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改”的成绩与问题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及“两基”到倡导素质教育,再到启动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的“十年课改”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策依据,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被视为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举措。这当中既有成绩,也存在问题。
  成绩
  专家引领,为课改导航。与历次课改不同,“十年课改”不是简单的课程改革方案的被动执行,而是专家之间、专家与教师群体之间对课改进行多方位审视、质疑、反思或批评,并发表了不少建设性意见的过程,是不同思想汇聚、交锋的过程。
  专家学者从1993年秋开始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大规模调研,并于1997年底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调查报告》;本着“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原则,开展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到2000年底基本形成了课改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推广新课程的政策方略,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层面对课改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作出了系统的规定、指导和说明;在以“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为主题的培训中担当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教师队伍成长的机遇与挑战。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由课程理念的确立到课程实践的探索,最终只能由广大教师来承担。
  教师培训是“十年课改”的重头戏。很多地方也相应制定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为广大教师提供广阔的培训与学习空间。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示范讲解、问题探究、参与分享、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以及“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的校本研训模式,形成了空前的在职教师专业学习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师队伍中产生了许多“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给教学实践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
  必须承认,“十年课改”虽然是对一线教师、基层学校的严峻挑战,但也为广大教师和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基。课程是育人的蓝图。新课改在课程组成上包含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形态,在课程选择上包含必修和选修。中小学教材呈现出“一标多本”的情况。尽管不同版本教材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但许多新教材比以往教材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以新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學会合作、学会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由于教师专业水平和课程实施的取向不同,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为缩小差异,发展性评价受到了高度重视,这对调控课程实施质量、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考改革,艰难求索。课改艰难,难中之难的是高考改革。“十年课改”,高考改革在艰难中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越来越注重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殊性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标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考的公平、公正逐步得以落实。
  与课改相比,高考改革是一个关系历史传统和多元利益主体,具有博弈性和伦理性的复杂过程。改革落后的考试理念、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使其与课改衔接和贯通,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自律、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仍然是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的迫切任务。
  问题
  改革目标期望过高。课程功能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具备就不能将之列为课程改革目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决定其承担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所提供的条件必然有所不同。但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国统一的,这就造成了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目标定位期望过高等问题,由此派生了许多矛盾,对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危害。
  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际。近年来,我国学者引入了西方诸多教育、教学理论,在对开阔教师理论视野、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促进教改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缺乏,教育术语明显洋化,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不够,缺乏充分理解就大规模生硬地“运用”到实践中等。
  课程内容的量、质堪忧。“解放儿童,减少课程门类,对课程内容做减法”,这是世界性课程改革的趋势。“十年课改”的初衷也是旨在减少课程门类,削减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事实是,课程容量不但没减下来,反而增量不少,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门类最多,课程内容最臃肿的课改。
  在教材编写方面,实行“一标多本”,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值得期待。但在实践中却低估了教材编写的难度,不能保证教材编写人员素质、能力、专业水准等,造成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在教材的选用上,出现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利益的驱动多于对质量的考察,行政干预取代自由选择,一些质量明显不如以往的统编教材轻易得以行销,一些有特色、质量高的教材难以被广大师生选用。这都呼吁着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选用机制的健全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原副主任)
其他文献
课改需要品牌,那是困局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希望,而第13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12月9-11日,广州)课改英雄和课改专家们不仅给我們希望,还将给我们策略和方法!  课改就是在办学理念指引下对课程的加减乘除?广州的沙面、山东的乐陵、重庆的谢家湾、成都的芳草小学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而比北京十一学校还老40年(或229年)的广州第十一中学恢复校名“南海中学”,由此找到了文化和历史自信,“致远教育”理念下的
期刊
这里所说的“新课改”,是特指2001年由教育部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旨在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有几大亮点是我非常看重的。  一是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很明确,设想的目标很值得追求。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广义上的课程改革,若按照谢翌等学者建构的课程改革判断标志——文本层面,有无颁布“新的”大纲(标准);实践层面,新的课程有无进入实践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文化产生影响。据此认为只有以1953年、1963年、1978年、1992年、2001年为起点的五次改革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  每一次课改都与当时的社会变化发展、政府的教育政策变化高度相关,而且每一次课改都是一个由中央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优质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分水岭主要体现在由学校内涵品质不同所导致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差异。如何有效促进学校在内涵层面上均衡发展,成为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在进行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步进行了区域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我们看来,文化的变革才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联动性,有助于
期刊
2015年,教育部主管期刊《基础教育参考》总第203期在专题研究栏目以“中小学校经典教育的实施与效果”为题,用罕见的篇幅向广大读者全面推介了广州市天河区经典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个GDP连续十年位居广州市各区之首的现代化、国际化都会区,何以一时之间引起主流媒体对其经典教育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介?其实施的背景、展开的路径和策略、推进的结果和对区域教育品牌的影响又是什么?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期刊
着眼改革创新,突出合作交流的区域学科聯盟建设将深化学校特色的多样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了江苏省艺术类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作,让联盟学校相互交流经验,2016年10月20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科联盟学校(艺术类)成立大会暨项目学校交流研讨活动在江阴市举行。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江阴市副市长龚振东、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等出席本次研讨会,本刊代表也
期刊
在2004年创刊之初,《学校品牌管理》便开设了“学校特色”栏目,十几年来一直探索特色学校建设。  2016年12月15至16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论坛在重庆市江北区召开,本刊总编王永江受邀出席,并于第三分会场作主题发言。基于多年的探索实践,王永江指出了当前特色学校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希望给更多的校长带来一些启发。  校长要理解特色、主动发展,  不能被迫“运动”  在王永江看来,特色
期刊
快将自家的好东西都拿出来亮亮,收著掖着又不能增值!  校园环境是学校师生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千篇一律的校园环境无法起到区别、审美、熏陶等作用,难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其实,在特色学校建设之中,个性化内涵与外显同样重要,但学校特色的物象化仍被部分学校所忽视或呈现不当,走入了“藏而不露”误区。  忽视呈现  有些学校只偏重内涵,埋头学科课程建设,却不知道校园环境也是一门课程。在校园之中,所
期刊
将工作成果汇编成册,以地图的形式予以直观呈现,为民、利民,亦便民。  家门口有哪些中小学?“小升初”哪些小学对口哪些初中?如何入读特色学校?这些问题在广州市已经“有图可查”了。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制作的《广州好教育地图》已经正式印发,并可以在其微信公众号内查阅电子版。据悉,该地图历时一年多编制而成,相关数据更新至2015—2016学年,内容涉及广州市各区中小学学校、特色资源的分布等,将在2017年真
期刊
当颇具创意的校园设计遭遇不实解读与扩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外面的人,静观其便;里面的人,愿闻其翔”。上月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湖南大学新研究生楼“透明卫生间”事件,随着湖大青年媒体的采访报道而真相大白——所谓“透明”,只是安装了单向玻璃,里可望外,反之不成。  对于网上炸开锅的议论,这一卫生间的设计者,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表现得很淡定。他的介绍让研究生院楼的设计概念逐一清晰——以“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