力所折服。麦克马伦也对米尔扎哈尼顽强的求学精神赞叹有加:“当涉及数学时,她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
  米尔扎哈尼现任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黎曼曲面几何学和力学体系。她在“模空间”研究中有关曲面物体运动轨迹取得的多项重要发现,得到了IMU的肯定。
  据统计,女性目前在数学和科学界比较少。以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为例,主修数学的女大学生只占10%。“数学系变得更加以男性为主宰,而且有时令年轻女性畏惧。虽然我从未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遇到任何麻烦,而且同事很支持我,但是情况也远不如想象的那么理想。女性能够胜任与男性同样的工作,但期限不一样,因此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自信和积极。”这位著名的女数学家在斯坦福大学官网上写道:“获得菲尔兹奖是一项殊荣,我希望这能激励年轻女数学家和科学家。我坚信,未来数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
  面对一些人对伊朗教育制度的误解,她经常出面辩护说:“事实上,伊朗的教育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女性也是有权利上大学的。作为哈佛的博士生,我就是一个例子。”
  数学种子生根发芽结果
  米尔扎哈尼1977年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家中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三个。虽然童年是在两伊战争的硝烟中度过的,但是思想包容的温馨家庭让她在混乱的大环境中得到慰藉。
  “父母总是鼓励和支持我们,营造出一种积极上进、欢乐愉悦的家庭氛围。”她回忆道,“爸爸妈妈对我们是否成功并不在意,唯一关注的是所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能否让我们自己开心。”
  米尔扎哈尼读完小学时,正逢伊朗和伊拉克战争即将结束。通过分班测试,她进入了由伊朗全国特殊人才发展组织管理的德黑兰Farzanegan女子中学。“我想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如果你积极进取的话,机会正纷至沓来。”她说,“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时局变得更加稳定。”   米尔扎哈尼并不是生来就对数学感兴趣的,小时候热衷于文学。她读书的学校在一条满是书店的街道旁,因为书店的规定不允许只看不买,所以买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介绍居里夫人(Marie Curie)和海伦凯勒(HelenKelle r)等著名女性的电视传记,描写凡高(Vincent van Goah)生活的小说《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小女孩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没想过日后竟会鬼使神差地闯入鲜有女性的数学领域。
  说来很有趣,最早领着米尔扎哈尼进入神秘数学王国的竟然是她的哥哥。她至今仍然对这位“启蒙老师”讲的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用首尾相加法,解决了1 2 3 … 100求和的故事记忆犹新。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 2 3 … 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10岁的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一对的凑在一起:1 100,2 99.3 98,…49 52,50 51,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能以很快的速度求出来:101×50=5050。
  从那时候起,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学种子就开始在米尔扎哈尼心中生根发芽。她第一次欣赏到了数学这门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学科的美妙,逐步认识到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越来越着迷于解数学题。
  “数学的确并不适合所有人研究,可是据我了解很多学生也没有认真地去学过数学。”她在2008年接受牛津大学采访时说,“我上学期间有几年数学很差,主要因为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我现在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那些更有耐心的追求者,才能真正领略到数学展现出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魅力。为了发现数学的美,你必须花一些精力和努力。”
  米尔扎哈尼的工作是纯理论的,研究的大部分问题涉及曲面上的几何结构和变换,几乎都和抽象概念有关,不太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到现实中的对照物就是那些能够不断变换身体轮廓的变形虫,还有环状中空的甜甜圈。研究成果可以对涉及宇宙存在的理论物理方面产生影响,也能应用于工程学和材料学。
  “这些领域的研究通常来讲确实有着无法预料的应用性,米尔扎哈尼的动机是尽可能深地理解基本的数学结构。”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副院长拉尔夫科恩说,“说她是由兴趣驱动研究的杰出代表,一点也不为过。”
  米尔扎哈尼形容自己是一个“慢人”,主张深入探索,细嚼慢咽解决问题。经过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发现问题不同的一面。她说有一些问题虽然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但现在还有许多需要去思考的地方。米尔扎哈尼善于将不同事物创新地连接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结果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位有着灰蓝色眼睛、声音低沉的女数学家耐得寂寞,悉心研究,十年磨一剑。
  “其实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我享受的是追求理论数学的乐趣,因为我正在研究的问题优雅又悠久。”曾經有人请米尔扎哈尼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她犹豫了-—下后表示,“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使我孜孜以求的主要是研究的课题既充满吸引力又具有挑战性。就好像迷失在丛林里一样,需要的是试着用一切自己能够运用到的知识,来找到一些新的路径。当然也许要一些运气,你才能找到出路。”
