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初香雪庄旧藏任伯午《八仙图》的文图学解读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画家任伯年被徐悲鸿赞誉为明代画家仇英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有“胡椒大王”之称的新加坡收藏家陈之初香雪庄藏品中,便有一件颇具特色的任伯年《八仙图》四条屏.陈之初去世后,《八仙图》和一些香雪庄藏品捐赠给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中国历史上合称“八仙”的八位神仙出现于唐宋小说,起初人物并不一致,在明代吴元泰的《上洞八仙传》中(又名《八仙出处东游记》)定型为: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吕洞宾、锺离权、何仙姑、铁拐李、曹国舅.八位仙人手持的宝物(法器)称为“暗八仙”,暗八仙和八仙的从属关系不固定,造成理解八仙图的困难和复杂.本文采用研究文本和图像的“文图学”方法,判读辨析任伯年《八仙图》的仙人身份和宝器的组合方式,探求陈之初收藏任伯年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南洋品味.
其他文献
2017年以来,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中小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机器人课程因其高度的实践性是进行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之一.因此,面对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基于项目式教学法、虚拟教学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Unity3D与模块化教学机器人平台的课程.试点课堂教学证明,该课程为中小学生接触机器人相关知识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途径,增加了课程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为机器人课程走进中小学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文化人是抗战时期的一个重要阶层.中国共产党基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经验,正确认识文化人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分层,充分肯定文化人在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和文化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文化人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制定团结、尊重、教育、改造的政策,极大地发挥了文化人文化抗战的优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抗战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新的文化人.
立功运动首倡于1946年9月,由山东鲁南军区副司令员郭化若提出,起初是一项针对山东鲁南区民兵开展的思想政治运动.从实施主体看,立功运动历经民兵思想政治运动、全军思想政治运动和全党全军全政全民群众性运动三个阶段;从实施范围看,立功运动经历鲁南区、山东省、华东区并推向全国.1947年2月,立功运动发展成为在各行业各领域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运动.立功运动极大改善了解放区党政军民的精神面貌,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功臣等先进群体和个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良好基础,对后来英模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政治的经济解释和经济的政治解释结合起来,为重审马克思政治哲学建构的规范性课题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黑格尔政治哲学透过国家与市民社会辩证关系,既揭示了古典政治哲学德性规范与近代政治哲学权利规范的现代性困境,也为马克思基于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切入现代政治批判奠定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还原政治结构的物质生活前提,实现了政治哲学从“政治本质学”到“政治现象学”的致思进路革命.《资本论》的“政治拜物教”批判诉诸“政治现象学”的政治哲学致思进路,不仅揭示了现代性政治观念发挥规范性
南宋杨复所作《仪礼图》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刊本.海内外现存《仪礼图》元刊本三十余部,均是元十行本、元崇化余志安勤有堂本的不同印本.元十行本与其余十行本经书版式相同、字体相近,均刊刻于福建建阳,刊刻时间在元泰定前后.元十行本源自宋元间昭武谢子祥刊本,谢子祥本可能源于南宋理宗时桂林刊本.谢本、宋桂林本俱已亡佚.元十行本在明代历经明初、正德六年、正德十二年、正德十六年、嘉靖重校五次较大规模补修,现存各期印本至少二十五部.未经补修的元十行本今存残本一部,明初补修本则存有全帙.余志安本与元十行本内容、字体、文字排布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容易受到西方霸权主义、形式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需要党和政府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引导.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思想,在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意义深远,是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网络2.0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诸多新型互联应用和多媒体终端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革新要求.通过对部分高等教育院校马修
期刊
作为一类文化活动,翻译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问题.在这类交流实践中,译者代表着自身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本土文化价值”.译者所代表的是本土文化价值及其地位,以及译者对该文化价值的认识与所持的态度,这些认识和态度均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影响和制约其翻译模式的选择.针对翻译问题的研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来时,当时在学术界发出了学科成立的宣言.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多次转向之后,学者和译者以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诸多视角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和描述,呈现出了百家争鸣
期刊
以翁心存、翁同龢为代表的翁氏家族作为晚清一大望族,在其发展中必然有某种精神文化方面的驱动力,书籍在这一过程中正扮演了重要角色.翁氏家族藏书甚夥,其中不少来自陈揆、刘喜海、彭元瑞等藏书家流散的书籍,这些信息在翁氏日记中均有详细记述.同时,日记中也留下翁氏父子众多读书、校书的记录,并在不少藏书题跋中可以看到诸多翁氏家族成员的笔墨,或是父子同撰,或是叔侄联题,呈现出的是家族共同读书的文化景象.
台北“国家图书馆”孤本明《太古遗音》为目前仅见古代彩绘琴谱,其第三卷《手势图》绘制精美,亦作为介绍古琴指法的影像资料见诸媒体.但该谱《手势图》中“指法图”对应的“象形图”与诸家琴谱存在多处不同,结合文字、图像判断应为重装时的错排.
将《高僧传》中的“材理”释为“裁断”“整理”或“制弓材料的质地纹理”均有不妥.通过辨析已有解释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材”和“理”的主要意义、检视“材理”的文献用例及出现语境,发现“材理”一词自西晋至清代都有使用,主要表示树木或木材的质地、树木或木材的纹理、人的“才能”等义.比照历史文献中“材理”的出现语境,研读《高僧传》的上下文意,其中的“材理”当指封函材质的纹理,“材理自成字”指封函材质的纹理自然呈现出文字,借以彰显安世高的神通广大.