  在生活态度上,米尔扎哈尼也讲究“慢”和“稳”。她的丈夫贾恩冯德拉克对此深有体会,他从事理论计算机研究,是加利福尼亚州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一名科学家。冯德拉克讲述了妻子这样一件往事:“在米尔扎哈尼读研究生期间,我们两人曾相邀一起去跑步。我体格健壮,身材娇小的她一开始落在后面。但是米尔扎哈尼总是不紧不慢,一直保持均匀的速度。我在半个小时以后变得气喘吁吁,难以为继。而她却还能继续保持最初的速度,跑得轻松自如。”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能够将这些鼓舞人心、字字感人肺腑的语言编汇在一起呈现给读者,真的不乏感动却又倍感珍惜。人心的疏忽,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曾有多少个看似回天无力的时刻,没有经过极致努力,便化成了永远的悲哀。当疏忽成为一种习惯,或是新一代标榜自我意识的处世哲学时,可能很少有人会理解到,曾被认作与生俱来、毫无殊荣的“人”的特性,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光辉。 勋爵在这封信中反复用到了两个短小却有力量的词“闪光(shi
千变万化的电影结构,其本质是对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排列组合。人物、情节,可以因不同的结构方式,呈现迥然相异的面目。结构充满再造、重塑的能量。“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分析作品结构,辨析其搭建的技巧,是欣赏电影的有趣路径。  化繁为简——以电视电影《不惧风暴》为例  本片拍摄于2009年,由
英雄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而遥远的十九世纪却传来这样的声音:“英雄像北极星一样,它能透过层层云雾尘埃以及形形色色的激流和火灾为人们指导方向”。话音未落,只见一位扛着大旗,目光犀利,精神矍铄的老人向我们缓缓走来。他就是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文豪,“切尔西的圣哲”,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  卡莱尔一生著述颇丰,散文、评论、历史、社会批评均在其写作之列。而借古讽今,
人类社会在20世纪这百年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和变化,艺术领域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所产生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是之前几个世纪都无法想象并完成的。本文所介绍的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风格迥异,特征鲜明,但都有着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根性。  在“二战”结束之前,世界主流艺术(西方艺术)的中心地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大陆。无论是希腊化时期、拜占庭
在莱蒙托夫短短的一生中,他对三位女性产生了较为热烈的爱情,并且为之留下了爱情组诗,她们是:苏什科娃、伊万诺娃和洛普欣娜。不过,“对于莱蒙托夫的生平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他对瓦尔瓦拉·洛普欣娜的爱情,这爱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并且反映在那些具有那个时期特点的作品中,如《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和《当代英雄》,以及诗歌和剧本《两兄弟》”。  瓦尔瓦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洛普欣娜(1815—1851),是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学的创新模式之一是部分或完全解构某一经典作品,移入当代观念,让某些传统小说要素脱离叙事程序。英国当代作家唐纳德·迈克尔·托马斯以《简·爱》的 “续书”形式推出的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以下简称《最后旅程》)便是这样一部回味隽永的力作。托马斯是凭借1981年出版、曾获 “布克奖” 提名的小说《白色旅馆》登上英国文坛的。  在欲与殇的冲突中挣扎:对人生真谛的解读  托马斯谙
最初听到谢甫琴柯的名字,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从父亲自前苏联带回的《谢甫琴柯画册》上。那时年纪还小,只记得他是19世纪乌克兰著名诗人、画家。待我们捧读戈宝权译的《谢甫琴柯诗选》,并渐渐走近他,已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记得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满腔热诚地推介了拜伦、裴多菲等一批19世纪“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即“反抗”)诗人,说他们“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陀氏的作品。在我提笔前,我在回想我看过的陀氏作品的主题、内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爱河里男女的微妙心理特征和感受、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歇斯底里……  我觉得这部作品仍然延续陀氏一贯的风格,特别是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陀氏笔下的爱情,它们就像难解的密码一样,神秘而又引人入胜
《蝶蛹》《都是你的错》《潜逃》《庇护所》  生于旧金山的艺术家Gil Batle曾在监狱度过了 25个春秋,出狱后定居在菲律宾的一个小岛上。在岛上他接触到了鸵鸟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小小的蛋壳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用三维立体的壳雕记录下了自己艰难苦闷的铁窗生涯,包括帮派争斗、监狱骚乱、法院听证会及可怕的噩梦等。他的壳雕作品非常注意细节的刻画,涉及监狱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壳雕都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他的
人们常以黄金比喻人生壮年或事业发展的顶峰,那么以白金比喻退休后的老年恐怕也合适不过,因为白金比之于黄金具有更高的纯度。渡边淳一在几近耄耋之年大声疾呼:“请将经历了漫长人生和岁月磨砺,心灵深处潜藏着光芒的人们称为——白金一代!”他还自告奋勇为白金一代代言:“我们,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惜赞美他人,不忘自赏自爱,优雅洒脱有点‘坏’!”  渡边淳一在2008年推出《熟年革命》(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